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怒江独龙江之行散记

[游记]怒江独龙江之行散记

2008-05-22    blogcn.com

“怒江独龙江昆虫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一事,从2005年10月份云南省昆虫学会学术年会就开始酝酿,之后理事会为“考察”的路线和行程召开多次会议,讨论研究“考察”的目的任务和考察队组成人员,分析可能因气候和交通堵塞而存在的各种风险,最后决定于2006年5月上旬成行。
然而,因独龙江特有的降雨量和大雪封山导致道路不畅,致使行程一再改期。省科协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各位领导反复叮嘱注意安全,我们“怒江独龙江昆虫资源科学综合考察队”,这一行队员大多是以研究昆虫为职业专家,经常以野外出差为家常便饭的老手,安全自然是每个人最为关注的。
几经与怒江州及其贡山县自然保护区有关部门对考察目的地独龙江气候及道路方面的咨询和接洽,终于在2006年5月25日踏上独龙江之行的行程。
我们包租了一辆11座的三菱牌军车,一行连同驾驶员共10人,代表省昆虫学会组织的考察队分别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省农科院、昆明市植保站和世界博览园蝴蝶园等单位的昆虫学各领域科学工作者。
5月25日,大家在昆明动物所集中乘车,第一天下午就到达六库镇,六库镇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州府是沿怒江两岸而建成高低错落的新城,属于低海拔热区,火红的凤凰树花盛开、树干上密密麻麻地挂满的牛肚子果就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指示植物。
抵达六库镇后刚住下,就由州林业局领导在一处居高鸟瞰全州城貌的餐厅为我们一行接风。这里气候热,人也热。才落座,局长就率领本单位各领导及州所属同系统的各县负责人分别来敬酒,当地的各种野生特有蔬菜让人食欲大振,而觥筹交错地应对各位主人盛情地敬酒,更让人应接不暇。
进入“东方大峡谷” 第二天,5月26日,我们到州林业局和州植保站拜访,之后就踏上前往贡山的行程。刚启程,沿着汹涌澎湃的怒江逆流北上,仰望对面矗立的山壁上,镶嵌着巨大的“东方大峡谷”字样进入眼帘。进入了神秘的东方大峡谷,也就是进入了三江并流区域,意示着我们进入了向往已久的神秘的科学考察之旅就此拉开序幕。
一路上,两岸对峙高耸入云霄的山体让人仰望不止,湍急的怒江汹涌而下,江中心和江两边不断有秃然而立的巨石激起波涛和旋涡,形成群山对峙三百里,怒江奔腾万里长特有的怒江大峡谷山川地貌江涛气势磅礴的特征。
一路上,我们考察队队员虽带有各种高中档次的照相机,但深感叹科技如此发达,但如今什么样的广角镜头相机也无法象我们的双眼似的能把着壮丽的山川和奔腾的河流尽收眼底,成为永恒的壮丽的画卷。
一路上,仰首一座座高耸山峰,俯视奔流的怒江,而我们行径在悬于之间拦腰的公路,这条公路犹如一条带子,把整个大峡谷捆在一起,把群山连成一串,使我们才有了赞美和欣赏大自然的机会,我们由此对筑路工程之艰辛和筑路工人之伟大感到赞叹不已。
一路上,不到300公里的路程,大约7~8个小时,途经了福贡县,我们没有太多的困倦,而大多睁大双眼,饱饮着“东方大峡谷”的壮丽和美之印象。
傍晚,我们才到达考察的目的地所在县,贡山怒族独龙族自治县。
根据有丰富经验的当地人和我们队员中最有高原野外工作经验的杨大荣为此行考察对独龙江路途地形和气候的分析认为,我们所租用的三菱军车无论如何是无法穿越独龙江之旅途。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重新考虑租用其他可以进入独龙江的越野车了。
