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广东四大名园--广州番禺余荫山房(简介)

[游记]广东四大名园--广州番禺余荫山房(简介)

2008-05-22    sohu.com

搜狐博客 > 在起风的日子里 > 日志 > 百科知识

2007-10-18 | 广东四大名园----广州番禺余荫山房(简介)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的余荫山房,建成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她与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合称广东四大名园。余荫山房有两大景区: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俗称旧园区);二是2006年扩建成的文昌苑景区。旧园区造园有四巧:一是嘉树浓荫,藏而不露。满园绿树遮蔽,荫凉幽静,显现“余荫”意境。二是缩龙成寸,小中见大。三亩之地,容纳颇丰,不唯楼台堂馆,亭榭轩桥,假山莲池皆备,而且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三是以水居中,环水建园。游人环水而行,深浅曲折,峰回路转,常有似尽未尽之感。四是书香文雅。满园诗联,文彩缤纷。旧园区内有红雨绿云、浣红跨绿、深柳藏珍等三大景观和深柳堂、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等四大建筑。文昌苑景区,是以中华文昌文化为主线,继承岭南传统造园技法,造就“荫翳生凉,水殿风来,柳影樨香,时盈客袖”的园林环境。文昌苑主要有“文昌飞阁”、“挂榜青山”两大景观。名园故主邬彬,字燕天,清朝举人,任刑部浙江司员外郎,诰授通奉大夫。其两个儿子也是举人,邬彬在京任职四年后,便以母年迈为由,乞假归隐乡里,兴建了这座园林。为纪念和永泽先祖福荫取“余荫”二字作园名。又因这座园林地处偏僻的岗地之下,故用“山房”这个朴素名字,以示谦逊

余荫山房内主要有三大突出景观、四大园林建筑。三大景观分别是:红雨绿云景观、浣红跨绿桥廊景观、深柳藏珍景观。四大建筑分别为:深柳堂、卧瓢庐、玲珑水榭、临池别馆。

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最袖珍的,整座园子不到2000平方米。全园以“水景”为主题,堂、馆、轩、榭、廊堤、石山,皆倚清流而建。山房旧主邬彬与其两个儿子都是举人,阅历丰富,财力雄厚,筑园时充分调用中西材质,如西洋花纹地砖、意大利进口彩色玻璃,俱为时新花样。而半透明的土产“玻璃”,则是将蚌壳的内侧磨成平滑均匀的薄片,与云母片拼嵌而成,富有岭南特色。全园主体建筑“深柳堂”中,木刻精品荟萃,其中在紫檀木雕屏上,还留有著名宰相“刘罗锅”的书法真迹。供宾友休憩的“卧瓢庐”为山房精华所在。室内的大窗类似现在的百叶窗设计,可推拉闭合,能通风透气。朝向庭院的满洲窗可让人一日看尽四时美景,堪称一绝:透过一层蓝色玻璃看园中,门栏窗棂好似披上薄薄一层冷霜,犹如冬日雪景;若将两扇叠在一起,通过两层蓝色玻璃看室外,满院枝叶顿时转为赭红,酷似秋日枫林;而推开窗户,南国春夏景致,扑面而至,迎窗开卷,字皆鲜碧。园内另一大特色是“夹墙竹”,即在两堵墙壁之内栽数株粉竹,既能控制其长势,又能拂挡尘嚣。更妙的是,由内院观之,修篁如在园外,由外围赏之,又分明是园中景物,亦内亦外,暗合“亦是亦非”的中国审美哲学,乃园林“借景”手法中的高明招数
余荫山房优美的艺术形象;建筑与园林相互辉映的造园技巧,不但表现其与中国古代建筑有着相同的基本特点,而且还有着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传承了岭南庭院小巧玲珑风格,通过一座最具岭南园林经典造型的“浣红跨绿”廊桥,将园景分成东西两部,西部中央建一方形荷池,方池石砌,显然这是吸收西方造园艺术的结果。池北的“深柳堂”富有领南建筑风格,为岭南建筑中最高级别的歇山顶建筑,四面排水,瓦顶轻巧飘逸。堂内布局,大雅含宏,超凡脱俗。堂前满州的窗格,图案精美,色彩缤纷。室内两幅缕空大花罩“松鹤延年”和“松鼠葡萄”,栩栩如生,玲珑剔透。两旁间壁的三十二幅扇格和碧纱橱四幅双面屏风,尽藏昔日名人诗画,扇格、屏风均选用优质紫檀,桃木镶嵌,四周雕刻各种花鸟图案,刀法细腻,巧夺天工,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天花藻井也有木雕顶饰,中雕蟠龙,四角雕麒麟瑞兽,悬吊花灯,协调得体。堂内家具摆设,古香古色,与花罩、格扇、藻井构成一幅完美的画图。
隔池相对的“临池别馆”,原为藏书小库,以木构花纹图案镶玻璃为门壁,极其精美,馆内装饰,朴素简洁,与“深柳堂”相比,一简一繁,形成鲜明对照。馆前檐廊紧贴池边,长栏偎傍,潇洒自然。栏河采用卍图案,寓万福之意。两旁花窗楣额塑有“吞虹”,“印月”图案字样,蕴含“步月寻诗,凭栏钧影”意境。“深柳堂”右侧的“卧瓢庐”,陈设虽然简朴,但其窗户却很有特色,后面的一排百叶窗,既能通风又可透光,前面是一排镶嵌着彩色玻璃的满洲窗格,阳光透过玻璃,使室内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环境,给人以一种彩色图案美的享受,在室内透过蓝色的玻璃看出窗外,就好像冬天的雪景,若把两扇窗重叠起来,透过玻璃往外望,窗外一片通红,仿佛到了深秋季节见到秋枫红叶一般,若把窗户全部打开,看出去却是自然的春夏景象,这种巧妙的建筑装饰艺术,给这座庭园平添不少雅趣,使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情景之中,追求诗情和画意,从而体现了环境艺术与文学意境的共溶。
余荫山房的建筑,极臻雕饰,显示园主的豪富,分布在花坛、墙壁、台阶、地面、瓦脊上的民俗吉祥图案,广罗戏剧故事题材,博览地方风物、象征特定,寓意深长,手法写实、生动逼真,精细素雅、玲珑可品。从这一侧面反映了中国长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它特有的道德观念、审美意识、民俗特点。余荫山房这一优美的人文景观,常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乐而忘返。
园林东部,中央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建“玲珑水榭”,水虽不宽,但进入水榭之中却有一种居于水中央的心理效应。室内八角都设有明亮的细密花格长窗,图案不俗,繁琐之间却有谐调的美感。白昼开启门窗,则外物清晰可见,月夜时分,里暗外明,修竹长影,有若国画,经由格窗,美不胜收。窗明几净,雅洁异常,情境皆美,幽静雅适。水榭高大开敞的厅堂,檐廊相接虚实相间的布局,花窗顶上的横披全是采用云母片材料装饰,造就一种玲珑通透的意境,人们置身其中,大有“波暖尘香”的感觉。
通过“南苑”月门进入后花园,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曲水流觞”景区,一幅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等一班骚人墨客,按照“修禊”习俗,借着宛转的溪水“流觞”饮酒,吟诗咏怀的图景,自然会浮现在人们的脑际。该景区是1985年重修余荫山房时,作为整饰古典园林外围环境而建的,在植物配置上并非采用奇花异卉,而是农家常植的花果芰荷。园内小塘一口,石桥磴步,叠石假山、流水潺潺、台地筑亭、绿竹垂杨、山花烂漫、满园葱翠。春来石基蛙叫、夏日荔热蝉鸣、池塘游鱼戏水,丛中野鸟随歌,大自然的协奏曲,不时在景区内回响,使这处园林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的秀丽景色,与古典园林景区幽静雅适相比,却是另一番景象。
花木本来就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念的自然之物,但余荫山房的花木却不寻常,不少花木都与原园主的关系非常密切,自然的花木也就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花木相关的文化现象,余荫山房众多的古树名木,都有其美丽的传说和掌故。人们常说余荫山房文化积淀深厚,那是名符其实的。

