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老八舍相逢20年”——日记中的回忆(老道)

[游记]“老八舍相逢20年”——日记中的回忆(老道)

2007-07-21    163.com

“老八舍相逢20年”----《我想说说我自己》(凉风习习)

“老八舍相逢20年”----《自述》(雅虎)

字号: 大 中 小

“老八舍相逢20年”----《日记中的回忆》(老道)

离校第一天

1982年8月4日,年级公布了毕业方案,当晚同学们即开始收拾行李 ,8月6日,日记记着:阴,大雨。这一天,同学们开始陆续离校。同房间的铁原,家有妻女,归心似箭,就是这一天走的。铁原与我同窗四年,彼此了解甚深,我很奇怪当时没有去火车站送他,现在回想,铁原是知青兼矿工出身,为人豪爽仗义,同学们的临别赠言,把他形容得简直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梁山好汉。好汉上路,自然是不须像文人骚客那样洒泪相送的。只是铁汉也有柔情,一年半以后的一天,即1984年3月12日,铁原出差岳阳,居然多走了一倍的路程来武汉看望同学,夜半十时,推门而入,让我大喜过望,这已是后话,这里不说也罢。

这一天离校的,据我所记,还有弓克、张磊、张杰、王熹亮、王华敏、张曙红、马绍军等。

说起马绍军,自打毕业后,十多年来,再没有同学见到他,也没有通信联系,完完全全的失踪了。而在那一天,我大概是最后见到他的少数几个同学之一。日记中是这样写的:“上午和万凤琪、谢国芳一起去武昌站,问发慢件的情况,又去行李房,遇见马绍军他们,正忙着托运行李。雨很大,我们要搭学校的车回来,所以没有帮小马搞完,现在心中还有点不舒服。”

当时的情形,马绍军似乎是很需要我们帮忙的,我们也确乎帮了一下,但因为下雨,又要赶坐学校的便车,便丢下马绍军走了。其时马颇有点失望,我回去后心中不安,现在也还记得的。马绍军是我们班上的两个现役军人之一,平日里刻苦用功,也很在意考试的成绩,但十分要好的同学不太多,我算是可以和他谈谈的罢,但在大雨之中,又是离别之际,需要帮助,我们却没有帮他,给他的失望,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大。马君以后远遁山林,音讯全无,我总觉得与此不无关系。

文人相别,最好还是细雨蒙蒙,或者雨雪霏霏,这一天却来了个大雨滂沱,平添几分悲壮不说,还弄出这一桩节外生枝的事来,现在想想,真有点他妈的阴差阳错!

第一次聚会

毕业以后分到出版局,先得搞3个月的校对,整日枯坐桌前,校得头昏眼花,无聊之极。不过据说李昕分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后,校对期是一年,相比之下,我这还算是幸运的了。

1982年9月28日,阴。这一天的日记记着:“下午三时多,校对,眼睛搞酸了,站起来,准备上阅览室,一转身,正见童志刚找来,喜出望外,连忙迎客”。

志刚属于很有个性的那一类同学,毕业分配不太顺利,是我们年级最后离校的一位。此时他刚去湖南联系好接收单位,回来办手续的。马上就要分手了,见面当然高兴。我们小坐片刻,便去找汪芳。

汪芳所在的电视台,就在我们单位的斜对面,在她搬到武昌省作协大院定居前的那些年,我们的来往很频繁,平日里的走动不说,来了同学,是一定要相互串一串的。电视台的门卫制度很严,有当兵的持上了刺刀的步枪站岗,我们不敢上前,打电话让汪芳下来,再引进去。我的印象,办公室里什么都没有,无甚坐头,稍停,便又出来,到位于江汉路上的长江日报社去找夏武全和霍鹏远。

在报社坐至六时,出门找饭吃。路上,又意外遇见了骆苗,他是去武昌听李谷一的演唱会的,从时间推断,他大概没有随我们去吃饭,稍说几句便分了手。这样,我们一行五人走进了“四季美”汤包馆。

