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石门寻根

[游记]石门寻根

2007-07-16    ugongshe.com

石门寻根

张士方 温哥华

2001,3,23,写于广州 2005中秋节改于温哥华

笔者按:原稿01年3月下旬曾传真到《广州日报》编辑部,但没得到任何回音。

小时候很羡慕邻居或同学返乡下,因为他们每次回来,我都能尝到一些好吃的土特产。最令我向往的,就是他们滔滔不绝地向我描述乡村的生活:那里除了有香喷喷的米饭吃(当时我们吃的都是存放多年的三、四级米),还可以在河涌或池塘里跟乡下的孩子们学习游泳、捉鱼、摸虾;一起爬山、上树摘野果、掏鸟窝;和放牛娃在辽阔的田野上骑牛、追逐、嬉戏,那是多么好玩啊!由于自己没这个福气,我常向妈妈抱怨:为什么我们不回乡下,难道我们没有乡下吗?后来才知道,由于我们祖辈在乡下有不少田地,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乡下的亲戚都受到牵连,为避免麻烦,所以我们家极少与乡下的亲戚来往。文化革命后,直到阶级斗争的火药味没那么浓时,我才开始回乡下。出国后,我回家乡的次数比在国内时更为频密。每次返国,我都要回一次故乡,看看那里的亲戚、祖屋,还有祖先留下的文化遗迹,以排遣自己在异地滋生的乡愁。

从温哥华回广州已有几周了,这次回来,主要与年迈的双亲和兄弟姐妹共度春节,顺便出版一本自己写的书,同时还要再度回乡下寻根。

经过连续几日的阴雨,终于盼来了风和日丽的天气。前天,我坐上胞弟张彦方的摩托车从广州出发,开始我们的寻根之旅。开了近一小时的车,我们来到了目的地——石门。

“石门位于广州市西北15公里的小北江与流溪河汇合处的石井镇内,它是宋、元两代‘羊城八景’之一。小北江为西江、北江总汇,水量大,流速急,而流经这里时,要横穿西南走向的岩石山岗,河道收窄,石门两岸群山对峙、壁石如门。每当朝阳升起和日落时分,满天霞彩与云蒸雾蔚的江水组成了一幅奇丽的景观。因此,人们称之为‘石门返照’。如今石门已成为广州重要的风景旅游点。”(摘自网页)

石门的历史悠久,传说哪里有口贪泉,人们喝泉水后就会失去廉洁本性,成为贪婪之人。东晋廉官吳隱之出任广州刺史时,路经石门贪泉,不信此说,酌泉而饮,并赋下了流传千古的《酌貪泉賦詩》:

古人云此水,

一歃懷千金。

試使夷齊飲,

終當不易心。

事实证明,贪泉并没有使吴隐之成为贪官,相反,吴隐之却以清廉节俭名垂青史。

不知在那个年代,石门已立下一块“贪泉”石碑,碑上刻有吴隐之的诗。据乡下的堂兄张誉永说,陶铸先生任中南五省书记时,为了避免这个古碑受到破坏,把它移到广州博物馆五层楼中保存,现在立在那里的石碑只是个仿制品。

其实,石门并不是我们的故乡,我们的故乡是石井古料,但石门与我们的根有着密们的渊缘,因为那里有我们先曾祖父张寿华留下的石刻题词。张寿华生于1859年,世居石井古料。“……颇有才气,据说清光绪时到北京应试,所写试卷因忘记避皇帝名讳,以致名落孙山,以贡生(考取岁贡第一名)终其身……”。(《弈林野史》徐续*著)1930年,张寿华骑马晨运,因避犬,不幸堕马而亡。古料即现在的庆丰,张寿华在世时,曾组织村民建造荔枝围,并把它命名为“庆丰围”。现在“庆丰”的名字相信是源于“庆丰围”。广州的四叔张镇峰曾经告诉过我们,他们小时候,曾在先祖父张佩侯*常上锁的柜子里,见过有光绪皇帝真迹的物件。为什么张家以前有这些东西,现已无从考究,父亲也从未提过此事。张寿华上京考试的事,也从未听父亲或乡下的亲戚说过。然而,在我们的家谱中,张寿华(十八世)的年谱中有这么一段记录,“光绪十六年庚寅八月,应广东提督学政樊恭煦,科考取录一等一名;越明年辛卯四月,拔补廪生。光绪三年、十年考取岁贡第一名,诰封朝议大夫。”如有机会联系到徐续先生,一定要向他了解先曾祖父上经考试的资料来源。

