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苍山标志塔

[游记]苍山标志塔

2008-05-22    alibaba.com

浏览字体:大 中 小

大蒜塔,以地方特产大蒜为名建造的中国大蒜之乡--苍山县标志塔。

该塔于1992年5月27日奠基,历时1年竣工。塔的整体设计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为中华之新创。塔体为八角阁楼式仿木结构钢筋水泥建筑,飞檐四出,翼角轻举,挺拔劲秀,巍然壮观。外墙壁为暗红色花岗石贴面,飞檐由墨绿色筒子瓦装饰,古朴典雅,清白在目。塔高11层,层高3米,加之塔子山海拔高度78米,塔身海拔高度110米,象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苍山县百万人民率先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塔层四面辟门,八角回廊紫绕,以示苍山将全面开放,引八方之客,聚四方之财,广开门路,招商引资,搞活市插流通。塔顶倒立薜头,恰似譬钟,风吹有声,警示后人记取"蒜薹事件"的教训,不忘前车之鉴。蒜倒,即算计到矣,告诫各级为政之要在于循规律择善而后,泽加于民,和济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则为大计也!

大蒜塔的建成,凝结着苍山人民的智麓和创造力,寄托着县人对天物之敬和热爱故土的山水之情。它不仅对于宣传苍山、扩大苍山知名度、巩固中国大蒜之乡的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这块古老文明之地增添丁一处宏伟壮丽的人文景观。

塔子山的由来与传说

塔子山,唐代之前叫九顶莲花山,从北至南连亘着9个山头,主峰海拔高度78米。主峰东南坡有一漓青石(现已被破坏),形如一条青龙盘绕,两坡有一片白石头,酷似一只白色卧虎,俗说有藏龙卧虎之地。山的顶峰建有塔庙,塔庙下面有洞,传说从塔庙下面的洞口放一只鸭子,能从东加河游出来。那么,九顶莲花山为什么要改名塔子山呢?据有关资料和民间传说,大约是在公元7l2年间,九顶莲花山改名塔子山的。原因有二个:一是九顶莲花山的山名重名的多;二是山上有塔庙,人们进香祭神,山名顺口好记,久而成俗,也就改叫塔子山了。

山峰改名后,正值唐朝大肆修建庙宇时期,塔子山上的塔庙也重新进行了修建,建有大殿及东西廊房十多间,大殿正中塑造玉皇大帝神像,两侧塑四大天王,东西廊房为长廊式建筑,庙门向南,与邳县的宇宿山遥遥相对,近百里,不隔庄。此庙称观,有出家的全真道士看管,善主是郭姓。随后又在塔子山脚下修建了下寺,有出家和尚看管,善主是大官庄的赵姓。山的西南方还建有二僧庙(现塔山商场处),此外为庵,有尼姑看管,善主是卞庄王家。这时,塔子山上庙宇齐全,有观、寺、庵,居住僧徒上百人。

由于塔子山寺庙的修建,塔子山的山名越传越远,由此兴起了一年一度的四月初八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的这3天,成千上万的百姓都来塔子山烧香祭神、拜佛。

大蒜塔,以地方特产大蒜为名建造的中国大蒜之乡--苍山县标志塔。

该塔于1992年5月27日奠基,历时1年竣工。塔的整体设计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为中华之新创。塔体为八角阁楼式仿木结构钢筋水泥建筑,飞檐四出,翼角轻举,挺拔劲秀,巍然壮观。外墙壁为暗红色花岗石贴面,飞檐由墨绿色筒子瓦装饰,古朴典雅,清白在目。塔高11层,层高3米,加之塔子山海拔高度78米,塔身海拔高度110米,象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苍山县百万人民率先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塔层四面辟门,八角回廊紫绕,以示苍山将全面开放,引八方之客,聚四方之财,广开门路,招商引资,搞活市插流通。塔顶倒立薜头,恰似譬钟,风吹有声,警示后人记取"蒜薹事件"的教训,不忘前车之鉴。蒜倒,即算计到矣,告诫各级为政之要在于循规律择善而后,泽加于民,和济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则为大计也!

