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贾岛《恒岳庙》 北岳恒山,为我为五岳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恒山山雄地险,横贯塞上,西衔雁门关,东连太行山,南五台诸峰,北控塞北盆地,山峰绵延,奔腾起伏,横跨250千米,号称108峰。主峰位于山西浑源县之南,由两座山峰组成,东为天峰岭,西称翠屏山,海拔高达2017米,为五岳之最,号称"入天北柱"。两峰对峙,耸入云天,万年的沉默摒人世诸般滚滚红尘;两旁绝壁,刀削斧劈,天工开物终显造化之伟力;中间为金龙峡,浑水从峡中奔流,歌唱着大自然 本真清纯的生命韵律。峪谷极为幽深,蔚为天险奇观。北岳恒山很早就被载入史册,注了"岳籍"。《尚书·禹贡》中说:"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周礼·职方氏》中又言:"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山海经》中称恒山为"北岳之山"。而真正在历史上为恒山"定位"的,还是汉朝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写道:"北岳,恒山也。"因为它位居北方,为万物所伏,系恒常之所,故称之为恒山。相传远在4000年以前,舜帝北巡到浑源,见此山气势雄伟,若北天之门,遂封为"北岳",成为北国万山之宗主。独特的地势和悠久的历史,使恒山留下了众多文化奇迹,成为举世闻名的风景胜区。            ~衡山~ 南衡维岳,峻极昊苍。 瞻彼江湘,帷水泱泱。 清和有合,俊义以藏。 天保定尔,茂以琼光。 景秀濛汜,颖逸扶桑。 我之怀矣,休音峻扬。 --陆机《咏南岳》 南岳,素有"五岳独秀"之美誉,它既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也是千百年来的文化名山;是军事上的天然防卫要塞,也是古今中外的旅游避暑胜地。 "清天七十二芙蓉",衡山由包括长沙岳麓山、衡阳回雁峰在内,蜿蜓耸立着的72座山峰组成。南岳的首峰就在衡阳市中心的南门口--回雁峰。 南岳之秀,在于无山不绿,无山不树。那连绵飘逸的山势和满山茂密的森林,四季长青,就像一个天然的庞大公园。著名游记《游南岳记》这样说道:"诸松茂一山,则山暗。一山或未能丛,则两山映之,能暗崖石。森沉多如幽斋结构,至于水蒲溪毛,宛如盘秀。步步怀新。度三十余里,声影光三绝。"其文描绘了南岳独特的风情。林深树多,光听听树的名字,也够动人了:金钱松、红豆杉、伯乐树、银鹊树、香果、白檀、青铜以及常绿的香樟、神奇的梭罗、火红的枫林、古老的藤萝。据统计,南岳现有的风景林等各种植物,有1700多种。 南岳衡山的山势,在五岳中有它独特的地方。清代学者魏源在其《衡岳吟》中说得好: "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朱鸟展翅垂云大。四旁各展五十里,环侍主峰如辅佐。" 高高的祝融峰,状如鸟儿的头;芙蓉、天柱等16峰紧相偎依,恰似鸟儿的身躯;南面的石廪、观音至回雁等20余峰,北面的紫盖、香炉至岳麓等20余峰,犹如鸟儿展开的巨大的翅膀,像是凌空飞翔的样子。如遇烟云滚滚、乱云飞渡之时,那就更能令人感受到"南岳如飞"了。这里的山峦,绵延起伏,线条优美,形成秀丽的特色。衡山是我国古代南部的重要坐标,也是我国南方成名最早的山。《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山海经》、《尔雅》等,都有有关衡山的记载。南岳衡山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历代各种人物,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沉积,宛如一个辽阔的人文与山水文化和谐统一、水乳交融的巨型公园。            ~嵩 山~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诗经》 嵩山论剑 嵩山风网|首页 - 中国嵩山 嵩山历史建筑群 中国嵩山少林景区 中国登封-旅游频道-嵩山文化 "嵩山"申遗吹响"冲锋号" 《史记·封禅书》载曰:"昔日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一句话,阐明了嵩山在五岳中的重要地位。 嵩山,尧舜时代称"外方";夏禹时称"嵩高"、"崇山";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始定"嵩岳山"为中岳,以后各代均称嵩山为中岳。 中岳嵩山东西长达60千米,共有七十二峰,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其主峰海拔1512米,气势磅礴,犹如横卧的巨人,古人说"嵩山如卧",明朝的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则说嵩山像一条很清瘦的卧龙,道出了嵩山独特的形体特征。 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40米。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幛苍翠相间,峰壁环向攒耸,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极峰",则以《诗经·嵩高》"峻极于天"为名,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登上峻极峰远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山峰间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古人吕守曾有诗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游人心境的愉悦与宁谧。 少室山,东距太室山约10千米。据说,夏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少室山山势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主峰御寨山,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声威赫赫的少林寺。少室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载,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柜一处,人称"小饮马池",水量能供万人食用,传说明末李际遇起义即在此处驻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