据乡下的亲戚说,我们的祖宗在家乡有不少田地,父亲张介峥十多岁便离开家乡到广州念中学。之后,大部分的时间,父亲都在广州学习、工作和生活;并在那里和母亲刘素卿一起,养育了我们六兄弟姐妹。我曾经到过几次石门,第一次去石门是和几个死党一起作的“壮举”。那时年纪轻轻,血气方刚,天不怕地不怕。我们从广州市区中心的珠江下水,没有任何安全设备,连续不停地在江中游了三四小时,直到石门才上岸休息。当时我还不知道那里有我祖先的遗迹。

明朝以后,不知何故,石门被排除在羊城八景之外,但是“石门返照”仍然以其名气与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可惜今日的石门风光不再,眼前的风景旅游点成了一个无人管治的脏乱之地。靠近江边那块掏空的巨岩,外面上方凿有清代才子宋湘题的‘水月’二字,巨岩里面有不少人私设神坛,各占一方烧香拜佛,当地人把这个岩窟叫作“水月宫”。没有在宫中占得一席地的香客,只好在外面四周露天烧香,搞得“水月宫”一带乌烟瘴气、垃圾成堆,不堪入目。我们好像没看到什么外地观光客,只见几个分散在附近的江湖相士、解签人在地摊上守株待兔;也有的在陌生人旁边徘徊,以三寸不烂之舌兜客,经营着他们的特殊行当。

来到石门,一停下车,兄弟俩便在附近左寻右探。首先,我们发现江边立着一条八角红石柱,柱子上刻着一副楹联的上联,“谁是临渊思结网”。字迹为正楷,题于丁卯年春月(1927年春)。

可惜下联的石柱早已不知去向。后来据父亲张介峥回忆,下联是:非关钓国始垂纶。(2002年初发现此联被收入梁羽生著的《名联观止》里,其资料来自徐续著的《广东名胜记》。)

接着我们在“贪泉”石碑附近的一块大石上看到了张寿华的另一处遗迹——迎宾,这也是小篆石刻,制作日期不详。

“贪泉”石碑正前方有四条断掉的花岗石圆柱,据说原柱上面刻有两副楹联,它们也是我们祖先的遗迹。

我们清楚记得,还有一处“祖迹”,几年前曾在江边的岩壁上见过,可现在就是找不到。一位当地的老人见我们“形迹可疑”,问明情况后,便把我们带到刚才我们曾经驻足的地方。他指着我们面前的那块岩石说:“没错,你们要找的字迹就在这快大石上。”原来石壁上的大字已被满布的青苔遮盖住,如果不是“高人”指点,我们还以为它已被某位雅贼偷走。

为了让“祖迹”重见天日,在没准备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就地取材,打算用江边的破砖块作“考古工具”,把青苔刮掉。可是“祖迹”位于垂直的两三米高处,没有梯子,“考古工作”不知如何进行。弟弟灵机一动,用他的肩膀作人梯。我双脚踩着他的肩膀,一手抓住石缝上面的野树枝,一手用破砖清刷壁上的青苔。由于平时喜欢冒险,酷爱运动,这个“高难动作”对我来说便不算什么了。