大蒜塔的建成,凝结着苍山人民的智麓和创造力,寄托着县人对天物之敬和热爱故土的山水之情。它不仅对于宣传苍山、扩大苍山知名度、巩固中国大蒜之乡的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这块古老文明之地增添丁一处宏伟壮丽的人文景观。

塔子山的由来与传说

塔子山,唐代之前叫九顶莲花山,从北至南连亘着9个山头,主峰海拔高度78米。主峰东南坡有一漓青石(现已被破坏),形如一条青龙盘绕,两坡有一片白石头,酷似一只白色卧虎,俗说有藏龙卧虎之地。山的顶峰建有塔庙,塔庙下面有洞,传说从塔庙下面的洞口放一只鸭子,能从东加河游出来。那么,九顶莲花山为什么要改名塔子山呢?据有关资料和民间传说,大约是在公元7l2年间,九顶莲花山改名塔子山的。原因有二个:一是九顶莲花山的山名重名的多;二是山上有塔庙,人们进香祭神,山名顺口好记,久而成俗,也就改叫塔子山了。

山峰改名后,正值唐朝大肆修建庙宇时期,塔子山上的塔庙也重新进行了修建,建有大殿及东西廊房十多间,大殿正中塑造玉皇大帝神像,两侧塑四大天王,东西廊房为长廊式建筑,庙门向南,与邳县的宇宿山遥遥相对,近百里,不隔庄。此庙称观,有出家的全真道士看管,善主是郭姓。随后又在塔子山脚下修建了下寺,有出家和尚看管,善主是大官庄的赵姓。山的西南方还建有二僧庙(现塔山商场处),此外为庵,有尼姑看管,善主是卞庄王家。这时,塔子山上庙宇齐全,有观、寺、庵,居住僧徒上百人。

由于塔子山寺庙的修建,塔子山的山名越传越远,由此兴起了一年一度的四月初八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的这3天,成千上万的百姓都来塔子山烧香祭神、拜佛。

塔山公园

塔山公园位于苍山县城东部,占地208亩,是临沂市建立的最早的县级公园。园内绿树成荫、鲜花飘香,巍峨挺拔的大蒜塔高高耸立,东加河宛如一条玉带环绕而过,它由塔山景区,加河游园、儿童乐园三部分组成,成为苍山县目前唯一的综合性娱乐、观赏景点。

为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给广大群众提供一个集娱乐、休闲、观赏于一体的游览场所,1983年6月县政府决定建塔山公园,隶属建委管理,将原塔山景园的塔山及土地划归公园,是年8月县建委聘请省规划设计院,根据塔山的自然地形条件和生态环境制定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案,整个公园按地形和原有树种设计成春、夏、秋、冬四个最区,景区内还开辟了动物园和奇石园、盆景区作为景现补充,以达到公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景、冬有绿的景致。

古遗址

已初步查明的古文化遗址161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

东城子古遗址 位于大仲村镇东城子村后。150米见方,封土高出地面5米。遗址西靠温水河,中部和南部已盖民房,北面被挖去50米。古遗址文化层明显。土层内夹杂着一层红烧土和大量糊谷。已采集的标本有陶鼎足、陶鬲、陶豆、鹿角等,属商代文化遗址。1979年2月27日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古遗址 位于向城乡城子村后,东距临(沂)徐(州)公路150米。遗址230米见方,北部高出地面3米,南部和中部已盖民房。已出上的文物有石刀、石铲、石凿、石斧、石钺、夹砂红陶质的扁足鼎及圆足鼎,糊麦等。属北辛文化遗址。后发现商代文物和汉代五铢钱、"治河尝"陶罐等,故此处文化遗址持续至汉代。1992年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址

苍山县已查明的古城址有曾国故城、柞城故城。兰陵故城和向邑故城,大多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曾国故城保护较好,其它城址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曾国故城 曾国是东方较早建立国家的诸候国,早期处于小康地位,曾与北面的大国--鲁国世代通婚,和周围小国的关系也较和睦。鲁襄公6年(公元前567年)秋,被莒国灭掉。关于曾国的地理位置,《汉书.地理志》中说在东海郡。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中说:"曾国,今琅琊曾县。"曾国故城遗址,位于今向城镇境西北部,距县城14公里。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国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岭,南部平原。境内有东、西两条加水横贯,河床宽阔,水量充足。两河相距最近处也有15公里,两岸一马平川,肥田沃野,物产丰富。城北二四百米为黄路山,雄居如磐,山上有邱春举兵反清时所建山寨遗址,城东1公里处为阳明河,自北向南如玉带婉蜒。河东岸为石龙山,绵延西北与黄路山衔接,形成天然的弧形屏障。城西是季子河(因季文子而得名)紧靠城廓自北向南,注入距城约1公里的西加河,季于河西是文峰山,南面为广袤的平原,肥田沃上,坦荡无垠,西南约1公里处有一小山,隔季子河与城相望,山上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壮似玛瑙,葱笼可爱,名曰"玛瑙埠""曾国故城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但最晚也不晚于周代,距今至少约2700余年。城呈梯形,周长2.5公里,总面积约为27万平方米。城墙坍塌殆尽,遗迹犹存。城区轮廓完整,界线分明,城门位置依稀可辨,东南,东北两城角保存尚好。城墙遗址显不规则丘陵状,上丘高大,起伏绵延,最高处有9米多。城垣土呈红褐色,如战火烧过的焦土。城中间有大面积平坦的高台,似系当时宫殿等高大建筑物倒塌后的堆积。城内尚有曾子井1眼、但因年久荒废,渐趋湮没。

