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1987年9月4日《山东青年报》 该文曾获山东青年报“泽山杯记游征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在我看来,泉城济南最美的景致不是大明湖,也不是趵突泉,而是千佛山的月色。 千佛山古称历山,又名舜耕山,山上有舜祠、兴国寺等古建筑。郁郁葱葱的山林中,两条幽深的石径逶迤曲折,露露藏藏,直达山顶,宛若两条伏地待腾的潜龙。寻个薄雾天,站在山下往上一看,但见,青山绿树,粉墙紫瓦,云烟缭绕,雾霡缥缈,真象古代神话中所描绘的仙境。 千佛山曾给我一种情绪,一种莫名其妙的惆怅感。那是大学三年级那年的中秋节,许是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故吧,我鬼使神差般地约了一位同乡同学到千佛山怀乡赏月。那晚的月色分外明净,风却凉得教人支撑不住,在山顶上待了不多时,便匆匆下了山。打那以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感时常袭上我的心头。我一直想把那个中秋之夜的感受写出来,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迟迟地落不了笔,只得把这个意愿暂藏着,仿佛成了一块多年的心病。 光阴荏苒,一晃就是十年。今年八月,我重访了久别的济南。到济南的第二天晚上,恰逢月圆。当我登上千佛山顶时,赏菊阁里已经坐满了观月的人,我便在阁旁的一块平石上坐下,面朝北,俯视着泉城的万家灯火。 月亮好像放在水里洗过似的,既明亮又纯净。月色抖落下银色的韵律,给泉城蒙上一层奶油色的轻纱。月色与灯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夜的印象画。倘在白日,大明湖,趵突泉,解放阁,琵琶桥,九峰秀色,黄河雄姿可尽收眼底,而在月下,却只能寻得个若隐若现的轮廓;然而,就是这个若隐若现的轮廓却给人一种白日里得不到的朦胧美。我油然记起十年前的那次观月,单从月色上看没什么两样,大自然的变化毕竟是缓慢的,而人类社会的变化却是迅猛的。十年前的中国尚处于“浩劫”的边缘,百废待举,而今日的中华正插翅腾飞,千业兴旺。我想,如果号称易安居士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活到今天,亲眼目睹这一历史性巨变的话,她又该做何感慨呢?…… 风,柔柔的;月,恬恬的;山,散发着诱人的草木香。我也开始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我踏着银粉般的月色往山下走去。蟋蟀和蝈蝈伏在路傍的草丛里对唱,相互倾诉着爱慕之情;萤火虫亮着尾灯在树丛里飞来飞去,正忙着采访自然界的秘闻;远处的黄河默默地流着,似乎在叙说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历史故事。啊,多么迷人的月色! 多么撩人情思的夜!我不觉有些动情:当今盛世,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吃罢晚饭,到花红灯绿的舞厅去,男男女女,欢声笑语,跳一曲迪斯科,无疑是一种享受。然而,值此月朗之夜,登高远顾,或者抚今追昔,或者居安思危,或者憧憬前路,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蹒跚着,思索着,不觉已到山下,猛然回首,只见那轮皓月正悬在千佛山西峰上,离山顶只有几尺高的样子。夜,已经很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