我们刚一到达贡山县,顾不及吃晚饭,我和考察队领队肖宁年就抓紧与贡山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取得联系,并直接到管理局办理进入保护区的相关手续。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说,到独龙江的路刚通几天,也碰巧我们可以在这几天进入,保护区管理局委派了傈僳族小伙子小丰作为我们此行的向导兼监督。通过管理局办事员,我们得到了专门从事贡山至独龙江往返交通驾驶员的电话,经过联系,找到了驾驶员小王家,结果得知,原来,从贡山到独龙江,尚没有固定的班车,而只有外地来贡山的他兄弟两人购置越野型吉普车往来于贡山至独龙江之间跑交通运输。他弟当天已去了独龙江,只有他一辆车,我们考察队9名队员加上向导小丰共10人,就只得挤在一辆改装的越野型吉普车去独龙江了。
独龙江公路之险 独龙江江水发源于西藏的察隅县境内,途经贡山地区国内特有的少数民族——独龙族聚居地,这是一个独特而偏僻一隅的地理单元,被称之为独龙江乡,独龙族人民在此世世代代居住和生息繁衍,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独龙江进入缅甸称为恩梅开江。
5月27日,早上下着阵雨,早点后我们冒着雨装上行李,约八点我们踏上了独龙江的冒险之旅。
才过独龙江检查站,有一段两面是高山仅够一辆车行使的路段,小丰称之为是独龙江的“高速公路”,就这一小段之后,我们开始体验到了独龙江公路之险。
独龙江公路只能说是一条简易的便道,大多数路面仅勉强一辆车行使,一边是紧贴着山壁,另一边则是名副其实的万丈深渊,有的地方因路面坍塌而形成一些缺口,而不平的路上中间或两边总有许多自山坡而坠落的大小不一的滚石,底盘低的汽车根本寸步难行,即使是越野车,也在这样的路上缓慢摇晃的行驶,当你坐在濒临深渊一侧,即充满着对高黎贡山壮丽且秀丽的山势不尽的赞美和欣赏,满目尽是参天古树,树上各种附生或腐生的蕨类植物、兰类植物或低等植物的地衣、苔藓或松罗等等,形成难得的原始生态景观;同时也为深不见底的悬崖绝壁,只听见峡谷底轰隆隆奔流的水响声,感到心悬空似的恐惧心理。
驾驶员一言不发,两手稳握着方向盘谨慎行驶,车上的女性们尽可能换在车的中间坐稳,目不斜视地紧张地盯着前方的路面,或两目紧闭。
如此道路,车辆既有来自道路狭窄、道路崎岖不平以及路基不牢固的风险,也有来自山顶方大小石头滚下可能带来的威胁,或经常性因降雨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或瀑布冲刷导致道路堵塞或崩塌,或大雪封山导致道路不通。
我们虽然在摇晃缓慢行驶的车上抓紧一路拍摄难得一见的原始森林的壮丽画面,一方面也时刻感到心悬一线。途经许多高山瀑布直接冲流在车顶和车窗上,有时则在瀑布形成的沟溪或沟壑中通过。更有甚者,车辆途经两个雪封形成的隧道,那就是海拔3500多米的高黎贡山脊梁的黑普雪山丫口,可能是长期大雪封山难消融,人们不得不在积雪上凿通,成为冰雪隧道,以便车辆、马帮和来往行人通行,穿越高山瀑布和冰雪隧道时,大家都兴奋地下车来留影拍照,尽管这时候雨仍下不停,谁都不愿错过这闻所未闻的冰雪隧道。五月底的冰雪隧道边缘,积雪也有些消融而缓慢地滴着水。
车辆行驶至一处可俯首远望山箐底部开阔的草甸地带,向导小丰说深渊底部就是称之为的仙女神田。车稍放慢,大家欣赏和审视了这仙女神田。实际上,神田是由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草甸和沼泽形成田块湿地状态,遥望犹如是田园风光,只是没有人去栽种,也许根本凡人就无法进入去耕种的神田,只留下许多故事让人去遐想。
在高黎贡山脊梁的附近,有一些护路民工住在塑料薄膜建成的三角顶的窝棚内,透过薄膜可以见他们简单的被褥,同样,他们就用塑料薄膜垫在雪地和雨水纵横交流的地上。他们也采些雪域高原特有的竹叶菜,卖给为数不多的过客。
路上还有一些类似的塑料薄膜帐篷,听说是探险者徒步进入独龙江过夜或休息所搭建。看到这些,深为他们的精神、勇气、执着、韧性和耐性感到钦佩。
就这样,一路上不停地欣赏着高黎贡山原始森林高山针叶冷衫林、铁衫和落叶松林等古木参天的大树林、阔叶旱冬瓜林,遥望着山崖对面茂密的森林在云雾中绰绰约约,若隐若现,山顶上在林间中尚隐现的白雪,自天而降的高山瀑布跌宕而下,汇成深渊之底轰鸣剧响的山流。
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约90公里路程,在雨中、瀑布下、在高山峡谷和万丈深渊拦腰筑出的山道上,环绕盘桓着摇晃颠簸地行驶了近八个小时,才到达乡府所在地的孔目村。
