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神秘的怒江大峡谷(三) |
[游记]神秘的怒江大峡谷(三) |
2007-09-02 ctrip.com |
神秘的怒江大峡谷(三) 丙中洛、石门关 第一次在网上看到丙中洛这个名字的时侯,我的心中就充满了对它的向往,一个神秘莫测的世外桃源。丙中洛在哪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查了许多资料也不得要领。丙中洛实在太难找了,她真是养在深山人未识呀。到了以后我才知道,她处在怒江大峡谷的最北端,怒江沿江公路的尽头。离贡山县城40多公里。即使是云南当地人也少有人去。不过现在似乎去的人多了些,我们在沿路就看到不少开往丙中洛的长途车。其实丙中洛距以观看梅里雪山出名的德钦很近,只是丙中洛在梅里雪山的另一面,中间没有公路可走,只有高耸入云的雪山和一泻千里,波涛滚滚的怒江和澜沧江。但中间有一条翻山小路,在网上曾经看到有人走过这条路。据说翻山需要1-2天,对体力要求很高,还必须请向导,翻山之路人迹罕至但风景绝美。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1900-1954)1934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作者留给世人一个梦幻般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SHANGRILA)。当1934年4月英国伦敦麦克米出版公司出版该小说时,令出版商和作家始料不及地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小说中所描写的香格里拉,是一个各种信仰和平共存,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和儒教祠堂的神秘地方。这里的人们奉行适度的原则,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即使对待欢乐也不例外。那里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那里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宁静、和谐等,是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小说并明确香格里拉在藏区。虽然中甸县已被云南省命名为香格里拉县,但怒江州及贡山县的专家认为怒江峡谷最北端的丙中洛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我不知所能道应该如何定义香格里拉,但以后的旅途却让我真实感受了丙中洛应该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远远望去,丙中洛真是一块神仙宝地,这里地势平缓,视野开阔。公路下边的梯田,起伏有致,四周云雾飘渺,像围在神山颈项上的白色纱巾,绿色的群山背后,是白雪盖顶的雪山,说它是世外桃源还不够贴切,这里也许就是天堂。车到了怒江第一湾,居高临下,蓝色彩带一样的怒江在这里弯成马蹄形状,美的让人心醉。怒江发源于西藏那曲,全长1400多公里,流经贡山独龙族自治县丙中洛乡日丹村附近时,由于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但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陡坡挡住了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因而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大的半圆形大湾,故称为怒江“第一湾”。从公路上俯瞰下去,半圆的怒江,水势温柔婉转,平缓碧绿,像镶嵌在大地上的绿色的翡翠。桃花岛静卧在彼岸,荠麦青青,彼黍离离,灰黑的瓦舍一笔抹过,宛如被水雾晕开的淡彩,且不忘点染一痕袅袅炊烟。这里风光绮丽,是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听导游说,小平原原是桃花盛开的地方,三、四月份,岛上一片粉红,正是陶渊明笔下的挑花源呢。美丽的风光吸引了周围十里八村的人,每到农闲季节或民族节假日,三五成群的人便到这里泛舟过溜,对歌起舞,有情的恋人则潜入沿江两岸的密林中互诉衷肠。这里堪称峡谷桃源,处处是田园美景。难怪怒江人称它是峡谷的一颗绿色宝石。 丙中洛为高原台地,有怒族、藏族、傈僳族群居,更有趣的是人们各自信仰自己的宗教,有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是“三教并存”之地,且各教派并不排斥,一直和谐相处。这里喇嘛教寺院有普化寺、飞来寺、娄扯寺、香巴拉宫,巴玛拉宫、福禄拉宫等,天主教有青拉桶教堂、捧当教堂、仲底教堂、白汉洛教堂等;基督教如普格勒山教堂等。还有当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和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融为一体的民间宗教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有什么地方能像这里当得起香格里拉这四个字呢! 