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崂山佛教发展史略

[游记]崂山佛教发展史略

2008-06-27    sina.com.cn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了中国的宗教,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佛教传入崂山地区据史料记载,应在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崂山崇佛寺(俗称荆沟院)的建立,应视为佛教在崂山的发端。
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到印度等地求法取经的高僧法显历尽千难万险泛海返国,遇飓风漂泊到崂山的南岸栲栳岛一带登陆。当时崂山属晋国青州长广郡郡治。太守李嶷一向敬佛,当听说法显是到西方取经的高僧,漂洋过海携带佛经、佛像而来,亲自到海边躬身迎接,回不其城讲经说法,并在其登岸之处创建了石佛寺(亦名潮海院)。从此佛教在崂山声名大振,广为传播。嗣后,崂山相继建起了石竹庵(又名慧炬院)和狮莲院(亦称城阳寺)。这些寺院一直到文革前尚有香火延续,至今遗址尚存。可以说是法显的登陆带动了早期的崂山佛教的发展。
北魏时法海寺的创建,标志着崂山佛教已初具规模。据法海寺内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所立《重修法海寺碑》记载:法海寺为“魏武皇帝创造。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寺僧重修”。元延祐二年重修碑载:“本寺住持至此,请淮涉寺寿公住持法海,于是重修。师本县人也,出家淮涉寺,训名宝寿……至大三年赐佛日圆通之号。”从这些碑记来看,法海寺自建庙后,宋元皆曾重修。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亦有碑记载着重修的经过。最后一次重修是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但无碑记。解放后,曾于1956年维修,所以直到1966年仍十分完好。文革后又进行了两次大的修葺。法海寺创建时的规模已无考证。只知延祐二年重修规模大体是:“首创法海堂五间,前后六楹七柱,既塑禅迦五土,兼饰观音一堂,金碧灿然,功勋备矣。然后创建云堂、耳室、僧寮,皆砌门窗。……四十间……为当代之宏观。”现在的法海寺,是民国二十三年重修后的规模,占地约十二亩,分前后两院,前院建大雄宝殿,殿前两侧各有高大银杏树一株,相传“先有法海寺的白果树,后有即墨城。”现在的即墨城始建于隋代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法海寺始建于曹魏。白果树若与法海寺同龄,此传说也不无道理。前院两侧各有碑亭一座,东为清康熙五十二年重修碑记,西为泰定三年《重修法海寺碑》,都记载着法海寺重修经过。
一九八零年七月,在距法海寺院墙外二十米处,于地下1.5米深处挖出一批残缺不全的石造像,计有石像头、肢体、底座等一百余件。石造像大者残高2米,身小者仅二十厘米。从这些石造像的残部来看,仍可看出当时纯熟的雕刻水平。这些造像的面孔有方颐的,也有丰圆的;其表情也各不相同,有的庄重肃穆,有的面带笑容,有的闭目深思,有的和蔼可亲。发?则更是别致多样,有高肉髻、螺髻之分;也有头带花冠、宝缯束发之别。佛像有身穿通肩式袈裟,也有着方领褒衣博带式大衣,下着长裙,裙带作小结。有端坐于莲瓣方座上的,也有双足跣立在束腰圆形莲座上的,均右手前伸,左手下垂,掌心向外,作“施无畏与愿印”。菩萨像上披帛巾,从双肩搭下,内着百褶长裙。有项饰和璎珞,均双足跣立于圆形莲花座上。随同这批石造像出土的还有一件残佛像端坐的长方形底座,座前题铭:“大齐武平二年岁次辛卯……”这就为这批石造像提供了确切可靠的年代。“大齐武平”是南北朝时北齐后主高纬的的年号,武平二年即公元571年,距今已1400多年。据考证,这批石造像可能原来是供奉在法海寺内,后大约在唐武宗“会昌灭法”时,将像破坏又埋入地下的。出土的石造像在地下排列的比较整齐。可以看出,当时是有意埋下,待机再取出修复的。从出土的石像数量之多,也可以看出法海寺在当时规模之宏大。
隋代重建即墨县于今址后,狮莲院、荆沟院和慧炬寺等寺院得以重修,规模更加宏伟,香火日渐旺盛。唐代僧人普丰由四川峨眉山来到崂山,在今王哥庄大桥东修建了大悲阁,祀大悲观世音菩萨。其后又在铁骑山东修了一座分院,名林花庵。再后,又在东台村建了一座分院,名为“普济寺”。崂山巨峰南麓还建有白云庵。明代憨山大师撰写的《万历年重修碑》记有:“白云庵为古刹,至嘉靖间,全真朴一向重起之。”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载:“白云庵在巨峰南麓,今为玉皇殿。”至宋有迹可考的有位于白云洞西的普庆庵和位于太清湾畔的观音庵。崂山的庙宇,历史上有佛、道两家随其兴衰而交替利用的现象。白云庵即是一例。另外,在今崂山南麓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明霞洞外石壁上,明代武举周鲁的一首诗刻也是佐证。诗文为:“白云留住须忘归,名利萦人两俱非。莫笑贫僧茅屋小,万山环翠画中围。”