乡政府孔目村 刚到乡府所在地的入口处,就见到矗立着一个不大如纪念碑的标牌,仔细看上面竟是江泽民的题词:建设好独龙江公路 促进怒江经济发展 一九九九年五月。乡政府所在地的孔目村是我们所经过的这条公路1999年建成之后才从独龙江下游几十公里以外道路更为崎岖的巴坡村迁来。
孔目村坐落在高低不平的几台山箐偏坡地上,箐底下就是奔腾咆哮的独龙江。上台为乡政府和新建的一个招待所,我们就住宿这个招待所内。简易的乡政府为木板小平房,一个门口有乡政府、乡党委、乡人大以及乡计划生育办、招兵办等全套党政班子和各种办事机构一应俱全的牌子,门前土地上栽插着一根比较直的直径约7~8㎝的树干,淋湿的国旗在树干顶上自然地低垂;中台就是当地主要街道,有几个小铺和饭馆,小铺主要卖的就是解放鞋、雨伞及烟酒类,独特产品的有独龙族自己纺织的独龙毯,而卖独龙毯的店铺门口,都有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纺织着独龙毯,成为招引外来人员伫足观光和购物的广告,尚有一些粗制的弩和野兽毛皮简易自制的箭盒,可能既作为猎人用具,更多的是作为民族工艺品来出售;下台有一个武警边防支队,他们是扎营在当地最好的建筑物中。下台的另侧有一个小医院和孔目村中心完小,据学校褚校长介绍,这是一个有着300多人的小学校,这所小学校学生人数占全乡学龄儿童的一半。由于政府对独龙族人民的特别关注,对于入学儿童每月都有60元的补助,这对当地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资助,可能接近于全劳动力全年的收入,就使得当地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99以上,而且女童占到全校学生的56以上,这入学率和女子就学率可能比内地还高。
孔目村的村民就散住在村的周边以及独龙江两岸边的树林之中,江两岸少有平地,独龙族民居依坡地山势而建,建房的低地处用几块石头垫牢,上面用木料作为支撑,支撑为一个平面上,就用大大小小的木料或木板拼接成两至三间的房屋,旁边还有类似建成一间更小的房屋,屋顶仍用木板或茅草盖上,而石头垫起或木柱支撑的斜坡空间,就用来堆放柴薪和饲养家畜家禽,而白天,独龙族家庭房屋门口,除了狗以外,猪和鸡都只散见在树林或草丛中。
独龙族村民的农田大概只能以平方计算,不大的田地分布在自家房屋周围,有的则高悬在大山顶上,形成森林中补巴或胶布膏药似很不协调地补在秀丽的原始森林中,或象“大字报”似的贴在陡峭的山壁上。
徒步巴坡村 巴坡村原是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是我们原定徒步进入的目的地之一,原定计划中,我们还将试图徒步到更远的马库村,那是没有任何便道,只有可供步行的崎岖山路,那更是外来人迹罕至的边境,马库村以外就是缅甸国,据为数不多去过的人说,到马库的沿线更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这一切都对我们充满着诱惑力和挑战性。但同时也听边民说,雨天,成千上万的蚂蝗大军随时都会向途经的人群发起进攻,这又对我们考察队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经过反复考虑和权衡各位考察队队员身体状况或长途跋涉的野外经历和耐力,感到连续徒步跋涉两天50多公里的山路,确实对整个考察队难以胜任,以及食宿方面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地方,所以,最终不得不放弃达到马库村的计划,而决定考察巴坡村一线。这20多公里冒雨徒步跋涉,也不是容易的事,而成为我们考察队此行最为难忘的征程。