兄弟两人轮番工作,我们不能有任何闪失,否则随时都会掉进几米深的江边上。后来,我在一堆垃圾里找到两块装有对联的长镜框,用来代替人梯。一人扶着镜框,一人站在上面。我们轮流用红砖块把已去掉青苔的字一笔一画填写,“祖迹”终于渐渐现身,先曾祖父张寿华民初刻下的小篆“观渔”二字依稀可见。

可我还嫌它不够清楚,往上面泼了点水,以为可以增加一些光亮度,谁知道弄巧成拙,字迹反而变得更暗。于是我从“水月宫”里找了一些香灰来吸水,希望恢复原状。这次却歪打正着,抹上灰后,字迹变得清晰夺目,古朴诱人。

只修复两个字,我们却连续艰苦工作了两个多小时,脸上的汗水与香灰混在一起,我们都变成了“大花面”。然而,看到游人驻足欣赏我们的“考古杰作”,我们却有着从未有过的满足感。如果我们的先人泉下有知,相信他们一定会感到欣慰,因为他们的后代为保护与宣扬先人的遗迹做了该做的事。

为此特写七律一首以作纪念:

寻根

万里归乡寻族迹,

“观渔”隐蔽石门边。

攀岩踏膊摩原作,

刮字涂灰赖破砖。

势险工繁何所惧,

情倾力尽欲求全。

重修篆凿供人赏,

兄弟同心耀祖传。

围观者见我们如此卖力,以为我们是哪来的“考古工作者”,得知我们是在寻找祖宗的遗迹,被我们慎宗追远之心所感动。几个村民告诉我们,附近村庄还有一处“古迹”可能也是我们祖先的遗作。在热心者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一条小涌边,就在埠头的路旁,发现树脚下有一块卧埋地上的石碑,上面从右至左刻着“返照通衢”四个大字。没有落款,不知凿于何年何日,笔者凭直觉估计,它可能是清末民初的遗迹,但不应是我们祖先的,因为从未听家乡的人提起过。弟弟把镜头对准石碑,发现字迹与背景缺乏反差,我们便问村民拿了一枝红粉笔,往字上填上色后才把这个古迹摄入镜头。

临走时,我们三番四次叮嘱村民,一定要好好保护好这个历史遗物,并要求他们向村领导反映,给予此石碑应有的地位。希望不久的将来,考古学家把它的出处考证出来。

以上是胞弟张彦方从石门拍下的几处历史遗迹,它们是先人用心血留下的文化遗产,希望广州市政府或当地区政府委派专人去考察,让这些历史遗迹得到适当的保护。同时希望广州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治理一下石门一带的脏乱环境,使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成为干净整洁、名副其实的风景旅游点。

徐续* 号对庐,1921年生,广东惠州人。曾任澳门《大众报》副总编辑。现为广东省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副会长。著有《对庐诗词集》、《苏轼诗选》选注、《岭南古今录》、《广东名胜记》、《黄花冈》、《弈林野史》等。徐续还是著名的诗人兼书法家,“广州诗社”顾问,2004年,他的一首长篇七古《中华魂》在“京都房地产杯”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诗词大赛中一举夺魁。徐老先生应邀赴京,在人民大会堂隆重热烈的颁奖大会上被誉为当今中华诗人状元。

张佩侯* (1884-1944)笔者先祖父,石井古料人,国学生,曾在广州‘三多轩’和‘博雅斋’鬻书。他酷爱象棋,曾随由黄松轩统率的四人兵团,参加象棋团体赛(每队四对四轮流走子,不得商议)。下面是《弈林野史》(徐续著)有关他的一些描述,“1934年冬,广州市政当局在海珠(公园)举行空防游艺会,……张佩侯是个儒将。……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行楷篆隶,各体兼备。那时广州的名酒家多悬挂名家书法,一景酒家特请张佩侯撰写了一副门联,甚为人们称赏。”

转自:http://www.ugongshe.com/travelogues/zhongguo/guangdong/guangzhou/travelogues4100.html84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