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池镇位于济南市西南部,东依泰山,西邻黄河,南靠东平湖。辖34个行政村,2.8万人,总面积115平方公里。洪范池镇交通便利,公路一横两纵,四通八达。境内山环水绕,风景如画,有五大景区及特色产业以供游览。因泉群众多,有“齐鲁泉乡”之美誉。又因盛产苹果且品质优良,有“济南市林果第一镇”的美称,是“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山东省生态建设示范乡镇”、“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济南市标准化生产基地”。境内豆制品及小杂粮远近闻名。矿泉水、大理石、上水石、铁矿石储量丰富,极富开采价值。是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好去处。 突兀神奇----云翠山景区 云翠山,位于洪范池镇南2公里处,南北长5公里,为泰山西脉。该处突兀耸拔,林木葱郁,翠柏掩映,洞流清泉,曲径通幽。此山古迹景观众多:天柱峰、南天观建筑群(其中回阳洞、日月泉最为著名)。 南天观建筑群 南天观,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南云翠山北侧一环形山腰处。道教全真派创始人邱处机(号长春)曾修炼于此,其弟子在此筑观,名为南天观。当时是全国闻名的四大观之一。此观创建于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明隆庆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阁、蓬莱仙院、凭虚阁、长春阁、真武观、三真观、戏楼、看台等。 南天观建筑群占地约3600平方米,主建筑分四个院落,成“田”字结构。西半部玉皇阁及蓬莱仙长春阁南北相望。东半部真武观与三真观前后相连。玉皇阁坐南朝北,东西长9米,南北宽4米。内设玉皇大帝塑像。玉皇阁北10米即是蓬莱仙院。玉皇阁与蓬莱仙院南北相望,南院比北院高约3米,这段石崖全用块石砌起。在这段石崖中间有一拱形石洞,便是来复泉回阳洞,又称长春洞。洞坐北朝南,洞中有两泉池,即日月泉。月泉在南日泉在北,;两泉相邻而不相连,月泉用一新月形中空石板覆盖,日泉用一块中为太阳形石板覆盖,故得名。东侧的三真观与真武观规模大体与西侧相似。 南天观的院落内有明清时期所立石碑10余通,多记述着云翠山的风光和南天观的兴衰。其中记曰:“云翠山林壑尤美,望之如翠,碧树沉阴,悬崖参差而罗列,峻岭环匝而萦回”。在观的西侧有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云翠山南天观”石碑一通,碑高4米,宽1.2米,龟趺龙首。此碑系翰林院承旨李谦撰文,文字和雕刻都十分精美。东侧有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云翠山天柱观新建玉皇阁记”石碑,碑高4米,宽1.2米,龟趺龙首。此碑由于慎行撰文,孟一脉撰额,乔学诗书丹。因三人都是同朝进士,因此此碑俗称“三进士碑”。 观内绿树成荫,泉水长流,清新幽静。其中有四棵古树十分醒目,传说植于建观之初,东侧两棵楷树,均高5米,胸围1.8米,树在5米高处折断。西侧两棵柿树,均高约12米,胸围1.2米,枝叶茂盛。隐意为“清凉世界”。 壁立万仞----天柱峰 突兀耸拔,气势雄伟的天柱峰,是云翠山上最主要的景点之一,位距南天观1290米。北有笔峰(笔架峰)、望月峰、慎行阁和望海亭,东南有子陵坛。名泉异洞拱托,碧绿翠柏覆盖。天柱峰被历代文人名士所崇拜,北齐高僧安道一曾在此写下了“大空王佛”四字,刻于“升天洞”口;明朝文冠一时的文学家于慎行,把“天柱峰”三字刻于峰北,又对此赞日“壁立万仞。削成四方,”刻于峰南壁,并有诗赞曰:“攀萝直上翠微巅,峻削孤峰斗际悬,标挂六龙回白日,势成一柱倚青天,云窗晓滴丹台雨,鸟到晴飞紫阁烟,岱日群峰如万马,夕来云去总相连”;于慎行的午间门生明代大书法家邢侗把“远览”二字刻于峰东壁。天柱峰是四围榜书被文人托起,峰顶海拔474.9米,位于云翠山之颠,真可谓高耸入云。然而能登上峰顶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升天洞”,现称“一线天”。它位于西侧,是一个天然石缝。人们择此攀援而上数十米,入洞而上的感觉,可能如同矿工上井一样的感受吧。这里只能一人四肢并用而上下,真是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口。峰顶是一南北狭长的山脊,东西宽约十米,南北长约100米。峰顶有光滑平整的方石,有怪石相叠开关不一的石城,四周有近千年的人工石屋。登上峰顶,极目远舒,众峰望尘莫及。仰视碧空蓝天,伸手可及;俯瞰朵朵白云在脚下飞渡,时有山鹰展翅翱翔,不时传来空山回音。逢雨过天晴,东南泰山之颠近在百里之遥;正南是接天连壁的东平湖光,如同银镜置于天际,时有国家森林公园腊山的倒影;远眺西天,黄河如同玉带悬挂天际,直到华不注而隐身;近北的少岱山,亲吻着浪溪河,于林的白皮松、洪范池的翠柏尽收眼底。