5月28日早上,大家都做好长途跋涉的准备, 分发了干粮,每个队员都换上徒步配套行头,穿上防蚂蝗的专用袜,大多数队员为此长途跋涉而专门购置了越野型的解放鞋。早点后,大家踏上赴巴坡村的路程。伴着独龙江咆哮似吼的江水,沿岸边的毛路顺江而下,快到巴坡村,突然发现大量金色的蛙类在路上跳跃,我脱口而出地大叫,“金蛙!金蛙!”大家无比兴奋,纷纷拿出照相机,抢拍下难得一见的镜头。金色的蛙类过去只见在南美有报道,且主要是树蛙和雨蛙类,而这种金蛙,就是我们此行专门带来送相关单位的《中国云南野生动物》专著中也未有记载。我们考察队没有研究蛙类的科学家,这金蛙到底是新种?还是已记录的蛙种在此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特有生态型,或是在性成熟时的表现型?这些我们尚不得而知。我们拍下了金蛙交配和其他行为的镜头,就继续我们的行程。
从巴坡村返回路上,由于我们各人的研究领域和考察对象各不相同,考察队就分组而行,但总是沿着独龙江顺江而上。一侧是独龙江,另一侧则是原始森林。一路仍大雨不停,凡试图进入沿路树林中进行调查采集的,都难免遭蚂蝗的侵袭,在你毫无知觉时,蚂蝗就已在脸上或身上吸血。
我们一路雨中行进,一路不停地用照相机记录着神奇而婍旎的独龙江山水风光。
一路上,一遍遍从各个角度扫视着原始丛林生态环境的山山水水,沐浴在不住的雨中,呼吸着原生态特有清新的空气,感觉无比爽目和润喉,顿感有放声歌唱的欲望和激情冲动。队员李志敏在后面不停地纵情放歌,《青藏高原》音律和歌词最能衬映出此情此景,“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渴望远古的梦幻,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相连……”;我看见江对岸林中有马帮穿过,也放声唱起《山间林响马帮来》,“青青河水流不断,鲜花开满山,重重山山望不断,马帮行路难……”。这时,我似乎更能感受到为何原生态的民族歌手们没有经过太多的专业训练就能唱出优美的歌,大概在类似的环境中接受了天地之灵气,唱出了天籁之音吧。
在距离我们驻地孔目村4~5公里处,不停的跋涉使我们的一些队员则感到精疲力竭,加之受路两侧草丛中的蚂蝗侵扰和叮咬以及恐吓,精神上都感到无力自恃,步履艰难,在队员们相互鼓励和搀扶下,我们所有考察队员都完成了此次约20公里,历经近六个小时的徒步独龙江之行,心中释放出有一种胜利者的感受。
独龙江之山水云雾 独龙江据说年降雨量4000㎜左右,资料记载接近缅甸边缘的马库区域近5000㎜。总之,这里雨量充沛,年降雨日近300天,刚过春节就开始进入雨季。而我们到达的五月底,也许是正处于雨季雨量最为集中的季节,降雨之多。当我们冒大雨在独龙江乡进行考察和部分昆虫标本采集,偶有似停雨之时,一旦准备收起伞抓紧拍摄一些山水云雾之壮丽画卷时,伞尚未折叠好,雨又开始下起。
降雨量之多,独龙江之水就成为我们所见到的最为壮丽之水,独龙江江面宽的约60~70米,窄的地方也有约有40米左右,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汹涌澎湃,一往无前的气概,奔腾咆哮,发出阵阵如雷若狂的吼声,江中心或两岸遇有巨石时,则激起巨大的波浪和急速旋转的旋涡。
当我们颤颤兢兢地横渡悬挂在咆哮着巨浪满溅起水花的独木吊桥上,两手紧紧抓握好两边保护性的铁丝,行至江心,既感旋晕,又感震撼,同时也为自己的勇气和经历而兴奋,几次试图腾出手来拍摄下着波涛汹涌惊心动魄的独龙江之水,终因不敢松手而未能如愿。
独龙江之水还汇集着江两岸原始森林中涵养之水。山林中蕴涵水顺山沟山箐或巨大的瀑布奔流而下,瀑布成群,飞流直下,汹涌叠宕因山势形成数级台瀑布,或似水帘,或似飘飘然然珍珠洒,四处飘洒于路过的行人身上,或遥望自天而来之势,让人对大自然之神奇和敬畏的心情油然而生。
纵然我们此行的专家们经常出差,阅历和领略了国内的长江、黄河,也多次在省内纵横穿越了云南横断山脉的著名三江,包括此行走过的怒江和澜沧江,也未曾见过能似独龙江如此壮丽磅礴之江水。为何独龙江在地理上与怒江近在咫尺,却没有更大的名气或列成为四江并流,或许是因为独龙江在境内流经的距离短的缘故吧。
独龙江的山势和森林颇具神秘色彩,地理上形成相对独立的环境,茂密的完整的原始森林可以让人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生态系统,到处都可见上百年以上的参天古树,针叶林、阔叶林混生,多种榕树硕果累累,原始树种巨大的树蕨桫椤在树林中或民居周围环境中到处都可见,各种植物相伴而生,江边的古树上,总是生长着许许多多的兰类、蕨类、苔藓、地衣、石槲或攀缘植物,山势的走向,峡谷中的江流,森林中镶嵌着一条条飞流直下的瀑布,更显示独龙江山之雄伟和林之深幽。
