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广州一月(6)-一个上海人眼里的广州 |
[游记]广州一月(6)-一个上海人眼里的广州 |
2007-08-31 ctrip.com |
有机会在广州工作了一个月的时间,把我的BLOG里的一些关于广州的东西发上来是为了感谢广州给我的美好印象。我是一个纯粹的上海人,对广州却有故乡般的亲近感,借用陈从周的诗来表达我一个月的感想: 女孩 在仁信吃姜撞奶时,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4、5岁的小女孩,圆圆的脸,非常可爱,可能有点发烧,一边吃着,一边在流眼泪。有趣的是,她母亲一摸她的额头,她就开始大哭,手一拿开,她就含着眼泪继续吃东西,如此反复多次,我真是非常搞不懂。小女孩是上帝给我们最好的礼物,看到她们时总是想起自己的女儿。在Christchurch的时候,认识一个日本的医生,闲聊时说他有一个12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他觉得女儿无论做什么都“so cute”,而儿子却从来就没有给他过这种感觉。Q,就是来形容女孩子们的吧。同感。 广州公交 广州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虽然没有像上海有1000条那样恐怖,却也有几百条线路。地铁也已有4条,还有5条在建。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广州的公共汽车很有特点:一个站点可以有10多条线路停靠,一个巴士总站有几条 编外警察 每个知道我要来广州的人都说:当心点,广州很乱的。来了广州后发现,不但马路上没有看到过枪战,连小偷也没有。倒是每个公交车站上都会有个猛男,手提一跟碗口粗的大棒巡视路人,让人不寒而栗。这些猛男都穿灰色制服,有的还卷着裤腿,无一例外的是均配备对讲机,让人联想到他们与警方有密切联系,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些编外的警察为广州的治安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表明了广州市政府下了巨大的决心来改变广州的形象。 亚运会 和上海一样,2010年对广州来说是一切工作的节点。因为多哈亚运结束后,接下来的那届就在2010年的广州了。市政建设、奥林匹克中心、地铁配套等等都可以看出在为2010年准备着。 广东话 广州是我所到过的地方(港澳和海外不算)中普通话最不通用的。所有的广东人都讲粤语,这当然不奇怪,但在商业中心或公共汽车上服务人员都讲粤语,就好像有点歧视外地人(像我这样的北佬)了。每次都是我主动讲普通话,对方才会勉强开国语,所以有些话如“随便睇睇”、“廿拾壹蚊”我都已经听得懂了。 RTV 路过前进路口,看见好大一座建筑,装修豪华,上面的霓虹闪烁,上书:金矿量贩式RTV,以为看错,揉揉眼睛,没错,是RTV,不是KTV。于是仔细在研究,发现原来在卡拉OK时还有自助餐供应,应该是Restraun+KTV的意思。不知道上海有没有这个玩意,初觉得是个不错的主意,可以免去先找吃的、后找玩的麻烦。又一想,如果有人在边上干嚎,叫人如何下咽;若有人耍宝搞笑或男腔女调,岂不真的喷饭? 广州 pk 上海 广州地处岭南,分为十区,包括番禺、花都、从化等,市区有荔湾、越秀、天河、海珠、黄埔、白云等。天河是新城区,著名的天河体育中心就在天河区的中央位置,过去甲A火爆时常常听到天河的名字的,天河还有CBD(中心商务区)之称,建筑宏伟,街道宽阔,是白领人士的居住区,类似上海的浦东。海珠位于珠江南岸,有老的工业和居民区,还有著名的中山大学,类似于上海的杨浦。越秀是老城区了,不光有清代的两广总督衙门,更有古老的南越国的故宫遗址,所以一直就是广州的核心区域,商业发达,著名的购物街均在此地,犹如上海的黄浦区。而广州的黄埔因为军校而出名,离开市中心有点远,更有新的广州大学城建筑在此,有点类似上海的松江。荔湾的名字很好听,离开市中心又很近,但好像没有什么出名的地方,倒是有荔湾艇仔粥蛮好吃的,一条花地大道由北向南,带着地铁一号线贯穿荔湾区,有点象上海的闸北。白云区自从老的机场搬到花都后,就只有三元里和白云山比较出名了,每个读过中学的人都知道三元里抗英斗争,白云山作为广州的象征更不用说了,上海想不出一个地方可以相比。 广州 vs 深圳 广州与深圳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广州是广东人的广州,深圳是全国人民的深圳。从饮食、普通话的使用程度上来讲,广州的地方色彩浓重,故而有很多地域上的特色,比如早茶的习惯,生活的悠闲,历史感强烈,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一律开口就是粤语;而深圳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生活节奏快捷,很少有老年人,城市里的川湘馆甚至多过粤菜馆,在深圳的几天里没有碰到过讲粤语的人。两个城市的相同点就是公共交通发达,城市标识清楚,受到香港的影响较多。广州的治安问题一直为人诟病,而深圳则相对好很多,表现在出租车甚至连防护板都没有,不知道深圳的的士司机是否有安全感,反正我是坐着蛮奇怪的,就像坐私家车一样。 地铁 广州的地铁建得比较晚,所以都比较新,而且显然受香港地铁的影响,设计时就考虑到上下客分流,比如在一、二号线交会的公园前站,地铁的两边门会打开,右边落,左边上,不像上海的人民公园站那样杂乱无序。地铁里不设售票窗口,都是自动售票机,羊城通犹如我们的一卡通,而且乘车有优惠,大概10左右。地铁明亮,整洁,站台也分ABCD等出口,标识明显。新的三号、四号线在06年的最后几天同时开通,可直接到达番禺等郊远地区。 