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青岛海军博物馆游记iq2000

[游记]青岛海军博物馆游记iq2000

2007-07-25    stuccess.com

青岛海军博物馆游记
by Alarm

2003年7月19日和20日,我随单位组织的旅游团在青岛游览两天;第一天和第二天
上午都是集体活动、没有机会自由活动,到了第二天下午2点种,才争取到三个小
时的自由活动时间。
海博的地理位置很好,就在青岛老城区的核心地带,和青岛的标志建筑--栈桥隔
海相望,东面由小青岛(又名琴岛)和一到防波堤和大海隔开、依托着青岛湾的海
岸线,构成了一个小型码头。
博物馆面积不大,进了大门的右手边是室内展区,主要是些历史照片、中外海军交
往的礼物等等(绝大多数是北舰自己收到的礼物),还有肖劲光的遗物,单独布置
了一个展柜,再就是各时期海军军服、各种潜水服、飞行服、工作服等等,看头不
大。
继续向前走,右手边是陆上装备陈列区,面积不大(绝对不能和军博的展区比,更
不要和航博比)东西杂七杂八,什么舰炮、水雷、导弹、飞机、水陆两栖坦克、鱼
雷艇、炮艇(展出的“解放”号炮艇,不知是不是原艇,反正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
字:破烂,比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武装快艇还要烂得多)等等,标志铭牌内容也很简
略,意义不大;唯一的亮点是50年代引进的苏542反舰导弹实物,完全是用第一代
喷气战斗机改装的(我怀疑是mig15),很有趣。那架青-6水上飞机的舱门也被锁
住,不能参观机舱内部。总之,海博的室内展区和露天展区没有多少亮点,比室内
展区远不如军博,比露天展区远不如航博。
海博的亮点在水上展区、以及码头临水的位置布置的21型导弹艇、减压舱等展品。
最主要的水上展品有四舰一艇:101“鞍山”号、942号登陆舰,“南充”号、“鹰
潭”号护卫舰,237号常规潜艇,我看得比较仔细的是鞍山舰和237号潜艇。和中国
其它的军事博物馆类似,海军博物馆比较恶心,几乎所有展品的内部舱室都被锁死
了,只能在舱面上走马观花一番。
不过鞍山舰还是有几个地方比较有趣:一是火炮,它的四门单管130炮是纯粹的人
工瞄准、人力装填,炮尾机构很简单,所以,火炮防盾的体积比南充号的单管100
炮还要小,我在炮位上大致看了看,估算了一下战斗装填动作和火炮的战斗射速,
水兵的体力劳动强度真是很大。火炮后侧甲板上有一个很小的圆形舱口,炮弹就是
一发一发从甲板下的弹药库通过这个舱口送到火炮甲板,再由炮手一发一发填进炮
膛、射击,大多数射手(特别是装填手)在战斗中要冒着枪林弹雨、在几乎没有任
何防护的条件下战斗,伤亡一定小不了。火炮的螺式炮闩也比较有意思,开闩动作
比想像中的简洁得多,一个手柄和炮闩联动,扳动手柄即可完成开闩和关闩动作。
再一个是它的开放式舰桥,顶上只有一个遮阳蓬,舰桥设施非常简陋,只有电话、
罗经、轮机钟等少数设备--对了,风挡的高度也比较大,好像是针对男性平均身
高一米八、九的俄罗斯人设计的,中国舰长指挥的时候,脚底下垫个台子看来是必
须的。这艘舰从头至尾,处处体现着老是火炮驱逐舰的设计思想,包括从舰体中前
部开始,在两弦甲板通道上布置的导轨,一直延伸到舰尾;舰尾被设计为向下有一
个坡度,布置了专门的深水炸弹发射装置;这时刻提醒着参观者:虽然这艘舰进行
了现代化改造、加装了反舰导弹,但是它的最初设计思想还是典型的老式火炮驱逐
舰。桅杆上的雷达天线很简陋,特别是和鹰潭号比较起来,让人感觉到强烈的代差。
还有,上游-1的回转式发射装置实在太大、太笨重了!
鹰潭号和南充号和鞍山舰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且从南充号到鹰潭号,在设计
思想、技术水平上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南充号配备的是三门单管100炮,弹药还
是通过火炮防盾后面甲板上的圆形小舱口一发一发送上来,但是配有半自动装弹机
构,还是节省了不少人力。虽然还是一款典型的火炮护卫舰,但是舰长总算可以呆
在封闭式舰桥里指挥、不必再忍受风吹雨打之苦,桅杆上布置的雷达天线明显比鞍
山舰复杂得多,此外,舰桥顶部还有一个大圆球,开有窗口,鹰潭号上也有相同的
装置,我怀疑是光电系统。鹰潭号作为我军第一艘专用的防空护卫舰,具有划时代
