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金台寺游记

[游记]金台寺游记

2007-07-16    sina.com.cn

金台寺游记

烈日炎炎,热浪扑鼻的珠海,让你一个美好的周末都不能悠然自得。百无聊赖之时,导师于先生心血来潮,于周某之际,嘱咐我等弟子出门观光。师道尊严,先生、师兄陈君、师兄王君和我驱车前往金台寺,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吧,此等闲情雅致,也唯我等才能享受。

在行进的路上,我们师徒四人谈笑风生,不比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西天差多少,只是我们使用现代的交通工具而已。金台寺位于珠海斗门境内的黄杨山上,屹立的黄杨山主峰高583米,被称为“珠江门户第一峰”。黄杨山的东边就是风景宜人的崖山水道和崖山古战场。若熟读历史,徜徉于此,就会脑海中浮现当年南宋君臣抵御蒙古人入侵的场面。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金庸先生,也借助当年这场战争勾画了浩气长存的《射雕英雄传》和荡气回肠的《神雕侠侣》。在崖山水道的秀丽堤岸上,当年张世杰率领宋军和蒙古铁骑鏖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在水道边上就任了大宋的尚书仆射一职,就是其写下千古篇章的《过零丁洋》的零丁洋也和水道相接。如此多的典故和历史渊源,更增添了金台寺一股悲壮而雄浑的历史光晕。粤西沿海高速公路从山下经过,透过车窗北望,青苍的黄杨山山势奇雄,清净幽雅,身临其境,如登仙界。“环海镜面”、“第一石门”、“无底深潭”、“赤脚仙踪”、“金台瀑布”、“茶田吐翠”、“清泉冽水”和“也字山峰”为黄杨山八景。绿意盎然的群山之中,一座金黄色琉璃瓦屋顶的仿古建筑引人注目,这就是名闻遐尔的黄杨山金台寺。

金台寺原名金台精舍,黄杨八景之一。南宋未年,诸忠臣护卫着祥兴帝赵丙是广东新会崖门海面摆开千艘战船抗击元兵失败,丞相陆秀夫背负年幼的祥兴帝投海殉国。大将张世杰率领余部突围,却在南海遇上狂风舟覆而亡,其尸漂流至黄杨山下的大赤坎,被村民安葬于黄杨山麓。遗臣承节郎赵时从、大理寺丞龚行卿、翰林学士邓光荐等人则隐入黄杨山卡筑舍而居,取名“金台精舍”。史载春秋时燕昭王于易水筑”黄金台”以召天下仕,赵时从等人于黄杨山筑舍也自比贤士聚会,读书吟句为名,密谋抗元为实,金台精舍乃金台寺之前身。

清乾隆壬辰年(公元1772年),光镜大师发起扩建金台寺,有《重建金台寺碑记》以志其详:胜地必待名贤而后得,名贤必择胜地而后居住。地与人之相交也往往然矣。考邑志,时赵公避宋乱而寄迹于黄杨山,光存邓公,行卿龚公,宋之尽臣也,与赵公友善,亦避乱而啸咏于此,则三贤之有取于斯山传,斯山亦因三贤而益著也。不有志据,鸟可考哉。乾隆庚申年赵氏因其胜而创立一寺,为高僧行杖驻锡之所,榜之曰“金含”。然规模犹未广也。迨乾隆壬辰年,光镜鼎新之,志而为叩募,赵氏即倡此举,四方之高人雅士亦乐为之助。高其垣墙,广其堂宇,明神显灵之地,遂大改前观。而水秀山青,云行雾合,不仅为贤士大夫游宴之所,亦为讴吟之资哉…

从公路下来,就算进入了金台寺的山界了,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茂林修竹也不过如此。层林尽染,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让人感觉到了我佛的甚深法力,佛光普照,众生平等之意在上门前的甬道上一览无遗。车快开到山门口时,一个开阔的图景映入眼帘,依山傍水的万千气象让人心头一震。绿的可爱的一个水库横卧在群山之中,做怀抱状,万千的山泉汇入水库,千万的溪涧流入其中,万法归宗的佛理就这么浅显的揭示的淋漓尽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金台寺,可谓仁者、智者汇集的的地方,巧夺天工之力,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沿着盘山公路,汽车一直向上前进,壁立千仞的悬崖山,不少山涧顺着石壁向下流淌,滋润着下游的千万百姓和农田。眨眼之间,车来到了一片开阔的空地上,顺势一拐,就看到了山门。山曰黄杨,寺曰金台,山门后崇山峻林,鸟语花香,探过车窗,夹岸生香。雅致而大气的佛道伸入林间,车慢慢的继续行程,这其中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享受。不过一会就到了山道的停车场,车停人下,自然风光就这么离我而去了。

