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西掠影之五:乔家大院与晋商兴衰 |
[游记]山西掠影之五:乔家大院与晋商兴衰 |
2008-05-22 fyfz.cn |
山西掠影之五:乔家大院与晋商兴衰 晋商是是明清两代闻名全国的著名商帮,鼎盛时期几乎控制全国的经济命脉,当年慈禧太后没钱了,也总是逼着山西商人捐赠。现存于山西祁县、平遥、太谷等地的许许多多的大院见证着晋商昔日的辉煌。我们从平遥古城出来以后的目的地,就是这样一个大院——乔家大院。 据说在祁县大院很多,乔家大院并不是最大的,还有一个王家大院比乔家大院规模要大、实力也更强。但是为何乔家大院如此闻名呢?当然不是因为现在央视同名电视剧播放以后,而是因为很多年前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这里实地拍摄而一举成名。听介绍说,老谋子当年一开始挑的是王家大院,但是因为王家漫天要价,条件苛刻,老谋子正在有所犹豫之间,乔家大院后人却热情地邀请摄制组到乔家去看一看,而且几乎是无条件支持摄制组拍摄,就这样,成就了乔家大院成为一个著名的景点,每天白花花的银子如潮水一般涌进乔家大院,王家只能悔之晚矣! 乔家大院的规模之大,与平遥县衙、阎锡山故居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可见当年山西商人的势力之庞大,一点也不让官府。而且建筑格局很有特色,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我在前面关于阎锡山故居的文章里面说过,这里的建筑格局与前两者似乎有本质的不同,阎氏故居、县衙更加体现着一种等级的关系,大堂、二堂、主殿、二殿、侧房等等大小、主辅区别非常明显,而乔家大院一个大门通道走进去以后,分不出哪是正殿哪是副殿,房屋的格局类似于一个个四合院,都是自成一体,整个就好像一个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也许这就是官人和商人的区别,商人讲平等、讲节约,官人讲等级、分大小。 穿行在布局复杂,曲折回环的大院里面,听着导游的讲解,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当年势力显赫的晋商会在这样一个内陆省份兴起,繁荣,进而走向全国,乃至跨出国门? 首先可能是山西人的重商观念了,听的导游介绍说,山西这个地方很少出状元,倒不是因为山西人读书不行,而是山西人一直以来就没有把科举当作最好的一条人生之路,听说这里一流的人才学经商,二流的人才学手艺,前两样都不行才去混个科举考个功名。虽然这只是戏言,但是想一想也是有道理,明清之际,官府的俸禄很少,当一个县太爷,其俸禄不用说比不上一些大东家、一掌柜、二掌柜,甚至可能连里面的一个小伙计都不如,老百姓看实际,什么买卖来钱快当然干什么了。 第二个原因,我想应该和这里的资源禀赋有关了。在以前煤矿资源还没有开发之前,土地应该说是最主要的资源了,这里地处黄土高原,雨水稀少,土地贫瘠,加之这里西边南边黄河阻隔、东边太行山横亘、北接关山大漠草原,是个较少战争的地方,人口繁衍条件便利,以至于人多地少,为了谋生,走经商之道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转自:http://hdp9307.fyfz.cn/blog/hdp9307/index.aspx?blogid=9233151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