独龙江的云雾不停地写意着独龙江的山川地貌。云雾在被有茂密森林的山体上和汹涌澎湃的江面上不断地变化着形体和走向,时而依山势更显山的层次和壮丽,使得雄伟的山势和高大的树木绰绰约约;时而似轻纱飘然围绕在山峰四周或巨树之下,时而似朵朵雪莲花散落在叠嶂峻岭的山峦之间;时而似瀑布顺山顶滚滚而下;时而似层云乌蒙蒙笼罩整个山体;时而似水蒸气雾腾腾飘飘洒洒在独龙江江面之上。而这些变化,就在你凝视间相互转化,当你在同一地点取同一镜头,不同时间你也将拍摄到不同画面的优美的山水写意画。
凝固的独龙江 独龙江与其近乎与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鲜有人为干扰的原始森林、近乎完整的生态系统、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有的独龙族民族人文风情而成为大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神秘的圣地,也可称为一方净土。
独龙江的民俗风情仍保留和凝固着历史印记的时间片段,从穿着以自己编织的独龙毯简单加工制作的男女服装,到自制弩箭和用兽毛皮革制成简易粗糙的箭囊,还保留有酒有肉食物共享的社会关系,纹面的习俗仍保留在大多数五十岁以上的妇女的脸面上,而且稍为年长的独龙人仍然只能用当地的语言交流而尚不能使用汉语,在我们所见的几户独龙的民居正门前,还恭恭敬敬地张贴着毛主席的标准画像等等。更有甚者,伴随着年复一年滔滔不绝波涛滚滚南流而去的独龙江水,蕴涵着丰富的水利资源的独龙江乡仍是连照明电还不能自给的地方,竟连简单的水轮发电机都没有,而当地的小商店旅店等公众场所,人们不得不用小柴油发电机短期供电。我们住的招待所,每天晚上也只供电2~3个小时。
另一让人感到似乎最能反映独龙江人思想发展变化仍长期处于凝固状态的事情是, 5月30日,国家民族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等中央部级领导一行人也来访独龙江,我们看见打出的欢迎大幅横标是“红太阳照到独龙江”和“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似曾相识的标语口号在大家的记忆中已久违和尘封了四十来年,突然在这偏僻而近乎与世隔绝的独龙江山乡再现,唤起人们以亲切的感觉和遥远的回忆。正所谓,山中只一日,世上几十年。
返回贡山历险记 国家民族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等中央级领导一行人于5月30日中午1:00左右抵达独龙江,当地独龙江乡党政领导用最热情的民族礼仪给予接待,头天还专门剽牛作宴请准备。宴请时,乡政府专门组织了一些身着独龙族盛装的少女为中央民委领导唱歌敬酒,中央领导的随行人员在此时都尽可能地忙于用DV或相机记录下着偏远独特少数民族的特有礼仪。约下午3:00左右,中央领导们一行乘车返回,独龙族的少女们在此列队敬酒送行。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外出调查返回,发现中央领导们的车队再次返回,一问才知道,是道路因泥石流导致塌方而无法通行。
这对我们来说,无疑也是坏消息。我们计划第二天,即5月31日一早就返回贡山,而独龙江的道路不通意味着我们也无法成行。据当地老百姓讲,贡山至独龙江的道路因泥石流或山体滑坡,要修路再次通行,少则十天半月,多则可能2~3个月。这对我们一行人来说,无论是单位工作,还是科研任务,以及家庭照顾,若这么长时间不得不待呆在食宿及工作生活十分不方便和不适应的独龙江,这一切现实的困难和心理上都是十分难以想象和难以接受的。于是,我们考察队中就有了些抱怨情绪,埋怨为何不早走一天,多呆一天有多少用,而原来就有队员建议30日返回。
这一天,也是我们领队最为焦虑的一天。从上午肖宁年就不停地与我们包租车辆的小王师傅电话联系,但总没有任何信号,或是被提示关机。来到独龙江,联通手机从一开始就没有信号,成为联而不通的摆设,而移动一直都有信号,单就这一天,所有移动通讯都突然没有了信号,难道因为连续降雨,移动通讯站也把所有信息关闭?