意义;与此同时,其不足也非常突出。他的主炮终于改为封闭式、自动输弹装弹的
炮塔,但是炮塔内还保留有射手(三舰之中,其双联100炮塔是体积最大的)。这
里得再说说海博的恶心之处:炮塔的舱门被焊得死死的,气煞人也!桅杆上雷达天
线林立,挤得满满的,主桅上的三坐标雷达天线犹为显眼,不过,其电磁兼容问题
估计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舰上虽然布置了两座双联装红旗61导弹发射装置,但是
从导弹性能以及火力密度来说,显然不足;说白了,这型舰只是解决个有无问题,
很不成熟。
钻潜艇是本次行程的核心内容,但是有点遗憾的是,我辛辛苦苦带了摄像机,到青
岛一看,不知咋搞的,电池没电了,又没带充电器,四处想办法都搞不定,完全成
了个摆设。不过话也说回来,要在潜艇里面拍摄,还是得冒点风险,你要是把摄像
机亮出来,会被管理员重点照顾的;我因为违反规定拍照,就被恐吓了一把。那艘
艇是海博最大的亮点、也是游人最多的地方,我去的那天虽然天气不太好、还下了
点小雨,钻潜艇的人还是一拨接一拨;后来我和一个管理员套近乎,听他说这还是
让sars给闹的,往年这个时间,参观的人更多、要排老长的队。
潜艇入口设在潜艇的前舱口,下去就是前鱼雷舱;舱口不是水平布置的,大约有45
度倾角,这样设计不仅便于人员出入,还可以从这里补充鱼雷。刚下去,觉得突然
很压抑,空间一下子缩小了很多;033级潜艇不算小,水下排水量1830吨(鹰潭号
满排不过1924吨,鞍山号也才2800吨),但是艇内空间觉得很小,大概相当于数百
吨级导弹艇的水平,和水面舰艇完全没有可比性。后来一路看下去,才发现和其它
舱室相比,I舱算是最宽敞和阔气的一个--难怪鱼雷兵在潜艇上被视为优差。
I舱布置了6具发射管,后面是鱼/水雷储存架,没有发现安装了鱼雷快速装填设施
的迹象(也有可能为了公开展出而被拆除,听工作人员讲,这艘艇进馆后拆除了很
多设备),我问海博的一个小兵(一个长相秀气的mm,两条杠),一问三不知,我
问重新装填鱼雷的时间,答曰:这是军事机密,不过态度尚好。一舱的整体布局和
公开媒体上发表的文章、照片一致,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鱼雷发射管的直
径并不大,我比划了一下,让我打空身钻进去都会觉得有点困难,没想到海军居然
可以让携带全套轻潜装备的人钻这样口径的管子;二是鱼雷发射管真是管路纵横、
还尽往犄角嘎旯布置,潜艇兵作维护的时候非得疯掉不可;三是潜艇上的见缝插针
在本舱体现得犹为明显,发射管两侧的左右弦空余空间总共布置了十来张铺--后
来看了其它舱室,才发现I舱的这些铺位应该是艇上的“黄金旺铺”,睡这个舱算
比较爽的了。
I舱后面的舱室比较简单,只布置了艇长、政委室,还有机要室,会议室;这里是
艇上的“高雅住宅区”,纵横交错的管线被隔板遮盖起来,多少有那么点舒适的味
道,管理员也喜欢窝在这儿。
接下来是指挥舱,左弦从前往后布置了声纳室、海图室,这两个战位算是比较奢侈、
有些特权,被这两个战位挤占了地方,指挥舱剩下的空间就不大了。沿艇身中线依
次布置攻击潜望镜、侦察潜望镜、雷达天线升降装置;舱室右弦从前往后、紧靠耐
压壳体,依次是潜艇操纵位置和布置压缩空气、水柜控制阀门的地方(战位名称不
清楚);右弦靠近艇身中线的地方布置有一个小小的指挥台,面积和小学生课桌相
当,前面有一个通讯台,可以叫通艇内每一个战位--这就是艇长下达各种指令的
地方,很寒酸,连个凳子都没有(也确实没地方摆),一艇之长或者值班军官(通
常是航海部门长)得老老实实站着指挥。这些战位后面是鱼雷射击指挥仪,共两部,
是纯机械式计算机,面版上是几个旋钮,分别设定目标航速航向、本艇航速航向、
鱼雷航速和转弯半径等参数,拨动起来发出机件碰撞的啪啪声,很有些古典的味道;
还有一个面版可以控制全部鱼雷发射管的射击,我在I舱看到的鱼雷发射手柄(共6
个)是第二套备份;有些钮已经不翼而飞,而这艘艇98年退役的时候一切配置齐全、
是可以出海遂行战备任务的,这可能也是一些旅游者干的好事。
艇内空间的拥挤在指挥舱同样体现得很典型,操艇战位要坐两个人,现在坐椅已经
被拆掉了,即使如此,我站到那个位置,还是觉得憋屈,很难想像两个艇员挤坐在
这个狭小空间、听从艇长指令操艇,会是什么感觉--反正,换上ddg这种家伙,
油都得被挤出来:-) 此外,各种空气管路、水柜的控制阀门也是一绝,大大小小,
