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九厅十八井" |
[游记]"九厅十八井" |
2008-05-22 blshe.com |
. . . "九厅十八井"----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2) 作者: 杜昕 | 2007年04月24日 13:48 | 栏目: 文化艺术 培田的高堂华屋都采用"九厅十八井"建筑结构。这是南迁的客家人针对南方多雨潮湿的特点,适应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心理需求而作的一种创举。 "九厅十八井"---- 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2) 培田位于连城中西部,是个偏僻的小村落。村落由31幢保存完好的高堂华屋、21座吴家祖祠、6处私家书院、2道跨街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形成一个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群。 培田的高堂华屋都采用"九厅十八井"建筑结构。这是南迁的客家人针对南方多雨潮湿的特点,适应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心理需求而作的一种创举。美轮美奂的"继述堂"是"九厅十八井"的典型代表,它规模宏大,有18厅24井108房,占地6900平方米,可摆下120桌酒席。而房屋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窗屏、雀替上都有寓意祥瑞深远的精雕细刻。庭院前面大多设有月塘,田园广厦连为一体,堪称没有围墙的南方庄园。 培田文化是多种文化类型的聚集,它展示的不仅是丰厚的建筑文化,而且包含客家的历史文化、系统的宗教文化、淳朴的民俗文化、古今的名人文化。培田先祖们尊崇"唯耕唯读"的人生理念,从门楼上的"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等楹联都不难看出。建于明成化年间的南山书院从顺治9年到乾隆30年就培养出191位秀才,其中19人步入仕途,有的官至五品到三品。民国年间,有4人留法、留日,还有3个黄埔军校的学生,解放后大中专毕业生达300多人,可见培田读书风气之盛行。 培田的武风之盛则从至今存放在进士第的练武石、村旁的练武场和习武学校"般若堂"中可见一斑。村中还有对妇女进行素质培训且"可谈风月"的"容膝居"、以传授泥、木、雕塑等技艺的"修竹楼"、学习农耕知识的"锄经别墅"等。早在明、清时期,培田曾经是长汀、连城两县官道上的驿站,也是汀州府、漳龙道的水陆中转站。过去村中的千米古街上可谓"商贾云集,商铺林立",交通贸易十分发达,位于街边的"至德居"门上的楹联"庭中兰蕙秀,户外世尘嚣"就生动地描述了培田庭院的幽雅和街市的繁华。 链接-- 在闽西山区,有一个至今保存完好的连片成群的客家古老村落,这就是已有800多年历 史的连城县培田明清古民居。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幢明清时建的高堂 华屋,20座古祠,5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组成一个连片 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最大的建 筑九厅十八井,占地6900平方米。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 雕等,工艺精巧,十分壮观。一些建筑专家和国外友人前来考察后认为 ,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 连城县已对古民居进行保护性的旅游开发,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培田古民居村口的恩荣牌坊。在历史上,文武官员到这里都得文官下轿 、武官下马才能进入。 进入连城境内,一马平川,一条新马路如同条柔韧的丝带伸向前方,马路两 边是一排桉树,再过去是一片金黄的稻田,村子里袅袅炊烟,墨瓦白墙 ,一条小河河水清澈、透亮地顺着马路顺流而下。这时那轮红日刚好降 在远处的山尖上,天上是闽西惯有的鱼鳞状的云彩,染着夕阳的红光粼 粼,那红日像是鲤鱼的眼睛,灵动地甩着尾巴在天空扑腾着。 走进培田,便觉处处是画。这里有高高的灰褐色风火墙,飞檐翘角的威严门楼 ,精美的灰雕和木刻,点点滴滴,叹为观止。无论是门楣,还是地砖都 和中国古建筑的布局讲究都有很大的关系。看着这些寄寓理想追求、向 往美好生活的木雕、壁画,深深庭院,幽幽小巷,如黛远山,遥远连绵 ......培田,不愧为人们称道的画里村庄,无处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 。据说,大部分房屋的建造都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原先我不太相信,当 看完那些考究的雕刻,我真的服了,五体投地的服! 培田的 客家古民居建筑与永定客家土楼风格迥异。如果说土楼是古堡,封闭而 坚固,那么培田民居就是庄园,豪放而优雅。培田民居是继永定土楼、 梅州围拢屋之后发现的又一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筑瑰宝。
|
转自:http://duxin.blshe.com/post/1059/4152424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