从国家民委领导因泥石流堵路返回,我们的忧虑就在不断窘迫。另一方面,也感到,有中央领导在,他们怎么出去,我们就怎么出去,他们能等,我们也只得等。但万一他们有直升飞机呢?
晚饭后,小镇上在尽可能地为中央领导一行到处腾住处,我隔壁似乎安排了个高级领导,而我们吃饭的小饭馆的老板娘,也在忙于腾她家火塘边的小屋,可安置6~7人的大通铺,这样的房间就只能勉强将就一宿,而不可能有任何方便的盥洗和卫生条件了。
晚上,我们一方面忐忑不安地等候着肖领队的联系结果,一方面仍继续到边防支队有电灯处去诱集和调查昆虫资源情况。
晚十点多,我们回到漆黑一团的招待所,简单清洗后,不得不准备上床睡觉。不一会,肖领队来敲门,兴奋地告知小王师傅的车来了。既然车能进来,也就是说应该可以出去。肖领队让我们收拾做好第二天能返回贡山的准备。听到这消息,我们也感到了喜悦和兴奋,点上蜡烛,连夜收拾行装。
第二天见到小王师傅,他说,知道下大雨路段上有多处塌方,因风险太大,就不准备冒险进独龙江了。他试图与我们联系说明情况,但整个贡山无线电通讯都没有信号,无法联系上,又因与我们有事先约定,不得不冒险进独龙江。他又考虑到一路上的安全和相互照应,约好兄弟两人一起共赴险境,并且还约了其他朋友的车辆第二天赶到泥石流发生严重处作为接应,以防万一他的车过不了,让我们换乘到障碍对面的车上返回。就这样,他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有时车辆穿过淹过排气管导致熄火,有时不得不行驶在正在修复尚不牢固的地基上,90多公里的路程,用了十多个小时,好不容易连夜才来到独龙江乡上。
5月31日早点后,我们考察队分乘他兄弟俩人的吉普车,尾随着国家民族委员会中央领导一行的车队背后,怀着忐忑的心情,踏上了返程。
本来就够危险的山路,加之多天大雨,多处泥石流和自天而来的瀑布及沟渠洪水直接冲在路面上,冲得路基松动。路上,多处碰上正在修路的民工,小王师傅大多熟悉,其中有独龙江乡副乡长带队的一伙,讲说为保证中央领导能及时返回,地方政府组织了许多工程车和护路工人及民工连夜赶修仍岌岌可危的乡村山路。
路上,中央领导的车队和我们乘坐的两辆车一行走走停停,工程车在前开路,护路工或民工配合施工,四轮驱动的越野车摇晃着缓慢通行。
车行至因泥石流严重掩埋路段和山箐沟流经路面淹过半个车轮处,见对面停着一辆类似的越野车,小王师傅说是他约来准备接应我们的应急用车。看到这场面,我们深感动了,就这么一面之交,他为我们的安全返回如此诚信地尽心、尽力和尽责。
快到贡山称为“高速公路”的路段,大家冒雨下车来“方便方便”,这时才感到浑身的轻松,回到车上,说起当天还是端午节,晚上可以高高兴兴吃上粽子了。小王师傅才说,紧张了几天,把端午节都忘记了,端午节还是他的生日,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表示祝贺他生日快乐。
从早上8:00左右出发,到下午近5:00才走完了这条不平的道路,我们终于平安回到了贡山。
小王师傅说,由于近期的降雨和路面情况,他可能要休整一段时间,根据天气和道路情况再决定是否往返独龙江了。
独龙江之景色让我们魂牵梦萦,独龙江之山道,也让我们悬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历经了艰难险阻。
丙中洛之行 6月1日早晨,早餐上大家调侃着互祝儿童节快乐,提醒大家别忘记光屁股的年月。之后换乘我们自己包租的三菱面包车,沿怒江逆流北上,踏上向丙中洛进发的路程。
