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博物馆位于鱼山路37号,是一个文物收藏颇丰、建筑独具特色的地方历史博物馆。占地24亩,
总面积为3600平方米,陈列面积1800平方米。博物馆原是“青岛红十字会”会址所在地。该会主张五教合 一,信奉那稣、儒、释、道、回教,其会址建筑也融合了不同教派的建筑风格,从而形成独特的综合性建筑群。黄瓦红墙之内有
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为那稣教的罗马式建筑。造型典雅的塔 楼、高大的圆形廊柱、精巧的回廊结构,以及半圆形穹顶、小天使雕塑,营造了教堂恃有的庄严神圣的氛围。第二进院落为体现儒、释、道教精神的民族建筑形式。前有山门,内有大殿。山门按佛教建筑特点,三门并立,尤以中门最宏大。门上书有“沟通五教共驾慈航,渡化君伦同登道岸”的槛联。山门殿现已辟为书
画陈列室。庭院内露天陈列许多珍贵文物,其中院东侧护栏内,坐东面西、南北向并列 4尊雕刻精美的北朝石刻造像和两座石碑。中间两尊石像高达一丈八尺,故称“丈八
佛”。佛像身躯微倾,双目细长,弯如新月,目光下视,面含微笑,两脚跌立于刻有莲 花的石座上。丈八佛两侧,各有一尊高为3米的菩萨造像,赤足立于莲花石座上,一为
大势至菩萨,一为观世音菩萨。此4尊石像,雕刻精细,花纹清晰,造型优美,栩栩 如生,显示了距今1400多年前北朝时代宗教艺术的伟大成就,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和文物研究价值。两座石碑分列两侧,其一为半圆形嫡纹造像碑首,顶部雕有4条矫健 的蟠螃,造型极为生动。另一座为长方形半圆首“龙泉寺记”石碑,可惜日久年深,字
迹已无法辨认。此石像与石碑原置于山东省临淄龙池村附近的龙泉寺内,寺庙早已废妃,两尊菩萨头像已折 断。日寇侵入山东后,曾于1928年7月两次欲将这些石像石碑掠往日本,因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被迫将这批珍贵文物弃于淄河店车站。1930年,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用专车将
石像石碑运往青岛,安放在原四方公园内。直至1979年7月才被移人博物馆院内,供游人参观。此外,院内东墙上还嵌有近代名人工卓然等人的书法碑刻5块,皆为上乘佳作。墙下另有烈魂化碧碑、永除渔航税碑、乡区道路筑造记要碑及慈觉大
师山东遍路图碑等多块石碑。绕过山门,即为坐落在台基上的九楹大殿。殿字高大 宏伟,重檐斗拱,顶覆黄色琉璃瓦,是青岛仿曲阜孔庙大成殿规模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两侧配殿红墙绿瓦,现与大殿一起均被辟为展厅。庭院内松柏苍翠,中心建有一座玲珑精巧的八角牡丹亭,每当围亭壮丹怒放之时,鸟语花香,满园春色。亭内安放一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赴南极考察的全体官兵赠送青岛人民的南极石,此石于1985年2月20日取自南极纳尔逊岛,刻于太平洋赤道,代表着我国首赴南极的308名官兵的心,石重情更重。第三进院落为阿拉伯式建筑,高耸的塔楼带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解放后,该建筑群被辟为青岛市博物馆,成为青岛市开展文化宣传的重要场所。现馆藏文物5万余件,其中有许多稀世珍品,尤以明清书画为多。古代陶瓷、玉器、印章、历代货币、善本书的收藏也颇丰富,建馆30多年来,先后举办大小型展览上百次,接待观众达270万人次,“青岛百年史陈列”作为基本陈列对广大游人展出,获得很好的宣传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