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大理苍山 |
[游记]大理苍山 |
2008-05-22 sina.com.cn |
我常想,这山山水水也和芸芸众生一样,在地球上到处都有,但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只有那些有独特个性的,方能引人注目,见过一次,就永远记住。比如泰山的伟,黄山的秀,华山的险……我们故乡大理的苍山呢,我以为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清。 苍山,又叫点苍山。它给人以清的印象,首先是山的长势。从云弄峰开始,著名的苍山十九峰,每一个峰都轮廓分明,峻峭而不险峨,很像那种相貌清癯的老者。其次,是高原的气候,能见度极高,蓝天丽日之下,看那些高耸人云的雪峰,给人以冷冽清秀之感。第三,也是最主要的,苍山下的洱诲,这是一个迄今未被污染的高原湖泊。高原上湖泊难找,澄碧如朝露的湖光,配以清幽的山色,更其难得!这就是苍山之所以益发显得清秀的缘故。无怪所有到过大理的人,对苍山洱海的风光那样赞不绝口,把它称为东方的瑞土。 难怪四川的杨状元(杨升庵)在明代嘉靖年间贬到了这里,也不禁发出“知吾向者未尝见山水,而自今始”的感叹,对它的清幽景色的评价是“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那位曾经沧海.饱览全国名山大川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为“了苍山洱诲未了之兴”,在当时那样的交通条件下,也要两次到大理,一游再游。以此可以想见它是多么地吸引人了。 但是苍山真正使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还是深入腹地之后,才能看到的。在海拔三千八百米以上的苍山顶上,有一个个映着蓝天白云的高山冰碛湖泊,渤泊周围遍布着寒带原始针叶林,春天,满山遍野的高山杜鹃,天蓝龙胆,黄百合等等都开了,这里便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再加上岩洞峭壁,峰与峰之间的大大小小的流泉飞瀑和时聚时散的云朵,把人带进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很可惜,由于交通等等方面的原因,除打柴、放牧、采药之外,还少有游人进入苍山腹地。 苍山的吸引游人,不仅是它的自然风光,还有它让人浮想联翩的历史。如果不看苍山脚下的一个个古迹;谁也想象不到,这清幽、寂静的高山,还曾经是铁马金戈,杀声震天的古战场。苍山十九峰,有如十九页历史篇章,记录下古南诏帝国和大理国酌兴衰。这历史实实在在地镑刻在巨大的大理石碑上,这就是全国一级重点保护文物——唐代留下的南诏德化碑。 南诏德化碑耸立在滇藏公路边的太和村旁。太和村不在乎坝上.而是依山建筑的一个大村于.历史上曾是南诏的古都太和城.据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己载:“太和城”一”苍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绵数里不断。”至今,从陡峭的山坡延伸而下的古城墙遗址,还依稀可辨。可以想见,太和城当初一定是一个险要和繁华的都城。今天却只见青瓦自墙的白族庭院,那些王府侯宅已无处可寻。只有村前古老的德化碑,证实子这里曾经发生过十万人的血战,它的指挥中心,很可能就设在今天太和村的某一个地方。 唐朝初期,云南西部原有六个“诏”(部落或首领),唐王朝支持了其中的蒙舍诏(南诏)征服了其他五诏,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建立丁南诏国。南诏国统一了当时西南的各部族势力,把疆域扩大到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南北部;东起贵州北部和广西西部,西到印缅边境。这使唐王朝深感不安,构成了唐王朝和南诏国的潜在矛盾。但导致战争的一个直接的导火线,是唐属官姚州(今姚安)都督张虔陀,他平时仗势欺负南谓,又侮辱了南诏国王阁罗凤的妻室,反诬南诏叛唐。阁罗凤一怒之下,起兵杀了张虔陀,占领了周围三十七个郡。相国杨国忠忙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六万攻打南诏,大败。白居易在《蛮子朝歌》一诗中写道:“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阵全军没,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枯骨。”当时唐明皇迷于杨贵妃,不问国事,宰相李林甫、杨国忠掩盖了失败真相,第二次派出云南郡都督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兵十万,于天宝十三年(公元七五四年)远征大理,在苍山洱海地区展开血战。结果,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南诏德化碑用“流血成川,积尸壅水,三军溃衄.元帅沉扛”十六字.形象地描写了这次残酷的战争。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再无力南征,同时,边疆各部族与祖国内地的交往和历史上的联系,使人心都渴望统一,于是,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七九四年),唐朝又派出友好使者崔佐时来大理,与南诏王异牟寻会盟于点苍山下。翌年,再派中使袁滋来大理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受到异牟寻的极高礼遇,用二十一头大象“夹路马二十余里”,把袁滋迎进羊苴咩城(大理城)。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贞元之盟”。从此.西南各部族就永远加入到祖国各民族大家庭中.苍山也就成为祖国版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af6700100087u.html32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