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水泊梁山游记 “水泊梁山”游记 幼童时就爱看水浒画册,及至年长连夜不寐看《水浒传》,近些年又常听着《好汉歌》联想着快意恩仇、替天行道,而做为一个身在孔孟之乡的人来说,未登过梁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可巧有了一次出差机会,可巧留有半天时间,可巧又绕着弯子途径梁山,也就终于有了一次零距离接触梁山,感受水浒的机会。 车在新修的路上撒欢奔跑中,就远远看到矗立的一座青山,阴天的缘故,不能详尽全貌。在山的影像愈来愈清晰时,车拐过了一条复古的街道,门面叫着“孙二娘”等林林总总的字号,多数门可罗雀,更有关着的门板上写着“转让”字样,看来生意算不上好。未见半沟水,车就停到了山脚下,远远看去,一座写有“梁山寨”的门楼下,一条青石路蜿蜒向半山腰。门前空旷的广场上伫立着一座青石像,只觉着一副古文人状,并不见有何突出特征,近前瞧去,方知为《水浒传》始作俑者—施耐庵先生是也。施先生生前可能想不到,几百年后要历经风雨站在“梁山寨”前守望,玩味编纂所创造的浮华。游者门前轮番留影立此存照,远比着在山石上刻下“到此一游”来的文明。 穿过泛着青漆味道的寨门,拾级而上,两三分钟的光景就到了一片开阔地,就到了刻有名人题字的崖壁前,最突出的就是一代巨匠舒同大师的“水泊梁山”四个朱红大字,同游者纷纷在此摆上POS拍摄下美好回忆。向上不远处来到一个凉亭前,我们正在牢骚着天气的闷热拭汗之际,几个马老板凑上身来,介绍着乘马登山的生意,拿出门票看看上面的路线图,加上我们并不是脚不能行长路的纤弱之人,遂径自向上攀登。来在了“分军岭”,当我敲响三通牛皮大鼓、打响九遍大锣时,脑子里狂想起梁山好汉在此集结队伍,旌旗招展,牛角齐鸣,杀声震天,分路出击,攻山者或被山石砸死、或让长矛刺伤、或被乱箭穿心,旗倒人遁,一片狼藉,山风吹过,芦苇摇曳,八百里水泊泛着血腥味道。 两山连接间,见着有着浑圆粗肉、双眼暴突、怒发如刷、双手持斧的塑像,就知道来到了黑风口,来到了黑旋风李逵的地盘。我认为这位黑将军虽无宋江、吴用般谋略,也无林冲、花荣般武技,可在他身上体现出更多的是耿直率真、风风火火、侠义恩仇,这也正是山东大汉的风格、梁山好汉的品牌。 越过宋江墙的断壁残垣,仰首可见山头一面杏黄大旗,上书“替天行道”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近前看,三棵丈八长的大木旗杆巍然挺立,愈发衬托“替天行道”的天行健、地势坤,忽发感慨怀古,遥想梁山一百单八将在此歃血为盟,信誓旦旦除暴安良,惠及苍生,天下大同。旗下,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两边摆放,“聚义堂”庄严静立,室内众路好汉的名幡林立。正中三把交椅,宋江居中,卢俊义、吴用分立两边,两厢好汉按名头依次排列各有座椅。三打祝家庄、攻打曾头市等一次次大战在此谋划,但随着招安归顺,大厅内留下的静霭,给玩累的游客提供出休息场所,更有不少人坐上宋江椅,过上了一把山代王瘾。山前,是一座梁山庙,梁山一百单八将按星宿被供奉,进香者寥寥无几,寺庙管理员在门后练起了书法,经与管理员攀谈,方知此梁山已经干枯600余年,八百里水泊只能到《水浒传》中寻找,这也解除了我对“水泊”的疑问。 天色已晚,同行者俱加快了下山的脚步,下到山底,半山中已起了一圈薄雾。车子启动,梁山随着好汉故事的久远被渐渐甩在身后,两耳很快又恢复了平静,慢慢地打盹睡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