途经“怒江第一弯”,俯看峡谷深渊下江水依山势360度旋转的大转弯,中间突起的小山形似蛙蛙鱼的头状。考察队在这富有盛名的景点拍了考察队的集体照,就继续北行,才行不远,又看了还有个大转弯,居然在第一弯之上,到底谁是第一?实际后者弯的幅度只比“第一弯”逊色不多。
到了丙中洛,忽然开阔的一片,向东远眺,层层叠叠梯田中散有农民劳动的身影,户户炊烟袅袅,清秀的边陲小镇使人悦目。多日来行径在东方大峡谷和崇山峻岭之中,突然有此较为开阔的农田和村落,特别给人世外桃园的感觉,而且就有称之为“桃花园”的地方。城的西面,即城边屹立矗立着一座雄浑独自鸟瞰整个丙中洛坝子巨石山,山顶时刻被变幻起伏的云烟撩绕着,山形似仙桃或巨兽,被称为“贡当神山”。
丙中洛是云南滇西北角特有少数民族集聚地,又是个多种宗教集聚地,有独龙族、怒族、傈僳族和藏族等十来个特有且人口数量少的少数民族。在信仰方面,宗教还有基督教、天主教和藏传佛教,各民族村寨相互毗邻,教堂和寺庙也相邻近,在重丁教堂的不远处,就可见悬挂的藏民族经幡和藏族的佛教白塔,以及正在喇嘛寺庙做法事僧人。在这特定的区域内,各民族间和睦相处,各民族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劳动、生活和繁衍。
就在我们沿怒江继续北上,一路上都可见教堂和寺庙,不同的民族见我们一行外人都友好地微笑示意,特别是穿着学校制服的小学生,见我们都微笑着称“叔叔好!阿姨好!”;一只长得很凶狠和气势威严的雄犬也摇着尾巴向我们表示友好,并尾随着我们步行了好一段路;一个约二三岁在家附近农田独自站立一个尚未穿裤子的小孩,也在十多米外笑容可掬地摇手向我们招呼着“拜拜!”。这些,使我们有感到进了《镜花缘》中的礼仪之邦。
徒步北上到了石门关,兀然一座如劈似切高数百米的巨石,形成天然屏障的关口,俯视峡谷之底,怒江之幽幽深水在缓慢流淌,石门关的威严,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巨石矗立,与镇中“贡当神山”的巨石遥相呼应。
回到丙中洛小镇,站在招待所房间里,遥望“贡当神山”,不经意,我们这才注意到,在“贡当神山”之下的一所学校,赫然题写着“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学习”的校训。这似乎使我们突然领悟到为何我们在丙中洛小镇中,所感受到所有亲切和善和友好举止的一切,以及各民族、各宗教能和睦相处的真谛。
在内地或许多大城市,各年龄段和各年级的学生们,都在以分数为唯一指标的重压下艰苦挣扎;近年来虽有素质教育的提法,其潜台词似乎也只能达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意境。而远在西南边陲,与印缅国接壤,与国内西藏毗邻的云南最偏远、贫穷和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其教育理念没有任何落后的印记。相反,如果我们内地的各级学校,都能用如此高品味的校训来激励我们的一代又一代新人,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学习,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才能受益终生。

转自:http://kingchin.blogcn.com/diary,113666074.shtml115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