我们的第一站是去著名的喇嘛寺--普化寺,山路崎岖,坑洼不平,因为山泉冲击,地面积水后有的地方还有一层薄冰,汽车一会儿陷入泥潭,一会儿又入跌入深沟。幸亏司机技术好。否则我们早就掉到山涧中了。最后我们还是决定掉头了,为看个寺庙冒这么大风险有点不值。我们于是驱车来到重丁村,也就是网上经常介绍的丁大妈所在的村子。这里有一个著名的天主教堂--重丁教堂。1904年,法国的传教士任安守历经千难万险从四川阿坝州的康定来到怒江传教,任安守是法国天主教司铎,在中国的偏远之地传教40年,被罗马教廷册封为圣徒。其传奇故事至今流传在三江地区的教民中。这个数十年如一日在异国传播信仰的传教士,经历过多少艰难困苦、多少次置之死地而后生,后人已经无从知道其细节。在著名的茨中教堂、重丁教堂和白汉洛教堂,都留下了他传教的足迹。1937年他长眠此地,如今他的孤坟位于丙中洛村重丁教堂的参天大树下,成为当地一个特殊的景观。现在的重丁教堂重建于1996年,原教堂规模宏大,可惜毁于“文革”。 在这样一个原始的村落中,白色的带有十字架的小教堂显得很特别。站在传教士的墓前,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献身精神,当时这里没有大路通到外边,生活闭塞艰苦,而为了传播宗教的火种,那些外国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如此偏僻的小村庄,忍受的不仅是生活的艰苦,更有与世隔绝的精神空虚。但是为了信仰,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用生命和一腔鲜血“拯救”了许多可怜的人和他们的灵魂。种下的火种却世世代代蔓延了下来,直到现在,很小的孩子也会念诵祷告词和唱圣歌呢。这里许多人胸前挂着耶酥十字架,同时别着一枚毛主席像章。他们说,玛利亚生下我们,毛主席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每天黄昏的晚祷,都会给人留下更深刻的感受,山谷里有章有法的颂歌声此起彼伏,动人心弦,从远处听来,男女合声由远及近,能分出五个声部.其所唱得四声部无伴奏合唱被人们称为天籟之音,象天使在歌唱,令人震撼。我们是后来在其他地方欣赏了这动听的祈祷声。 从重丁村出来,我们就驱车去了石门关。丙中洛至大峡谷“石门关”有7公里路,那里是怒江在云南境内的“源头”,出了“石门关”,再过去就是西藏自治区了。怒江石门关其实是一个峡口,两座绝壁直插入江中,如刀劈斧削的坚实大门,最窄处仅二十余米,怒江到了这里,江水好像被什么东西给卡住了似的,夺路而出,在这里拐了一个小弯后再往丙中洛流去。据说从前两岸居民往来,必须等到怒江水退潮时从沙滩走过,因为两岸的峭壁根本无法立足,也无法固定溜索。从山崖上望过去,“石门关”不但是一道气势磅礴的大石门,而且也像一道大石闸,十分壮观。“石门关”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左右的山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态,两岸对立着奇怪的岩石,特别是到了关口,江身窄且左右的山岩笔直的像刀削的一样,形成一道天然的巨型“石门”,“石门关”由此得名。江边的土路蜿蜒向前,左侧是悬崖峭壁,右侧就是滚滚的江水,一匹驮满了日常用品的马匹缓缓向北走去,跟在它们后边走,听着马蹄踏在土路上的哒哒声,你会幻想着自己回到了古代,你就是在“茶马古道”跋涉的驮队成员。几千年来,人们就是靠了马帮和人背,开通了这条通往西藏高原的古道。我们走在这条路上,前面汽车已经无法通行,心里有一种的莫名的激动。不知道是为我们走在了茶马古道上而骄傲,还是因石门这座茶马古道上的天堑的壮观兴奋不已。导游告诉我们再往前走就是五里村了,据说那个并不通车的小村庄竟然有许多欧式房屋建筑,我想那一定是欧洲的传教士为当地人设计的房屋式样,我们又一次对传教士在这僻远山村的巨大影响而赞叹。 我们沿着江边的路向北走,一是为了真实的走在茶马古道上,二是要走到江边,与怒江水做个最亲密的接触。从石门关向前一里地,怒江在这儿拐了个弯,踏上怒江边的大石头,我接近了怒江,伸手触摸这一直无法与之亲近的江水,江水是凉的,冲击着我脚下的石头。只见石门关西岸石门驿道穿岩破壁,古道依旧。石门关上游河道弯曲,峡谷林茂,江水平缓。下游东岸百余米高岩壁及群山围合,连接丙中洛坝子,江水环绕着肥田沃土,处处田园风光,堪称峡谷桃源。这飞奔的江水,就这样世世代代养育了大江两岸的生命,太应该为它唱上一首赞歌了。可惜我不是诗人,无法表达这种发自内心的对它的赞美呢。 一个十来虽的男孩子远远走来,身着蓝色的校服,一看就是内地扶贫时发给他的,虽说峡谷中气候比较暖和,但也只有几度,我们始终穿着棉衣,可孩子光脚穿了一双拖鞋,导游与之攀谈,说是从第一湾走来看朋友,十几里山路对他来说竟完全不在话下。对我们这些脱离了自然生存环境的城里人也只能对此大为感叹了。 (怒江边的茶马古道) (怒江第一湾) (丁大妈和重丁教堂) (桃花岛)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6549334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