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石岛赤山法华院游记2 |
[游记]石岛赤山法华院游记2 |
2008-05-22 sina.com.cn |
要了解一个地方莫过于了解她的历史沉淀、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所以“荣成民俗馆”是我最神往的地方。“荣成民俗馆”座南面北,共分为三个展厅。它是由南屋(倒房)、东厢、西厢以及院落中间池塘组成。展出的东西有的还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却早已成为荣成人的记忆。每一样物品都记载了许多故事,都承载了一段历史,都见证了勤劳的荣成人民用双手建设家园的漫长过程,也被寄托了的某种敬意。看过后,让人为之骄傲、为之缅怀,也有为之辛酸。这些物品有的还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却也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但都会把人们心底的记忆唤醒,像我一样,沉浸在讲解员的描述和独自虚构的历史影像里。 顺着导游牌指示箭头进入东厢。拾阶而入,厢内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展示的有关荣成海的民俗。里面用旧的罗盘围成护栏,展台上摆放着收集而来的渔民生活用品。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原来这么多东西都不曾见过。天后宫娘娘、罗盘、潜水工具、海边人们赶小海的工具、打鱼人使用的家什等等,无不展现着荣成渔民生活的每个细节。南面展示的是有关荣成农民的民俗。里面用旧的木桩、麻绳围成护栏,展台上摆放着收集而来的农民生活用品。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织布机了,还有一个女子的腊像坐在上面正在织布呢,不禁想起了家乡的母亲早年也曾在油灯下织布的场景,而我则趴在地上的席子上,一边听着唧唧声响,一边数天上的星星。此外,还有老奶奶喂鸡、老大爷放羊、壮青年推车的情景再现,腊像人物个个惟妙惟肖,表情丰富,动作自然,置身于展厅中,却有种通过时间遂道回到了很久以前,听到了鸡鸣、羊咩、独轮车的欢叫。展厅还收藏了农场上使用的农忙季节的工具、耕种季节农田里使用的农具、升、斗、簸、锄镰锨蹶等物品,加上展馆内墙上不同时期的摄影,无不显示着荣成人生活的每个细节。 来到展厅的南屋(倒房)。东面展示的是荣成人民的生活习俗,展台上摆放着各种衣服、鞋帽、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民国的长袍马褂、清代的婚礼用品、当年大户人家小姐的梳妆台、绣房里的帛罗床、吸取大烟的景象、花轿、新娘上花轿前的开脸、孩童周岁的“抓周”等等。看着这些物品,联想到许多现在还在流传的民俗,如今竟然做为历史摆放到这里。在这里,听到了什么是门当户对,见到了中国仅存的两座古代马车中的一个(另外一个存放在故宫博物院)。不过最让我驻足的就是一套原始大小的最具荣成特色的海草房。正冲大门按照1:1的比例建造的海草房。这个海草房向人们展示了典型的上个世纪30年代荣成农家生活习俗。海草房内,西屋的火炕上坐着年迈的父母,老爷子手执旱烟袋、老婆婆忙活着手里的针线活。东屋的火炕上年轻的媳妇,盘腿而坐,为在外忙碌的丈夫绣着吉祥祝福图案的鞋垫。我曾到这样的农家小院去拜访过,再次见到这样的小屋竟然感觉到莫明的亲切。 西面展示的是荣成人民的商业习俗及行政。展台上摆放着各种商业性物品及久远年代的发票、税票、契约、替代钱币、纸币的物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展厅内利用了很多雕塑来充分展示荣成人们曾经的商业性活动。“磨剪子锵菜刀”“炸油条”“理发”“钉鞋”“摆地摊”“父女卖唱”“杂耍”等等这些无不即是荣成的民俗也代表了曾经年代中国的民俗。这个展厅内还着重展示了“荣成的县衙门”。虽是一件仿制品,但是面对经过处理的破旧的“衙门”,不仅让我想到“衙门口朝南开,有事无事末进来”的民间顺口溜。 最后一个展厅是西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铁子炉”了。两名壮汉在熊熊烈火的炉前,一个持锤一个持火钳。整个动作、形态,逼真形象。据讲解员解释:拿大锤打钉的小伙子是学徒,拿钳子的则是师傅,师傅用另一只手指到哪个部位,徒弟就要把大锤砸在哪儿。紧挨着的是为马蹄钉掌的情景小品。一匹马用绳子帮在专用架子上,一条腿被抬起,一个壮汉一手握马蹄,一手持锤,聚精会神、表情用力。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7a599010009ng.html40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