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云冈石窟

[游记]云冈石窟

2008-05-22    sina.com.cn

大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战国时期,属赵国雁门郡管辖。西汉初,改置平城县。公元4世纪末,中国北方正处在各少数民族割椐争战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此间,以拓跋珪为首领的鲜卑族拓跋部逐渐崛起,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正式建国称帝,立国号为“代”,后改称“魏”,史称北魏。为了统治和继续向中原发展的需要,于公元398年将都城从盛乐迁征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武周塞扼据汉民族与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间的交通要道,实为战略要地和中原地区的北大门。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到494年魏孝文帝再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魏的首都和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历96年之久。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根据山势的自然起伏,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4个窟(1-4窟),中部9个窟(5-13窟),西部32个窟(14-45窟)。云冈石窟现存大小造像51000余尊。最大的高17米,最小的仅有0.02米。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与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一道被誉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并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半扬石窟齐名为世界三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云冈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于200年12月14日被列入为《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当时世居大漠的拓跋族鲜卑部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实现了祖国北方的统一,鲜卑族拓跋部是一个善于吸收汉文化等先进文化的民族,提倡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建都平城时期,正是北魏政权革故鼎新,具有新鲜活力的上升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云冈石窟便是北魏王朝为宣传佛教教义而营建的宏伟工程。

佛教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即我国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经陆路传入中原,东晋十六国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大力提倡佛教,而历经长年战乱、生活维艰的劳动大众也希翼从求神拜佛中解除苦难,这就为佛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十六国时北方的佛教活动相当隆盛。

北魏皇帝崇尚佛教经历了一段漫长过程。文献记载,鲜卑拓跋部在北方一带游动时,还未信奉佛教,而流行各种杂卜巫术。北魏政权建立,逐步接触了中原地区佛教后,才开始予以注意。道武帝拓跋既好黄老,信奉道教,也阅读佛经,礼敬名僧。他在攻占河北、山东一带后,“见诸沙门、道士、皆致精敬,禁军旅无有犯”(《魏书·释老志》)。准许已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佛教继续传播,下诏在京城(大同)为沙门始建佛塔、佛殿、讲堂和禅室,请赵郡沙门法果担任道人统,统辖僧徒。法果说:“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魏书·释老志》)。这种“皇帝即如来”的思想被北魏佛教界长期继承,因而为加强和巩固佛教的北魏国教地位提供了保障。明元帝拓跋嗣亦如其父,道、佛二教并奉,从京城到各地广设佛像,还命沙门“敷导民俗”。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灭掉佛教发达、塔寺甚多、僧人工匠无数的北凉(今甘肃张掖、平凉一带),使凉州佛教东传,迎来了北魏佛教的兴盛期。

以鲜卑拓跋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后,为缓和日益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诸帝,皆为佛、道并奉。在统治者的倡导下,修塔建寺,象教弥增。僧人众多,甚至妨害了国家扩充兵源,长安的寺院内还私藏兵器财物。于是中国原有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之间斗争日益尖锐。佛、道之争,演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废佛事件。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下诏毁灭佛法,致使“土木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魏书》)。

文成帝拓跋即位后,便下诏复法,佛教便以更大的势头发展起来。文成帝复法的直接结果,就是云冈石窟的大规模营造,自明元帝起,武周山成为历代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明元帝等曾先后七次到武周山祈祷。文成帝在和平初年(公元460年)接受高僧昙曜的建议,并批准由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周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魏书·释老志》)。这就是著名的云冈昙曜五窟(16—20窟)。

当时的平城作为我国北方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包括凉州僧徒三千人,吏民、工匠三万户,以及先后从山东六州、关中长安、东北及龙城等当时北中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迁移到平城的数十万人口,他们中间不乏长于造像的工匠和高僧。北魏皇室以其国力(人力、财力、物力)为保证,开始了大规模的云冈石窟开凿工程。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0b902010008pk.html34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