专业市场 广州自古以来就地处中国南大门,既往的南蛮之地在明朝时已经就是货物集散地,口岸开放后,贸易活跃,到现在都保持着很多专业市场,比如大沙头的电器市场、沙面的文具市场、还有服装、饰品、二手手机、电脑等等,最奇特的还数靠近沙面的中药材市场,各种中草药铺天盖地地堆放在露天的市场里,散发出各种味道,各地的药贩(真正的药贩子)在此交易,凸显物流中心的地位,相比而言,长三角是做不上物流老大的。 珠江 住在珠江边,每天都可以看到珠江在广州缓缓而行的旖旎风光。珠江和广州相依相伴,广州因为珠江而灵动起来,珠江也因为广州而妩媚起来。没有黄浦江那么宽,没有苏州河那么窄,伴着二沙岛、天鹅潭、海心沙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珠江逶迤而行,穿城而过。夜色下,岸边灯光将两岸的绿树建筑照亮,江上张灯结彩的游轮缓缓而行,给外地来粤的游客带来最绚丽的一面。来往穿梭的车流在各个桥上游动着,勾画出和谐的广州,甚至在桥上练摊的小贩们,也会让人觉得生动起来。 珠江流域 拿珠江跟黄浦江比,实在是有失珠江的身份,所以补充一点地理常识:珠江是可以被称为流域的大河,严格来讲,珠江不是一条河,而是很多河的总称,在广州流过的只是它八条入海河道之一。珠江流域被列入中国五大流域,和长江、黄河属于一个级别,涵盖了几乎整个岭南地区。在桂北的灵渠,沟通了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两者有成为有机联系的两大水系,共同滋润着被称为鱼米之乡的中国南部绝大部分地区。 天河北、体育西 广州的地名很有古意,即使是繁华的闹市也有象杨箕村这样淳朴的名字。道路的取名相对比较简单,而且一般简称时将路、道、街省略了,所以公交车上经常听到天河北、体育西这样的名字;如果是某某大道的话,常常会在后面加一个后缀,比如江南大道中、广州大道南等,就象香港一样。 迷路 在广州常常会迷路,因为广州很少有完全意义上的南北或东西向的路,尤其是在老城区,很多路会转弯的,比如越秀南。还有明明是一条笔直的路,过了一条街就会叫另外一个名字了,城市的主干道中山路,从东山口向西,过一个路口就加一,从中山一路一直到中山八路,其实就是一条街。尤其在海印,每条马路都是弯的,公交车常常左转右转,还不时来个顺车调头,搞得我七荤八素,常常暗自纳闷:迭格司机认得路伐? 广州的早晨 早茶还没有开始的时间,是学生通勤的高峰。公共汽车上除了赶早去晨练或喝茶的老人,就是成群的穿着校服的学生,其中女学生占绝大多数(why? 我也不知道),学生情侣也不少,常常可以看到一两对亲昵地在一起坐车上学。一月的广州天亮得很晚,6:45车过海印大桥,天色才有点亮,珠江两岸的灯光还没有熄灭,伴着微亮的朝霞,感觉着城市苏醒的节奏,从容而温馨。爱一座城市就如爱上一个人,往往就在一瞬间感觉到的,就在广州的晨曦里,我知道我彻底爱上了这座城市。 暴走 暴走这个词应该属于网络语言,专业一点就叫徒步旅行。一直以来就喜欢这种旅行的方式,否则也不会去徒步漓江。这次来广东,更是暴走了很多地方,不仅在广州,而且在肇庆、深圳、澳门,都是以步行为主。在城市里行走,可以捕捉到很多坐车不能感受的细节。自己开车也已经有好多年了,开车的感觉就是点对点的交通,其中路途上的细节很难感受到;自行车相对好一点,但也会错过许多有趣的地方。而行走是感受一个陌生城市的最好方式,只要一张地图,我就可以走遍这个城市,想停就停,想走就走,自由自在。而且徒步旅行可以锻炼身体,现在的我越走越远,一天8个小时的徒步(25-30公里)基本不需休息的,已经接近暴走族高段选手的水平。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一个叫阿木的歌手,唱过这首歌,原本与我的旅行毫无关系,却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意外地邂逅,那是在广州郊外的南沙,一个叫米萝的咖啡馆里,我陷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曼妙的音乐伴着浓香的咖啡,面对着宏伟的虎门大桥,享受着午后的阳光。闲来没事就随便翻翻咖啡馆的杂志,看到了这首歌,原来就是在这家咖啡馆拍的MV。一个很凄美的故事,一个很青春的歌手,歌的本身已经不再重要,只是莫名喜欢它的名字,“回到上海一定down下来看看。”这样想着,于是就有了一份牵挂,本来毫无关系的两件事就联系在一起了,就如我莫名地来到南沙(原本要去番禺的),无意中发现虎门大桥就过来看看(其实应该直接坐车过桥的),又正好看到这家位置不错的咖啡馆,于是就进来坐坐(其实并不想喝咖啡的),于是看到了这本杂志(上咖啡的时间有点长了),于是看到了这支歌... 流花车站 广州的火车站在流花,很好听的名字,有点“落花有情,流水无意”的意思,不知这里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另外一个火车站叫广州东站,在天河,令人联想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广州还有一个北站,在花都,正应了花城的美名。在我的印象里好像广州的火车站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不像别的城市那样毫无想象力地叫:北站(在城市的北面)、北郊站(比北站更北的车站)、新客站(新建的火车站)...各地的火车站名字的确各有不同:北京的崇文门和南京的中央门都是过去城门的名字;深圳的罗湖和武汉的武昌都是原来的地名;哈尔滨的火车站最直爽——三棵树;重庆的火车站最朴实,叫菜园坝...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5823280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