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怒江大峡谷中的神秘民族

[游记]怒江大峡谷中的神秘民族

2008-05-22    sina.com.cn

溜索还分平溜、陡溜两种。平溜是用一股溜索横悬于江面上,两头稍高,中间倾,过溜时得用脚和手一点点顺着溜索往前挪。平溜溜起来很吃力,要是体力不足,就会被悬挂在半空中,不前不后,要是抓得不紧,就会掉下湍急的江水中去,连尸体都找不到。陡溜比较省力,用两股溜索固定在江两岸,一头高一头低,一来一往,造成一定的坡度,过溜的时候从高的一头往低的一头滑去,速度非常快,需要很高的技巧,否则一不小心就撞到对岸的石壁上,会把腿撞断。
居住在怒江边的人们,男女老少世世代代都是这样往来于怒江两岸。过去,人们上路,除了背上的弯弓、背箩和腰间的砍刀外,还必须带上一副溜梆,溜梆是他们生活中必备的交通辅助工具。熟悉过溜的人在波浪滔滔的江面上飞身如燕,即使是骑马或赶牛的,也可以连人带牛马一次过溜。更有甚者,全家老小一起过溜,其惊险场面真让人叹为观止。
怒族人民发明和使用溜索,据说最早是看见蜘蛛在树间织网、来回爬行而受到启示的。过怒江的溜索,是要有很大的勇气和胆量的。当地人告诉记者,每年在怒江因溜渡而坠江淹死和摔伤的人,畜不计其数。州民委主任汉永生等人都对记者说过同样的话:“现在还算比过去好了,有了钢溜索,我们小的时候只有篾溜索,每天上学都要过江,还算运气好没有掉到江里去”。
近十多年来,怒江上陆续修建了公路桥,怒江上的溜索只是作为历史的一段记录而保留在那里,至今,在依江而建的福贡县和贡山县城旁,还保留着多条溜索,即使有人过溜也完全是当作一种探险的娱乐罢了。
六库的怒江大桥,是怒江目前最具现代化水平的大桥。据行家介绍,这座大桥的桥型为三跨变截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桥梁,全长337.52米,主孔跨径154米,为全国同类桥梁之首,居亚洲第二,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怒江人把它比喻为怒江上的彩虹。值得怒江人骄傲的是,这座现代化大桥从立项、设计到施工,都是以名叫和润培为首的怒江人唱的主角。 告别刀耕火种的怒族人家
从州政府六库到福贡再到贡山,一路走来也就一条坑坑洼洼,实在算不上公路的公路。公路一边是陡立的岩石,一边是湍急的河谷。路面特别狭窄,有些地方连错车都错不开,而且公路上常常有滑坡、泥石流、塌方等接连不断的险情。一路颠簸,一路担惊受怕,记者的大半时间就消耗在这路途上。
在贡山县城丹打,记者遇上了捧当乡党委书记刘正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的刘正华西装革履,举止文雅,让人很难把他同佩砍刀,背弩弓箭包,英武剽悍的怒族形象联系起来。
刘正华向记者解释,解放前,丹打只是一片荒芜之地,无一间房屋,杂草从生,蚊蝇遍栖。1956年10月1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成立后,丹打设定为贡山县城。在中央、省里的亲切关怀下,这里建起了医院、学校、银行、车站、电影院等,成了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进入新世纪后,贡山县委、县政府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大力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于是,宽阔的街道、现代化建筑迅速竣工和崛起。眼前川流不稀的人流和车流,繁华的商场,如果不是偶尔听见的怒族话,让你几乎感受不到这里是个民族自治县。
过去,怒族男子一般穿麻布长衣,下穿短裤,腰佩砍刀,肩背弩弓箭包;怒族妇女穿麻布做成的左大襟上衣,下穿长裙,胸前佩带彩色珠子串成的项圈;有的妇女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等串成漂亮的头饰或胸饰,耳戴的大铜环。如今怒族群众的穿着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穿西装,中山装,夹克衫,还喜欢各种新式的服装。只有在节日里,或者是出席重要的会议,不少人还要穿精制的怒族服装,以显示民族特色。
据统计,全国的怒族人共26620多人,主要居住在怒江州的贡山县、福贡县匹河乡、兰坪县兔峨乡。其中居住在贡山县的有6250人。就是这些怒族群众,如果单从衣着看,也很难分辨谁是怒族人家。
明代李思聪的《百类传》记载,居住在怒江峡谷的怒族人以苦荞为食(荞麦的一种),还说怒族人“精为刀耕火种,织红文麻布”,说明那时怒族以刀耕火种为生。解放后,随着怒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科学种田的推广,初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贡山县县长高德荣说,现在再也看不见木棍点种的耕作方式。这次,我们在怒江峡谷里穿行数天,很少看见“烧一坡、种一瓢、收一箩”的“大字报”地。
刀耕火种的现象少了,现在怒族群众每年按下达的指标,有计划地实施“天保工程”,进行退耕还林(草),以使生态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好转。为扶持怒族群众发展经济,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国家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打响扶贫攻坚战役,着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改土、治水、办电、修路、异地开发、温饱村试点、帮扶到村到户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4dd1b01000ahs.html37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