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美不胜收石岛赤山风景区游记 |
[游记]美不胜收石岛赤山风景区游记 |
2007-07-27 |
阅读链接 阅读链接 阅读链接,更多照片,和全部文章。 2006年的8月1日,单位组织部分官兵到驻地不远的赤山法华院游览,我终于登上了这座向往已久而又极具传奇色彩的明神圣境。天气格外晴朗,碧空万里,偶见得浮云几朵飘过,伴着海鸥回转游荡,这番情景只引得心情格外舒畅。车到山脚下的时候,便见山顶处端坐云祥的赤山明神了,山间云绕雾飘,绿意葱葱,几座古塔在山腰上的树林中若隐若现,那突石上的小亭像是好客的主人在向我们招手,和赤山亲密接触的渴望又多了好几分。 此次是从南门而入。拾阶而上,可谓是惬意悠悠:青石、碧草、红花、绿树,加上蝉声阵阵,流水潺潺,和上飞亭下池蛙的聒鸣。山岚吹起松涛阵阵,偶而筛下来几米阳光,竟也是伴着几许凉意落在身上,盛夏的炎热不在,仿佛又回到了春季,怎么能不让人陶醉其中。向上走便是“仙人棋盘”,一共有六个人物铜像造型各异,表情栩栩如生,有“神闲气定”者,有“成竹在胸”者,有“观战之悦”者,有“悔恨难解”,有“抓耳挠腮”者,还有“拂胸大笑”者。让人看后却也忍俊不禁。 继续前行穿过“楼云直上”牌坊,沿着陡峭崎岖的石阶,左拐来到“东峰观景台”,远远眺望,风光绮丽的石岛湾呈现在面前:蓝天碧波、翔鸟白帆,石岛金沙滩海水浴场上,游人如织,天海相接在皓缈的万里烟波中,真是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了。 沿着弯曲的山路石阶继续向前,经过几阶仿古小道,便可看到的高58.88米,有亚洲第一铜佛之称的“赤山明神”。明神面对大海,左手掌立走于胸前,右手则置于腹部掌心向下,代表着时刻他始终眼眺在大海远处,抚平海上的波涛,护佑出海的渔民们能够平安归来。 从“赤山明神”向后走去,进入一道极具古代风格,却也透露出现代气息的Z形石阶,路边的杏树挂满了黄黄的果儿,几只鸟雀在树间跳来跃去,几块怪石状的喇叭放着轻松的音乐,远远望去便可看见张保皋纪念塔。走下Z形石阶,进入了“张保皋传记馆”,原以为只是楼宇亭榭于其中,不想到里面竟有小桥流水、荷花飘香,雕梁画栋,松柏环绕,垂柳下金鱼戏耍,墙角边箫竹摆风,原来是极具唐朝风格的建筑群,真可谓美不胜收。 走进第二个院落,便见到8米高的张保皋铜像,整个馆内设有“大唐追梦”“武宁从军”“缘定赤山”“清海沉浮”“源远流长”5个展厅,里面详细介绍了张保皋与赤山的历史渊源:新罗人张保皋同好友李年一起为躲避国内战乱来到大唐,入唐后不久张保皋应征入伍,官至武宁(今徐州)军中小将,他武艺超群,作战勇敢,深受大唐将士的爱戴,后回到新罗,任清海镇大使。在任大使期间,他积极从事中、韩两国间的贸易往来,为中、韩两国人民铺设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著名的海上贸易家。为了保佑其海运事业的昌盛,福佑在胶东境内的新罗人,他慕名来赤山这里建起了当地第一座大庙宇,并请来僧人诵经。因请来诵经的第一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读诵经典为《法华经》,故给此院取名为“赤山法华院”。赤山法华院在唐代享有盛名,在鼎盛时期,曾有30多位僧人在此居住,衣食供应皆由张保皋供给,庙宇香火甚旺,来此听经的人常达二百多人,为一时之盛。 唐开成四年(839)年六月,日本高僧圆仁法师—行入唐求法,客居此院二年零九个月,在当地官级僧俗的关怀支持下,使他得以了解当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的许多知识,入唐求法得以成行。归国后,圆仁法师念念不忘此次来中国的具大收获,编著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书中对赤山法华院作了详细的描写(该书被誉为东方三大旅行之一),使赤山法华院名扬海内外。同时,为了感谢赤山人民的深情厚谊,圆仁责其弟子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为名修建了“赤山禅院”。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曾赞法华院:“水流庭院,从西而东流,西南北连峰作壁,东方望海远开”。赤山法华院,庙宇虽然不大,但历史悠久,是一处情系中、日、韩三国人民友谊的圣地。今天很多日、韩友人来此观光朝拜,前韩国总统金泳三先生还亲笔题写了“张保皋纪念塔”。自:Club.ChinaRen.com ------------------------------ |
原始链接:http://club.chinaren.com/74843882.html |
转自:42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