被漆成红色,总数好几十个、密密麻麻排列起来,看着就让人觉得头大,更甭提去
操作它们了……
从指挥舱里面的小零件,可以看出军品的质量真是没得说;就拿鱼雷射击指挥仪举
例,它的机械结构复杂,五年间没有任何保养,各旋钮依然工作正常,指示仪表字
迹清晰,所有零件,一丝锈迹都没有。说到锈,我在水面舰艇甲板上屡见不鲜,但
是在潜艇舱内却很少见到。最让我意外的是攻击潜望镜,五年了,没有任何保养,
从目镜向艇外望去,成像依然很明亮、清晰,颜色有点偏黄绿色--外面其实是阴
天,能见度并不好。
指挥舱后面是蓄电池舱,因为整艘艇只开放了上面一层,下面的蓄电池、主电机统
统看不到(这是很让人遗憾的,我一直想体验一下趴在小滑车上检查蓄电池的感受),
只能看到布置在上面一层的水兵住舱(左右弦对称布置)、厨房、水下厕所等。左
弦水兵住舱的门开着,可以进去仔细看看--一句话,真TMD不是人呆的地方,高
度比火车车厢还要低的空间,布置了三层铺,每个铺的宽度不超过50cm;有个铺位
最惨,正对着头的位置是一个阀门!靠门的一头布置了一个小桌子,凳子翻开来好
像也是一张铺。这样估算一下,一个水兵住舱可以睡12人,两弦的舱加起来是24人,
加上I舱的铺位,水兵铺应该有三十多张,实行“热铺”制度是理所当然的了。厨
房的门被铁丝栓死了,不过被好事者拉开一条缝,从门缝看进去,炊事员真不简单,
大约2平方米、最多不超过3平方米的面积,他要侍弄出喂饱全艇60来口人的饭菜。
水下厕所的门被锁得死死的,无缘得见--艇员的吃喝拉撒睡,就差“撒”的地方
没看成了(设在舰桥的水上厕所,因为指挥舱通向舰桥的垂直通道被改为通风管道,
上不去)。
再往后是柴油机舱,两台柴油机静悄悄地并肩而卧,不过要是一开动就精彩了,这
个舱将成为全艇最呆不住人的地方--噪音、高温,想起来就觉得艰苦。电机舱只
开放了一半,只能看见经航电机、主空压机,都不太大,还有两个电机控制柜;主
电机在下面一层,舱门锁着、下不去。我有点纳闷,艇上每一寸空间都很宝贵,可
是这两个控制柜比较庞大,其实功能很简单,转换蓄电池接线方式,以控制电机从
静音经航到全速前进、到车等,似乎不必用这么大的控制柜。类似地还有鱼雷射击
指挥仪,其运算能力不会超过稍微好点儿的电子计算器(注意,是计算器,不是计
算机!),体积却相对来说比较庞大。另外,艇上每个舱室都保留了传声筒,我也
颇有些奇怪,这东西也是很占空间的,而且也是损管的隐患,为什么还要保留呢?
宁愿多布几路电话线,也要好得多啊。
尾舱比较单调,除了两具鱼雷发射管和一台水泵,没有太多东西;布置在尾舱的出
入舱口也是参观全艇的出口。
海博的二号栈桥(就是参观南充、鹰潭两舰的地方)正对着是一艘布置在岸上的21
型导弹艇,这艘艇的吨位并不大,可是摆在岸上看着很可观;看到艇首的双30自动
炮,感慨很多,就这么一个部件,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仿造21艇开始,居然迟迟无法
定型,一直用双25炮替代;到了80年代初,才最终定型上艇。还有一艘气垫船,从
指标上说不算大,不过是运载两部解放牌卡车而已,现在货舱被改作海博纪念品商
店,一拨军嫂靠它混饭吃;但是看到实物还是觉得不小,更大吨位的型号恐怕就更
可观了。
最后说说北海舰队司令部;去之前ddg就建议我到北舰司令部看看,说它比海军司
令部还要气派;看过以后觉得果然如此!北舰司令部的地段很好,位于青岛市老城
区中心,紧靠八大关景点,周边环境不错。从大门往里看是一个很气派的广场,主
楼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德占时期修建的哥特式建筑,就是今天看来也是气势恢弘,
更别提100年前德国人在青岛大兴土木的年代了。虽然青岛老城区的建筑以德国风
格的黄墙红瓦为主,但是多数建筑都是些小楼,规模比较大的建筑群很少;总督府
的建筑不错,可惜没有广场;青岛海洋大学老校区有广场,可惜建筑的气势不够;
同时兼顾了建筑的气势和广场的规模,并且两者协调一致的老建筑,唯有北舰司令
部!

--
◇◇◇◇◇◇◇◇◇◇◇◇◇◇◇◇◇◇◇◇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

转自:http://edu.stuccess.com/knowcenter/MilitaryTech/a9/alarmsmallarms/00000010.htm69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