柞城故城 位于苍山县城东5公里,临枣公路北侧。故城分大城和北廓2部分。大城周长3915米,自北南流的金水河绕过城东北角,成为东面的护城河。南城墙长845米,东城墙长1070米,北城墙长905米,西城墙长1095米。北廓部分略成正方形,称为"小城",相传是喂马的地方,有南城里、北城里、椅子圈3个自然村,故城里有1古文化遗址,东西长280米,南北宽40至60米,上为黄土和灰土,瓦砾遍地,曾有夹砂灰陶鼎足、灰陶绳纹鬲足、素面灰陶豆等文物出土。故城内曾出土陶鬲,陶豆、瓦当,铜镜、钢壶、钢洗等。1979年出土1枚阴文篆体"茶大夫之玺"5字钢印,为战国时期,属国家一级文物。1980年冬出土一批害藏汉代铜器,为1l件铜洗。其中6件带有铭文和纹饰,"水元二年堂狼造"、"蜀郡董氏造宜侯"、"吉雁"等铭文清晰瞩目:鼎鹤图,鹿雁图、双龟图、飞雁图等图案分明,形态生动。钢壶3件,其中之一的圈足部有铭文40个,文曰"元和四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口人得之,致二千万,田家得之,千厨万仓"。北部的高台部分属商代遗址,城址系东周至西汉的故城。1992年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大冶桥位于大仲村镇大冶村西,横跨东加河上游,是临沂市有名的古桥梁建筑。《临沂县志》载:"大冶桥在城西南七十里跨加水上。"建于宋代,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重修,石拱结构.解放初尚存9孔,每孔各l龙头,9个龙头形态各异。桥体东连河岸,河水绕桥西南流,桥分水位。桥面青栏石雕,纹图精巧。1981年将桥拆除,龙头运住临沂。现仅存一栋石碑,碑上无文,北宋晚年桥未成,乱事已起,工乃停。故有碑无文。

庄坞永济桥 俗称"六碑三十一孔桥"。因修筑时竖有6简碑、31个桥孔得名。位于庄坞村西。东南、西北走向,跨越武河。桥碑载:"庄坞永济桥创于明代。至万历四十六年,廷杨八世祖讳蕃公重修。"桥长72米,宽3.8米,高2.2米,孔跨2.3米,条状块石垒砌,两边桥头有两对精雕青色石狮卧立两侧,卧者张口吐舌,立者雄风抖擞。石碑、石狮不够齐全,石桥保存完整。

沂堂牌坊 位于沂堂乡北沂堂村内。建于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系武生侯振纲之妻王氏节孝坊。坊高l0米,宽8米,为青色大块石雕建筑:共分5层:第一层中间刻"二龙戏珠",两边雕刻佛像,姿态各异。第二层是一横匾,题"旌表武生侯振纲之妻王氏节摹坊"。第三腰横刻"敕褒节孝"4字。第四层两侧为对联,刻颂扬之词。最上层为重檐古楼式盖顶。整个建筑约120块青色大石垒砌层迭,布局规整,疏密有致,结构严谨,雕刻古雅,工艺精湛。刀法娴熟,多变、流畅,图图相连,庄坞牌坊 位于庄坞乡住地。始建于嘉庆十年(1805年),竣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是儒林郎杨绩续妻刘氏节孝碑坊。坊高9.6米,宽7.4米,厚2.8米,横竖石料均系整块大石迭成,为青石雕凿健筑。结构是4柱3间5层楼阁式,条石层迭,石柱擎承。坊中间跨度大,走车马,两侧跨度小,过行人.横梁5层,图案各异。第一层刻"二龙戏珠",珠明龙欢,两侧各悬1块石碑,高约半米,分刻"嘉庆十年八月吉旦起工,十-年吉旦11告成":第二层横匮刻"敕建例授儒林郎侯选州同杨绩续妻例封安人刘氏节孝坊",四周花边、田案,相衬醒目。第二层为"八洞神仙"浮雕,扑朔迷离,景深意 远;第四层无文无图,无字无画,形成独具匠心的空白匾。第五层悬刻"圣旨"两字,雕龙风图案。古搂式盖顶,飞檐展角,雕有狮兽。两侧主、副竖柱刻有对联,褒扬其德。底座的后各有4尊神像和l对石狮子,高约l米,神狮维肖,整个碑坊采用浮雕与透雕相结合,构图严谨,均衡对称,纹理清晰,繁而不乱,以谐音和隐喻的手法,表现福寿吉庆筹,仍雄雄古崛。

转自: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yuan11007/article/b0-i2225674.html43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