余荫山房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占地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而著称,其布局巧妙,造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境界,是岭南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余荫山房为番禺南村人邬燕天所建。邬在清同治六年考中举人,后来其长子和次子先后中举。在古代,一门有三个举人,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为显示自己家庭的荣耀,邬燕天聘请了许多建园名师,在家乡大兴土木,前后历时5年,花费白银近3万两,建造了余荫山房。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是深柳堂,它原是园主人读书的地方,是装饰艺术和文物的精华所在。深柳堂面阔三间,分别为厅堂、书斋、卧室,室内宽敞明亮。由于园主人曾在北京做过官,所以他用白色和紫色玻璃来镶嵌窗格,透过满洲窗(一种垂直推拉窗,上面镶刻有图案或书画的单面彩色玻璃,为广州传统建筑特色之一)向外望去,园内宛如一番严冬下雪的景致,不由使人怀念起北国风光)。
余荫山房的北部是均安堂袒祠,均安堂门外是两株酸杨桃树,与堂内的龙眼树、紫荆花树组成“子孙成龙”的寓意,表示园主人希望其子孙后代都继承先祖的余荫,永远昌盛繁荣。
余荫山房在设计上,采用了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手法,结构布局巧妙,各种要素搭配合理,在只有几亩的土地上造出了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境界,富有小巧玲珑的艺术特色。
月夜下的余荫园格外淡雅,围墙边的翠竹随风婆娑起舞,园中的方池之中,更有星光万点,衬托着不慎跌落水中的玉盘。池上的小虹桥拱起半圆形,恰好与水中的倒影联成一个圆,似与秋月比圆。天上、池中、桥下三月相映成趣,构成一副完美的画卷,人称“虹桥映月”是该园的代表和形象的标记。
这里曾留下“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欧可狎,回廊宜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的佳句,今夕游客亦可赏月观莲,把酒谈欢,吟诗作对。余荫山房奇观,岭南雪景。据说是庄主思念京城的秋冬,特制的玻璃,如今还没人能够仿制。

转自:http://lzz1980.blog.sohu.com/67591368.html60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