错落有致的梯田画卷又把你引入被绿树掩映冲天而起的大寨山。数千米之外的大寨山峪这时变得像一蹲卧佛,慈祥地在那里静护着你。上下天柱峰,穿越“一线天”真受刺激,胆量大一点的游士,一定会爽,可胆小的就一定忐忑不安了。有恐高症吗?千万别与这仙界交友,不过现在好了,2003年4月30日,当今的山主已经在悬崖峭壁中,钻凿了30个深孔,插上了铁镢,焊上了99个铁环,给游人提供了方便。 美丽的天柱峰,骄傲的天柱峰,古老的天柱峰,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妙诗歌。 优美传说----日月泉 日月泉位于洪范池镇云翠山南天观内,在来复泉回阳洞中。 日月泉泉水长年不涸,不随旱涝而涨落。月泉在南,日泉在北,两泉相邻而不相连。月泉用一块新月形中空石板覆盖;日泉用一块中为圆洞的石板覆盖,因形似日、月而得名。泉水几经曲折,最后从地下流入天一洞。 关于日月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天地之初,女娲用泥造人时,其中一对最完美的男人和女人沿着黄河东岸来到了现在的平阴一带,他们在此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拂晓,他们站在高山上看日出;傍晚,他们躺在大树下观月亮。太阳很强壮很热烈,像男人;月亮柔顺美丽,像女人。于是,他们便有了自己的名字:男人叫太阳,女人叫月亮,那星星呢?天空中的太阳和月亮有那么多的星星,他们自己的小星星呢?月亮还发现,周围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小星星”:大天鹅领着小天鹅,小鹿依偎着鹿妈妈。带着好奇,怀着渴望,他们开始了对生命起源的探索。有了原始的冲动,太阳便带着月亮来到了云翠山,找到一处石洞,在洞中安了家。有一天,太阳惊喜地发现月亮的腹部隆了起来。在漫长的等待中,小星星终于出世了。可是,月亮生下来的并非和他们一样的小星星,而是一个光滑的大肉团,这可怎么办呀?一时难坏了太阳和月亮。受到大天鹅的启发,月亮把肉团紧紧抱在怀中,蜷着身子躺在洞中,太阳又把月亮拥在怀中。他们要用自身的热量把小生命来温暖。太阳和月亮就这样躺着,一躺就是九百九十九天。第一千天的早上,奇迹终于出现了,那个越来越大的肉团,突然裂开了九个口,每个口里都爬出一个和他们一模一样的小星星,九个小星星在他们身上爬来爬去,太阳和月亮乐得合不上嘴。不一会小星星慢慢地站了起来,向着太阳和月亮喊:“爸爸、妈妈”。太阳和月亮终于有了自己可爱的小星星。可是,他们太疲倦了,已经精疲力竭了,永远的睡着了。后来,在太阳和月亮睡去的地方出现了一泓清泉,后人称其为日月泉。那石洞口上刻上了“回阳洞来复泉”几个大字,寓意盼望太阳和月亮生命的轮回。那九个小星星呢?他们就散布在云翠山的周围,化作了九眼清泉,日日夜夜守望着他们的爸爸妈妈。 曲水流殇 ---东流泉 东流泉在洪范池镇天池山脚下的书院村,因明代中丞刘隅曾临泉建书院,故村名为书院。此处山环水抱,草木葱郁,清雅幽静,冬暖夏凉,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 东流泉又名“书院泉”。明代东 路总管严实也曾在此建院居住。泉水从书院东天池山脚下的岩石缝隙中散溢流出,汇入边长约8米的石砌方池。池中水藻摇曳,鱼虾嬉戏,清澈见底。该泉常年涌流,水流极盛,是洪范池群泉中涌水量最大的一泉,盛水期日涌水量可达8000多立方米。泉水从池南壁的石砌龙口中跌落至一方形小池,再流入半圆水池,随之喷珠吐玉,沿小溪盘村绕户,穿林润木,汇入书院村西的汇泉湖中。泉水中含有丰富的硒、砷等20余种矿物质,水质优良。当地居民不凿井,不设水缸,泉水日夜奔流,饮之延年。“曲水流觞,以娱佳宾”,使书院村民引以为豪。相传当时建筑也别具一格,厨房位于小溪旁,做好的饭菜放在木制托盘上,自动飘到宾客房内,撤下的碗碟放在托盘上,由另一条渠道飘回厨房。过去,东流泉北侧有“洪福寺”,相传为唐代洛阳白马寺的四位高僧(清真、悟明、惠僧、圆僧)创建。现仅存其遗址,及明朝万历年间《东流泉》诗碑两尊,诗碑坐北朝南,均为齐首方蚨,规格完全相同,高240厘米,宽80厘米,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右侧碑是明代朱维京写的五言诗,其诗文是:院旁三家市,屏开十里芩。石床云作幔,丹壑水成音。转树林飞玉,冲破月散金。不知行役苦,但觉空人心。此诗把这儿的风景描绘的真实而迷人。左侧碑是朱应毂和朱维京的五言诗,其诗文是:清流环曲径,翠色映遥琴。山静少人迹,林深多鸟音。雨余云破练,月上洒浮金。千里来知己,同流惬素心。天池山腰石壁上雕有4尊佛像,亭亭玉立,与真人同高,让你感受到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之美。 欣赏完石刻大佛,可沿山道南行,到仙人洞休息。传说唐朝年间,由于洪福寺高僧的惠顾,上帝派灵光神掘洞,赏给高僧作为娱乐休息的地方。此洞是一座水帘洞,流水沿洞口上壁顺流而下,倒挂门前,人站洞边,凉风习习,涛声灌耳,如临仙境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