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七天假,对于常年做新闻采访工作的我来说,有点太奢侈了,如何充分享受假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恰好节前收看了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对剧中的故事情节颇有感受,于是决定举家租车西上,到康熙朝名相陈庭敬的故里――山西阳城的皇城相府观光旅游。 凌晨便自住地出发,沿京深线又邯长线驱车疾驶。路好、景美,不知不觉就到了山西阳城境内。在晋阳高速路上看到了“皇城相府”的标牌,顺箭头所指下高速,在郁郁葱葱的两山之间行车十几分钟,有一片宏伟壮观的建筑映入眼帘,大家精神为之一振:这就是《康熙王朝》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地、官居顺治和康熙两朝宰相的文渊阁大学士陈庭敬的故居、被阳城人称为“皇城相府”的午亭山村了。 午亭山村位于阳城县北留乡中道庄,因陈庭敬号“午亭”而得名。相传陈庭敬在京城做官时,老母亲提出要到北京看看那皇宫是什么样子,但山高路远,老母亲又年纪高迈不能受一路风霜之苦,为了了却母亲的心愿,陈庭敬就应允母亲:在家乡照着紫禁城的样子盖一座府邸。盖成后倒也巍峨壮观,当地老百姓以为皇城就是这样,就把这宰相府邸称为“皇城相府”。此事传入北京,朝中有人上奏康熙,说陈庭敬有篡逆之心,康熙对此半信半疑,在第六次南巡时专程从邯郸绕道阳城察看,才知并非如他人所说。陈庭敬为了避嫌,也因为府邸围墙皆为黄土所筑,就把它称为“黄城相府”,但老百姓仍然称之为“皇城相府”。此名沿用至今。 “皇城相府”由陈庭敬的太祖父、明嘉靖年间陕西按察使陈天佑初建于十七世纪初期,陈庭敬于康熙三十六年又增补扩建,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相府。由于陈家后人一直居住在内,再加上地处深山僻壤,民风淳朴,所以虽然几经战乱和文革浩劫,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原汁原味的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府内御碑之多、藏书之丰、家居陈设保留之完整,在国内实属罕见,被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称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相府依山临水,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建筑风格朴实典雅,院落房屋错落有致,是一组具有明清时代北方建筑特色的官邸。整体建筑面积为6万平米。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陈家人居住的地方,由8个大的相对独立封闭的四合院组成,院院相通。每个院门口都矗立着两只张牙舞爪的石狮。雕刻精美的门枕石和雀替以及绘有花鸟鱼虫的影壁昭示着主人的地位和威严。所有的地方有门就有木雕楹联。 走进院中,房屋雕梁画栋,木制的落地门窗雕刻的华丽精巧,图案有凤凰戏牡丹、五福捧寿、百鸟朝凤等等。室内陈列着从陈家后人手中收来的檀木太师椅、龙头几、八仙桌、雕花床、脚踏。长几上和桌上摆放着古老的花瓶、钱币和四扇屏风。这些精致珍贵的历史文物令我们大包眼福。室内的格局均为一明两暗,中间用古朴典雅纹饰精美的落地花拱木罩隔断,蕴含着书香人家的风度气质。 外城是陈庭敬于1703年在内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是被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柴泽俊称为奇货可居的“河山楼”。“河山楼”是陈家用来屯兵积粮所用。高30米。整体是砖石结构,整个楼梯没有一根木方。历尽400年风雨而雄姿依旧。沿窄小的楼梯上到顶层,直觉得气喘吁吁,但看到方圆百里如画风景尽收眼底,便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也就不觉的累了。 和河山楼连接在一起的是那125间屯兵洞。古朴庄严、浑厚坚固。与河山楼有暗道相通,也可从暗道直通城外,可谓聚家藏弩护城保庄万无一失。我们曾经在《康熙王朝》剧中领略了屯兵洞蔚为壮观的风采,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 外城建有书院、花园、九曲桥、魁星楼等。大门外有一座飞檐走壁的“御书楼”,因楼内藏有康熙1711年2月20日亲笔为陈庭敬题写的匾额和楹联。字体浑厚雄健大气磅礴。匾额为“午亭山村”,楹联为:“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从楹联的内容可以看到康熙皇帝对陈庭敬人格的高度评价。 过御书楼,便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矗立在前面,上面正中书写“冢宰第”三个大字,四周刻着陈家历代为官的子弟的名字和官职。 牌坊左侧,是标识着陈家世代沐浴皇恩的皇城相府的主建筑“点翰堂”。陈家在当地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点翰堂”是康熙帝到相府时,亲笔点定陈庭敬之子陈壮履为新科翰林而题名。由于“点翰堂”的正门是康熙帝走过的,因此陈家后代和文武百官以及庶民百姓进来一律走偏门,这个习俗沿袭至今,中国封建君主制度留下的烙印之深可见一斑。 相府深处有一座小巧别致的花园,园中有池。池水碧波荡漾,数尾金鱼悠闲自在的在里面嬉戏。池中建有玲珑剔透的亭阁,有小桥连同。园中面积不大,却是怪石林立小山吐翠。曲径通幽花草芬芳,是典型的封建家族的后花园。在园中观赏时突发奇想:这里是否也发生过“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故事呢? 因为相府景点多、面积大,只走的两腿发酸,看得眼花缭乱,整整一天功夫“黄城八景”也只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部分,不得不带着遗憾打道回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是一幅人文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魅力,同时也是被一代名相陈庭敬人格魅力所渲染的文化古迹。陈庭敬被康熙帝誉为“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一生为官清正,为满清政府加强中华民族的融合、为我国版图的扩大和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他一生编修了《明史》、《康熙字典》、《三朝圣训》等史书,是清代初期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他死后,康熙痛心不已,赐谥“文贞”,这是封建帝制时皇帝对已故臣子的最高评价。康熙还亲笔题写祭文,派皇三子礼亲王率文武百官举哀致奠,派大臣护送灵柩到阳城。 相府一游,受益颇深。那浓厚的历史氛围、那凝重的文化遗迹,那蔚为壮观的明清建筑,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令人流连忘返、浮想联翩。它是中国历史上书香门第的陈列馆,是我国明清时期建筑学、文学、史学的陈列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教科书。保存完好的皇城相府也是前人留给后代的一份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