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郑州-南阳-内乡-西峡出 |
[游记]郑州-南阳-内乡-西峡出 |
2007-09-01 3608.com |
伏牛美景醉游人 --南阳、西峡归来漫记,兼作路书 上班的单调和枯燥使我早就盼望着五一长假,用望眼欲穿来形容也不为过,就等着这七天来好好地放松一下自己,当然,也要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啊! 序曲:去哪儿? 目的地是个关键的问题。我和老婆、女儿为这个问题讨论了好多天,但是总不能一致。不过有几个原则倒是统一了认识:人多的地方,不去;去过的地方,不去;太远的地方,不去。 这是因为我们都想离开这个喧闹的城市静静地呆上几天,玩什么倒是次要的。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国内比较有名的景点,我们一家去得也确实不少了,也不想再凑这个热闹。 恰好朋友打来电话,约我们到西峡看看。女儿一翻地图,西峡归属南阳,正好在河南省的西南部伏牛山下,估计这么偏僻的地方人肯定多不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估计是相对正确的)。OK,就是它了! 五一长假开始,先是回家陪父母一天,又收拾行装,做好出发的准备。 第一天:5月2日。 行程:郑州—南阳—内乡—西峡,约400公里。 清晨,一家三口稍做准备,于7点整离开郑州,驱车前往第一站南阳。郑州到南阳现在是全程高速,特别是许(昌)平(顶山)南(阳)那一段,路况好,车又少,跑个一百四五挺轻松的,当然,我是不会一直这么跑的,我们是出来休闲,不是参加f1的。 9:30,从南阳下了高速。我也是第一次跑这条路,原来许平南高速没有修好时坐过一次大巴,从许昌上高速,当时跑了五六个小时,所以出发前想怎么也要3到4个小时。哪里想到这么快!于是临时决定变更计划,先到南阳白河边玩一玩,再去舅妈家探望一下。 10:00左右,我们已经站在白河边了。白河经过这些年连续不断地治理,环境已经大为改观,清盈的河水泛着微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的,和煦的风吹拂着岸边的柳树,细软的枝条在风中婀娜地舞着,让人感到心境格外的舒适与平和。岸边有一群票友在乐声中欣赏着曲剧,这是河南的地方戏之一,曲调刚强,唱腔率直,很有特色。在白河边上拍了几张照片后,去了舅妈家,中午一家人相聚自然少不了美食佳肴和吁长问短,此处按下不表。 午饭后又驱车踏上革命征程。近4点时来到了内乡县衙。这是最早发现的,也是至今全国惟一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县级衙门。随着这几年的开发,知名度不断提高。我们到时,只见游人如织,人头攒动,参观的兴致先去了一半,但想到主要是让女儿了解一下过去的衙门,因为她是学历史的,就毫不犹豫地掏出人民币买了票,好象是40元一张。这个地方我在上个世纪的1997年来过,当时还处于原始状态,除了中轴线上的建筑之外,其他没有什么可看的。这些年两边又开发出不少新建筑,像监狱、典史衙之类的。我们蹭了一个团队,跟着听导游讲解,但是导游讲的实在一般,其中还有不少捕风捉影的附会之辞,听了一会儿就离队自己转了。我觉得县衙里的建筑之类并无太多可欣赏之处,倒是其中的对联有不少有些意思的,如果谁有机会到此一游,这个可以当作重点,还有点意思。 5:20分离开县衙,又经过40分钟车程,终于来到此行的目的地—西峡。 朋友早在那儿等候了,告诉我们马上上山,住处联系在龙潭沟景区的边上一个农家旅馆,离景区只有几百米的路程。于是上山,朋友的车在前面带路,我在后面跟着,因为跑山路少,不敢跑快,大概只有三四十码的速度。天黑时分,大约7点钟吧,总算跑完这段30来公里的山路,平安顺利地抵达了旅馆。 晚饭还是挺丰富的,都是山货,有山韭菜炒鸡蛋、山蘑菇炒肉、烧野猪肉、炒山鸡,还有几个忘了什么名了,酒也喝了不少。朋友的司机也喝了不少酒,我一再劝他不要喝,可他还是十分热情地给我敬酒,碰杯。饭后送别朋友,然后休息。农家旅馆虽说条件简陋了些,但挺干净的,也很便宜,一张床一个晚上只要10元钱。卫生间和洗浴都是公用的,也算方便。吃饭另点,多是些农家自己种植或采摘的干鲜菜,也不太贵。 第二天听女儿说,夜里我睡得香极了,鼾声如雷。 第二天:5月3日。 行程:五道幢—龙潭沟。 早上起床,喝了碗玉米糁,吃了个馒头(这儿的馒头真的好吃,面不是太白,筋筋的,带甜味儿),就往五道幢去。旅馆距景区大约五公里,十几分钟的车程。 幢在汉语里是一量词,指一座房子或是一栋楼。这儿的五道幢好象是指五道山岭。这个景区开发得时间应该不太长,设施还都是新的。门票45元一张,要说有点贵了。不过几百公里都跑了,到了这个门口,不管多贵,也只有挺着脖子硬接这一刀了。再说了,这是你自己找上门来的不是? 从远处看,五道幢是不相连的几道山岭,头道幢可能是在最外面的缘故,山石风化得比较厉害,树主要是长在山脊背上,不如我们在来的路上看到的山上植被那么好,但也正因为如此,显得比较雄伟。 进得大门,在山路上行进有几百米,到了一座吊桥。这是座吊在水面上的铁索桥,大约长四五十米,有个很好听的名字:一摇三晃桥。游人必须走这座桥过去,才能上头道幢。我和老婆、女儿过桥时,摇摇晃晃的,走得小心翼翼,时不时还能听到前后有人在大呼小叫的。这时我忽然心生别想,觉得这座桥如果有幅很好的对联,不但可能吸引游人,也可使游人在过桥时略有收益呢!后来在爬山时真得想到了一联,不避浅陋记在这里,以为引玉之用: 摇摇似人生,摇摆有定,愿诸君途中时时莫作无谓想; 晃晃如官场,晃荡无常,请尔等桥上步步谨慎要三思。 过桥后,忽见前面的旅游团队掉头向回走来,打旗的导游说山上修路过不去。我们不知就里,还是想上去看一下,跑了这么远的路,花了这么多银子,不就是想爬个山吗。于是继续前进,到山路上一看,原来却是几个农民在山路上架了张网,上面还写了一张告示,大意是开发商在此围山修筑景点,几年了他们连一分钱的补偿都没拿到。噢,原来如此。还是老婆会说话,她几句话说得那几个农民愿意放我们过去,这也是这里还没有过度开发的标志:民风还算是比较淳朴吧。不过,我觉得开发商果真如此,那就太坏良心了,毕竟这山就是这些农民赖以生存的惟一资本啊!政府没钱投资,于是请来民营资本,而商人们总是要赚钱的,于是农民就成了牺牲品。 |
转自:http://www.3608.com/Article/2006-11-19/152524710.html61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