那时在外面吃饭,以汪芳付费的时候为多。原因有几点,一是那时大家都无公费吃喝的权力,二是汪芳经常有稿费收入,又是单身贵族。汪芳的出手也大方得很。现在说起来,似乎有点令须眉们赧颜,但当时我们都是很坦然的,有时还主动要求赏饭。要知道为同学作贡献,其实很光荣,而且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的。

汤包并不贵,想必汪芳的破费不算多。我又去买了两瓶酒,什么酒,未记,总不外乎啤酒之类,自然是喝光。席间,我们还建议童志刚暂时不要到那劳什子的煤炭局报到,看看能否有调动的希望。八时,酒足饭饱,便送志刚坐船过武昌,分手。

日记云:这是我离校以后参加的第一次同学聚会。

童志刚是在这次聚会后的第三天离开武汉的。这以后,便听说他在一家煤矿的什么学校教书,时常在课堂上与学生抬杠,有时还动脚踢人。星期天则独自出门,去百里之外的长沙逛书店,傍晚时分抱一摞书游荡着回来。再以后,是因不满于现状而考研,据说成绩单发下来,几门课加起来才百余分。不信邪,再考,三考,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回武大中文系,让我们这些同学们为他高兴,也为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第一次贺喜

我们年级,同学之间年龄相差很大,进校时,最年长的是老黄,31岁,最小的有好几个,刚满16岁。当了爸爸的似乎是5位,其中2位已有一对儿女绕膝。当然,结了婚的并不一定就是年龄最大的,比如我们年级的老大哥黄应镐和老大姐宋致新,就都是晚婚的模范。

1982年10月10日,是一个星期天,新婚的宋大姐请在汉的同学上她家去玩。这时离毕业刚刚两个月,宋致新的意思,也是想找个机会让大家聚一聚罢。

下午一时,同学们赴约,我们还买了一个大吊灯,一个小丑娃娃,作为贺礼。在汉和在校读研究生的同学中,除了张杰、陈文樵、尚炯伟、李智华外,全都到齐了。

没有到的同学中,李智华似乎别有原因,以后他曾打电话来,要求补交贺礼钱。尚炯伟毕业后曾一度和大家失去联系,几年后才重出江湖。其他两位是水果湖的队伍,依惯例,凡武汉同学组织的吃喝玩乐的事,水果湖的几位总是不很积极,经常缺席。我们曾策划过两次最好玩的活动,一次去岳阳君山,一次去长阳清江,水果湖的似乎一个也没有去过,十分扫兴。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们集体去孝感看望张钢和他病重的妻子,水果湖的四位同学居然全体到齐一个不拉,令大家非常意外,也很感动,一致认为他们到底是在省委机关工作,吃喝玩乐靠后,做好人好事向前,思想觉悟就是比别人高。

宋致新的新房在当时算是很洋气的了,组合家具也很漂亮,进屋还得脱鞋子。宋的先生沈老师,是位美术家,社会能力很强,新房的布置恐怕主要归功于他。那一天,大家聚在一起照了几张相,然后是包饺子,喝酒,热热闹闹的,很尽兴,从下午一直玩到晚上八时多才陆续告辞,我和李卓钧、汪芳最后走时,已是晚上九时半了。

在我的印象中,因结婚而设家宴招待全体同学的,武汉只有宋致新一人。那时大家刚离校不久,能有这样一次重新聚在一起的机会,应该好好感谢宋大姐才是。以后陆陆续续地又有同学结婚,似乎都是静悄悄的,不事声张,包括我自己在内。一直到汪芳、弓克、童志刚、夏武全那次在某饭馆宴请同学的集体婚典,才让大家又热热闹闹了一回,不过那已经是好几年以后的事,气象也完全不同了。

转自:http://laobashe.blog.163.com/blog/static/21964397200702162026506/69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