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认识中国现代史,则需认识山西;认识山西,则需认识阎锡山。 从五台山游览下来,在返回太原的途中,我们顺路到五台、定襄交界的河边村阎锡山故居进行了参观。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阎锡山是一个大军阀、大土豪、大无赖,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满口山西土话的“土霸王”。其实用眼下时髦的话说,阎锡山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海归”。他从小家道中落,也是苦人家出身;从学徒、学生,到留学日本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加入同盟会,是推翻清王朝的重要力量;他能说一口流利的的日语,书法也遒劲刚儒雅。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历史人物,从1911年起至1949年败退台湾,统治山西近40年,经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他反过蒋,又联合过蒋;他抗过日,又尽量避免自己过分得罪日本人;他围剿过红军,又与八路军联合抗过日。人说他是能“在三个鸡蛋上跳舞”。也许是他的这一贯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山西,也保全了他在山西的长期统治。 阎锡山统治山西四十多年的历史,差不多都凝固在这故居之中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的家庭及其生平的介绍,看到他年轻时一身戎装、充满杀气的形象的和老年时的慈眉善目、一介书生的形象,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阎锡山故居始建于1913年,完成于1937年,有都督府、昌春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新南院、东花园、西花园以及子明慈幼院等等,大小共二十七个院落,近千间房屋,总占地面积33000多平方米。它以特有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尢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称绝。遍布各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旧居罩上了一块神奇诡秘的面纱。 但它为何对外只叫河边民俗馆而非阎锡山故居呢?估计可能一是他是反面人物,他统治山西时横征暴敛,苛政酷刑,弄的天怒人怨,乃战犯公敌;二是开国元勋徐向前故居就在不远处,几间茅舍即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寒酸破败,游人无几。于是,不得已只是在这建筑群中找了一处楼上的几间屋子,弄了一些落满灰尘的民间刺绣、剪纸、雕刻、编结、绘画、纺织等小玩意装点门面,其实游人都是冲这阎老西的府第来的。 阎锡山故居的富丽堂皇百般尽诉不能描其一斑。仅就其东花园简单介绍如下:入阎府东花园大门,影壁背面有孙文书“博爱”二字,此为东花园第一院,名“归仁堂”,堂前楹联:“入孝出悌祥云迎吉地,履中蹈和淑气拥重门”。院四面均建厅堂,中间是花坛、假山和喷水池,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漫雕砌成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这个院子据说为阎锡山的副官、卫兵等人居住办公的地方。 穿过“归仁堂”东厅中间的过道便是“居仁堂”。堂前楹联:“读书修福和年绵祖德,安分养神忠厚振家声”。从对联可以想象得出阎锡山那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风光。东厅挂“篤礼崇义”匾,联曰:“凭栏遥看,文山叠秀,莺语幽谷金陌美;倚石仙听,沱水流环,雁落衡皋暮云闲”。对联不但把文山沱河容入其间,而且努力营造出一种闲云野鹤的氛围。与此相适应,院内栩栩如生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明柱、鼓墩、飞檐、斗拱,层层叠叠、刻刻缕缕,均为典型的晚清宫殿式的建筑风格。据传,此院建好后,阎父书堂,继母陈秀卿即在此院正厅小住。 过东大厅一侧的过道,便是“当仁堂”了,大概是取天降大任于斯人,吾当仁不让之意,主人踌躇满志之态溢于言表。它比起前两个院要小得多,但就建筑艺术而言,却更是精雕细镂,格外的考究。 所有三堂南厅墙上均刻有保存完好的十余幅阎府家训石刻,其内容或谈交友持家,或言善德治学,均为阎锡山言论。这些家训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到阎锡山较为真实的一面,现录几条于后: 不顾人的利害,只顾自己的利害的行为是不对的,是耻辱的,是必失败的。 见事理不明就问,觉言行有错就改,这就是修正做事做人处事处人的好方法。 管人须知识能力人格均足以领导人,还能通人情,有方法,善言语,能勤劳,能以指挥人,方能尽人之所长。 为人不可有伤身体损人格的嗜好,更不可有犯法律背人情的行为,吾人当勉之。 做事是人生的结果,做的事多就是此生的结果大,做的事少就是此生的结果小,为做人即应当做事。 自处要常常站在原谅人的地位,不可求人原谅,求人原谅是低人一头,能原谅人是高人一头。 人以生为原则,人生以结果为目的。人生的要素有二:一为物质,一为精神。故人生的结果亦有二:一为物质的结果继续是也,一为精神的结果成仁是也,做人须二者兼成。 自处贵笃实,须自责.自勉.自强.自计.非自责无以改过,非自勉无以上进,非自强无以立身,非自计无以裕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