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2005年9月3日 楼主 小大收录 个性首页 | 博客 | QQ | 邮箱 [转帖]羌寨·木楼 (游记) 车子离开九寨沟,沿岷江公路逶迤南上,大约过了三个多小时,便到了茂县境内。 茂县位于四川省北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羌族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全县羌族人口6.9万人约占全国三分一。茂县属岷山脉,海拔2000多米,山峦迭嶂,险峻陡削,勤劳勇敢的羌人就在这里临山筑寨繁衍生息。 远处、近处,一座座羌寨在我们眼前掠过,羌寨大部建在傍山依水的山脚下,由一幢幢小木楼组成,由于山脚下的地势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建成的山寨便更显得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了。每座羌寨大约由十几幢到几十幢木楼组成,每座木楼都是深褐色的汉瓦封顶。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在群山的环抱中,在夕阳的映照下,象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目不遐给。 为了近距离一睹羌寨木楼的风采,我们让司机在公路旁一个羌寨作短暂的停留。 我们来到一座新建的木楼旁,身着羌服的女主人热情地迎接我们,嘴里还不断地说:“扎西得勒,扎西得勒”(藏语:吉祥如意),借助于导游小黄,我们与她作简要交流。 羌寨的木楼是中国民居中的一种特色建筑,均为三层实木框架结构。三层的使用也各有分工,下层用于圈养牲畜和堆放柴禾,中层是卧室兼橱房,上层则用着晾晒衣物、粮食等,因此,大多木楼第三层没有用木板做的楼壁,而是一个四面通风的框架。据说这种结构和使用方式有利于防止野兽的侵扰。 其实,羌寨的木楼也不是清一式纯木做成,也有相当一部分木楼下层的楼壁是用石头砌的。而用石块砌墙据说还是羌人建筑的一个绝招。因为他们用的石块并非人们想象中那种方方整整的石块,而是大小,形态各异的碎石,可以说在一户砌墙聚积的数以万计的石块中,绝对找不出两块形状完全一致的来,他们就是用这种形态各异的碎石和泥浆拼砌出一座座木楼的墙,而这种石墙历经百年沧桑也不破不倒不蚀,令世界建筑界大师称奇叫绝。 在这短暂的交谈和观察中,我们还惊喜地发现,许多新建的木楼比过去的木楼更高大更宽敞,在中上层楼壁的木板上,还用彩色油漆绘描出各种吉祥,美丽的图案,下层的石墙则用白色或奶油色的墙面砖贴面。越发显得美观大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改革开放以后羌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我们在汽车上还远远看到,在许多高耸峻拔的山峰半腰间,兀立着一两座破旧不堪的木楼,我们很难想象木楼里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即使到山下取一趟水也得半天时间。据导游小姐介绍,这些建在半山腰上的破旧木楼都是羌人逃避战患的遗迹。据史料记载,东汉后期(公元107年至159年) 羌人为反抗东汉官吏和地方豪强的压榨奴役,先后举行了三次大规模起义,历时五、六十年,最后在东汉破羌大将军段颖残酷镇压下失败。为了逃避东汉军队的追逐和杀戳,羌人改过去群居为散居,不得已把木楼建到半山腰上,过着十分艰辛的生活。而这种居住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在羌寨的每座木楼上都安放着一块白色的鹅卵石,据说这是羌族的万物之神,溯源于在历史上的一次战争中,勇猛顽强的羌人祖先寡不敌从,在万分危急的形势下,靠白色鹅卵石击败敌人,保存了自己。因此,在羌族地区,不仅对白鹅卵石顶礼膜拜,凡是白色的东西都十分崇敬,不容玷污。 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起伏,我们的心情更是久久不能平静。 那刀子捅了我一把
于是
绿色如泉涌
染了一地的黄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