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暑假出游记之云岗石窟和悬空寺 |
[游记]暑假出游记之云岗石窟和悬空寺 |
2008-07-01 sina.com.cn |
从五台山和车主讨价还价之后乘大巴约4个小时来到了云刚石窟的所在地——大同市。云岗一游,不知该如何说起,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云岗的观光旅游因为有亲戚朋友的关照,所以没有花一分钱,但是也就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也就形色匆匆上午不到一会就浮光掠影地将之拿下了,因为随同的亲戚早就看过好多次了,并且说实话,云岗石窟的旅游其实更像是一种艺术鉴赏行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真正领略到其魅力所在的?因为在我决定去之前,家人就告我说“就是几个土窑窑而已,没有什么看头”。 首先说得就是,云岗石窟的观光旅游其实是一种历史探求,即使从浅层意义上而言,需要我们感受的其中之一就是那段在断裂的戈壁和破败的雕塑上剥落的岁月。就好像《花样年华》中那段关于夕阳中破败吴哥窟的影像,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建筑的审美,更是一段沧桑历史的见证。 如今的云岗石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五万三千多躯。云岗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这个时间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然而似乎历史上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恰恰是文艺的繁荣兴盛阶段。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历史上对于这一时期“魏晋风骨,六朝遗风”的评价就足以见证这一时期的辉煌。云岗石窟的修建开凿就是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所以当中渗透的艺术元素需要我们深入的挖掘才能领略到。如今云岗石窟最主要一些石窟就是魏孝文帝在改革之前修建开凿的,改革之后因为前都洛阳所以又在那里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凿,也就是今天的“洛阳龙门石窟”。 公元398年,自北魏从今天内蒙古和林格尔迁到平城,即现在的山西大同市后,定佛教为国教,并推广到民间,文成帝以前的太武帝时信仰道教,压抑佛教,成为教史上太武灭法事件。从这以后,太武帝病逝,文帝即位,推行佛教,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开凿五个大石窟(如今的第十六——第二十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 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二十窟了,这也是云岗石窟的标志性雕塑。别的佛塑大多都是外壁满雕千佛,内为椭圆形草庐形式。但是这一个却是露天大佛,据说是因为其前额于辽代以前塌毁了,主尊是13.7米高的释迦牟尼坐像,传说这是魏道武帝的造像。头部高肉髻,广额丰颐,唇薄隆鼻,双耳垂肩,双肩广厚,身着袈裟,神情庄重肃穆,火焰纹背光。整体造型雄伟浑厚,气势宏大,据导游说其雕刻技术法直接继承汉代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吸收了印度健陀罗佛教的成分,最终创造出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雕刻艺术品。这其实正是那一时期民族大融合的绝佳写照,或许正应验了,各种文化交融,各种血液畅流互相贯入才有可能交织出最为眩目的艺术品来。这也是我们拍照最多的一处景点了。 还有第十八窟也留给我比较深刻的印象,大概是由于其眩目的色彩或者是因为有诸多飞天造型。它们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具有伟丈夫的气概。后面的飞天造型也是英姿飒爽。这些艺术风格特色明显带有古代凉州地区的特色,也就是河西走廊地区敦煌莫高窟的韵味。 至于最西边也就是第二十窟往后,因为正在进行复原修缮工作所以我们也未能观光。再往东走就是有一些庭台楼阁,里面也有好多,因为亲戚的陪同所以未能听导游讲解,并且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种类繁多,不像昙曜五窟这样较为容易辨识。最东边的是过了一座桥才可以看到的,大多因为风化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腐蚀,有的更是面目全非了,远远看上去才可以看出是一些佛像造型。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因为将修建开凿的注意力转向了龙门,所以虽然云岗的开凿修建还在进行,但是都只是民间人士和僧人施造的一些小规模的窟龛。这些窟龛的形式内容与中期相似,只是造像普遍趋于削瘦,面型清癯,长颈窄肩,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大衣下摆褶纹愈益重叠,整体风格与同期龙门石窟的基本一样。 总体感受就是,真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现存的53个主要洞窟,共有造像约5﹒3万余尊,真不愧为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fb06a01000aqa.html32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