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正如“在水一方”说的一样,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到那里的大学去走走。 我就喜欢逛大学的校园。 上海培训结束后我就决定去复旦大学走走。老吴本来是要去感受磁悬浮列车的,但他一个人,又只好一路边唠叨“大学有什么好去的,就是几座房子”一边无可奈何地跟着我和小王一起乘地铁去复旦。 在我看来,大学校园特别是有名的大学校园绝不仅仅是几座房子,如果一个人那么看大学校园,恕我直言,太浅见了!我这人没什么修养,绝不是一个什么高雅的人,但我喜欢去感受氛围,喜欢去感受书香浓浓的大学校园氛围。我清楚地记得走进厦门大学时那种震撼的感觉,说不出什么样的情感,但真的觉得如果能在那种大学读书真是几生都有幸了! 所以我就一定要到复旦大学去走走。从地图上看,我们培训的地方在南部,而复旦大学却在北部,路途遥远,这也可能是老吴不愿去的原因之一吧。但都在上海的,又有地铁,再远也不怕! 从地图上看我们要转地铁,想不到火车南站就有3号地铁直达复旦大学的方向,到一个好像叫“柏树林”什么地方下车再转公交车就可以了。上海虽然大,但因为有地铁,我感觉到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虽然没有像温州一样的人力三轮车。 走进复旦大学的正门,我们看到“思近而问切,志笃而学博”的横幅,后来在另一个地方还看到同样文字的石碑。回来上网查才知道我闹了大笑话。这其实是复旦大学的校训,但却不是这么念的,正确应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用简单的语句来解释,博学是从各方面广博的去学习,以开拓知识的范围,笃志是向远处大处立个志向,立了志向,就要坚定不移,切问是切切实实的问,近思是由近及远的想。也有人是这样解读的: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实际上就是求学做事的基本道理。 复旦大学非常大,比我想象的还要大。走了一大圈,以为差不多了,但看了看立在路边的地图,才知道我们走了不过十分之一。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光华楼。豪华气派,第一眼看上去时以为就是一座行政办公楼,但回来再上网查询,才知道这是集教学、办公、科研、公共接待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环保型的综合性大楼,是复旦历史上的“百年第一楼”。其建筑面积十二万平方米,地面三十层、地下二层。整座楼高达一百四十二米。可贵的是这幢堪称国际一流的教学综合楼为每位教授提供了优于校长的办公条件,每人都有一个单独的办公室,但所有的教授入驻之前必须作出“允诺”———留出专门和固定的时间接待学生,与学生一对一地交流学习。光华楼的诞生,不仅是为复旦大学多添了一处人文胜景,更标志着复旦大学在新世纪发展中的一个新高度、新起点。 在逛校园时,我发现校园内每条路的路牌名字都很有意义,初看并没什么,但路牌名的背面都注明这条路名称的来历,我从一条路牌名(当时竟忘了记下路牌名,现在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了)的后面知道复旦校名的真正来历。 “复旦”二字,原来是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是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的。查阅书籍后我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意在自强不息,且含“恢复我震旦、复兴我中华”之双重寓意,寄托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我觉得学校一些建筑物或一些地名等等用上一些寓意丰富的摘自古诗文的词句真好!我在洞头一中参观学习时也发现那里的很多大楼也用古诗文的词句命名。寓意深刻的名字能给人启迪引人思考。 复旦大学里有到处是参天古树,到处是草坪,而且修葺得很好。走在两旁参天大树拥抱的林荫道很有一种神怡的感觉。然后就是看到了很多塑像,包括毛泽东的大塑像。学校里应该有一些名人塑像,给人感觉就是那些名人时刻在看着你一样,勉励你,鞭策你,让你不能倦怠。 修葺一整的参天古树,绿茵茵的大草坪,耸立的大塑像,寓意深刻的路牌名,我实在不能在一个小时里读完复旦大学的校园。我还能读到什么呢?百年名校的校园当然是无法短短时间就能读懂的。 走出校门,我再转头再看那熟悉的“复旦大学”四个大字,心想这辈子是不可能到这学校来读书了,下辈子无论如何也要实现愿望! 2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