周鲁为明英宗时即墨把总,可见明英宗时明霞洞为僧人所居。另据明代山东参政陈沂于正德年间游崂山时写的游记中也有:“巉峭攀绝,僧垂木阶下,乃援而升”、“左有佛宇僧庐”的记载。都可证明明霞洞这段时间为佛刹。但明霞洞初创时为道观,史有明据。道教全真派首领邱长春于金大安三年题写的“明霞洞”三字至今仍镌刻在明霞洞洞额上,完好无损。其后于明嘉靖年间,崂山著名道人孙玄清即在此创建了全真道教的支派——金山派,并受到皇帝的召见,敕封“护国天师府左赞教”。其史迹都镌刻在洞外花岗岩石壁上。由此看来,崂山历史上的有些庙宇,很难准确的区分应是道观,还是佛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崂山佛道两教早期的兼容并存关系。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四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大师,为寻访那罗延窟从五台山来到崂山,在那罗延窟修禅二年。憨山在这里过的是“日眺大荒,空翠湿衣”,“独立高楼”看“无数昏鸦送夕阳”的日子。由于此处狭窄,不易扩建,地角又偏,人迹稀少,不宜传播佛法,便于万历十三年,向南探寻,寻得一处,据憨山自己讲:“今择山之东南极尽处,有一美地名下宫。观其形势,背负鳌山,面吞沧海,两山合抱,中藏一庵,屋宇虽毁,基址犹存,……诚为幽棲之地,鄙人颇惬意于此。”憨山所讲的屋宇虽毁,基址犹存的残庵,乃太清宫前的观音庵。就是这座残庵成了日后在此建造佛刹的依据。憨山大师初到下宫时,“于树下掩片席为居,后土人张大心结庐使安之。”
憨山大师在五台山时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曾与妙峰法师共建无遮道场为皇家“祈嗣”,深得神宗圣慈皇太后宠信。当探知憨山大师在崂山苦修时,感动圣心,“赐金三千为建庵资”。时崂山正闹饥荒,憨山把钱用来赈济了灾民。万历十四年,神宗印大藏经15部,分赐全国名山。太后特赐一部给崂山,因无处放置,又赐钱建海印寺。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海印寺建成,同时,并葺三官庙,以绥黄冠。寺成之后,香火大盛,“教行而人归者众,佛宇僧僚之盛,几埒于五台、普佗”。
德清在原属于道教所有的庙宇遗址上建海印寺,其目的,一是在崂山地区普及佛法,二是实现他三教合一、诸宗并进的思想。他主张:“不立门户,诸宗并进,禅净双修,儒、释、道互补。”他认为:“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这既是对宋、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的高度概括,又是对中国士大夫文化心理结构的精辟分析。正是儒、释、道三教,以入世、忘世、出世三种方法调节人们心理的平衡,保证封建社会的顺利运行。他的这种宗教革新思想,虽然能被不少人所理解,但实施的地点却找的不合适。他建造海印寺的地点是崂山道教的传统领地,在此建造佛刹,必然要损害道教的利益,引起道人的不满。道徒对德清之控始自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进士出身的耿义兰首告于山东巡抚衙门,状告非但未被获准,反以诬告而被治罪。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耿等上京告御状。其时因神宗与母后不和,嫌其佛事太费,迁怒于德清,将其逮捕入狱,遭严刑拷打,最后以私创寺院罪流放岭南。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降旨“毁寺复宫”。前后费时四、五年,耗资巨万的“海印寺”毁于一旦。敕颁藏经不能毁,全部移放慧炬院。
崂山佛教虽遭此打击,但并未一蹶不振。桂峰、自华、慈沾、善和等著名僧人仍在崂山进行了许多佛事活动。加之当地乡宦士绅的支持,崂山的佛教仍有所发展。据粗略统计,明清两代创建的寺院有20多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清顺治九年创建的华严寺。华严寺原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位于崂山东麓那罗延山西南。华严寺几经兴废,历史颇久。远在东晋之前,域外《华严经》上记载:“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那罗延,梵语为“金刚、坚牢”之意。那罗延窟即为华严寺的开山祖洞。憨山大师就是从《华严经》中知道了“那罗延窟”,由五台山慕名而来到崂山的。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即墨进士黄宗昌辞官还乡,隐居崂山建玉蕊楼,编著《崂山志》,疑此窟为西方哲人演教之所,于是筹资在窟之东北兴建华严庵,未建成即毁于兵火。其子浦江令黄坦继父遗志,助即墨准提庵慈沾法师重建华严庵于现址。自清顺治以来,屡经修葺,迄今仍为当年规模。一九三一年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时赠匾,始称华严寺。华严寺原藏有清雍正年间刊印的“大藏经”一部,还有元代手抄本的《册府元龟》。直到清末民初,华严寺与有着1500年历史的石佛寺、法海寺仍被称为崂山佛教的三大寺院。民国时期,崂山佛教每况愈下,逐渐衰落。
华严寺依山而筑,如拟增加新建筑时,必须开山夷地,故历年只有修葺,未能扩建。1999年,崂山风景区管委会依据华藏世界创意,开始对华严寺重新修复,新建了菩提山门、莲花藏路,并对那罗延窟进行了整修和系统开发。古老的华严寺和久负盛名的那罗延窟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崂山的佛教事业也正在与时俱进。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890aba010008nd.html45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