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游日记之云冈石窟 中午一点半开始向大同方向行进,我的目标是下午三点以前到达云冈。不想大同市北郊修路――只好走市里了。由于时间紧迫,我也无暇浏览市区景色,总的感觉是城市管理混乱,尤其是交通管理混乱。从城东到城西也不见个交警维持秩序,行人和自行车乱跑,简直是个大乡镇!好在大同市区不大,在如此混乱的交通条件下仅仅浪费了半小时。云冈石窟正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因此自市区到石窟的20公里路况极好。快到武周山时,巨大的广告牌已让人感受到大佛的气息。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从正门进去有一组晚清风格的建筑,里面主要是展品陈列。沿路标指示,我从东面的第一至四窟看起。这四窟损毁较为严重。一方面因自然侵蚀严重,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为破坏。武周山石相对青石而言较松软,可塑性强,也更易受水侵蚀,因此每年夏季雨水从石窟顶部渗透下来都会对佛像造成侵蚀。犹为严重的是明清时期给佛像贴彩装――先沾泥,然后再施以彩绘――这样一层湿泥进一步腐蚀了佛像。有时用泥粘不住,就在佛像身上凿眼固定,时间久了彩绘剥落,大佛浑身是点,令人痛惜。五六两窟是石窟的精华,当进入窟内,所有游客的第一反应是:“啊!”,无不被这壮观的大佛所震撼。第五窟位于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由此向西直到第四十五窟,石雕造像5万 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从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 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总有消亡的一天,这是自然规律,没有办法的事情,但后人通过保护可以让这一天晚些到来。我游览的时候刚好见到有个学者模样的人正在方格纸上画佛像,又有两人在量尺度,他们一定是文物工作者了。看来这种问题用不着我操心,发发感慨罢了。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