走出车门,我们径直的去了佛棋场,可惜今天不是初一、十五,万字旗没有轻轻飘洋在佛场上。站在佛场远眺,群山一览无遗,尽收眼底。八座奇峰,各显神通,不拘一格的散落在水库边上,有如星斗,错落有致。我仔细一数,正和佛数,乃为八座,中间凸现一个水库,可不就是八品莲台之意。不管是修水库时是有意还是无意,都给这里无形的注入了海天佛国的万千气象。佛棋场正中,摆放着一个三角订立的青铜香炉,炉旁烟气氤氲,淡淡飘香。三条井然有序的抱爪金龙盘绕在香炉周围。

穿花绕树,进入天王殿。大殿门口,四个抱石大柱,乃佛家护教伽蓝顶天立地四柱国的佛意。石柱构思精练,五爪金龙盘绕而生,泾河龙君守卫石柱,特别有意思的是在龙身主体上,海天佛国和四大佛山的众多护教均散布于龙身。从装饰判断,阿难、迦叶两尊者各守左右两门,此乃遵照佛教中《圆觉真经》中所言,在佛度愣枷般若山中魔王后,修建道场讲经的布置。不明佛理者,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此等装饰。仰头的匾额,乃是挺拔俊秀的颜体楷书天王殿,黄金匾额格外引人注目。跨过门槛,西天弥勒佛安放正中,在中国大多数寺庙,笑口常开,笑尽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忍,忍尽天下难忍之事的弥勒佛,都是布袋和尚的装饰,憨态可掬,平易近人的样子。此寺中的弥勒,乃用其三身中的法身像,宝相庄严。大殿的四周,按常理放置四大金刚,预示着国运昌盛、风调雨顺,红、寿、海和青魔家四将,明觉圆持,护卫山寺。正对着弥勒尊者背后的就是韦驮尊者,在佛教中,韦驮是菩萨果位,手持降魔杵,是西方佛教护教尊者,代表着正义和圣裁。出殿高望,大殿屋檐瑶守悬翘,珠光宝气,琉璃生光,屋脊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

拾级而上,精美的花岗岩铺设的八壁龙浮图横设中央,两边护栏雕工精良,采用阳刻的手法,浮现八品莲台。石阶尽头,抬头仰视,左钟、右鼓的建筑风格跳入眼眶。台基之下就是一个佛教图书馆,不过有点可惜,这个就破坏了佛教的正式建筑模式,有违佛法,应该把这个图书馆作为藏经阁,放在正殿大雄宝殿之后,因为后山相邻,有山有水,可以及时灭火和除尘,这样天一、戒持的佛教箴言就显现了。金台寺的钟楼和鼓楼没有自己的特色,千篇一律的采用了唐浮图的抛光彩印艺术风格,棱檐翘首。两楼正中,就是一个放生池,水清见底,游鱼悠闲。中座为大雄宝殿、东厢供奉南宋三遗臣像,后座为二层的魁星阁。寺门楹联:金身永在,台镜常明。系在广西任巡抚的斗门人黄槐森所题书。每逢佛诞及习俗节日,山上游人如云,寺内香客如潮。东莞人直印诗作《金台寺》云:“金台久有鼓音传,每到朝朝集瑞烟。一段锦纹离垢地,千寻白炼湿花天。霏霏带雾清晨聚,漠漠连云晓日悬。此情此景谁会得,应知桐里有逃禅。”此地原是黄杨山南麓“将军卸甲”处,此地风景秀美,前眺崖门海口,后枕黄杨主峰;青龙山绵延于左,白虎山骑伏于右;前面一弘碧水,对岸山头高岩突兀名“登仙石”正是斗门民间传说的牛仔王升天之处。正殿中正放着启功老手书“华相庄严”正匾,挺拔俊秀、清秀隽永,乃启功老的盛年之做。正殿左侧安放着人间佛教倡使者赵朴老的佛言“般若”,大气恢宏,笔力遒劲。右侧则是佛教大德题记“戒持”二字,佛光气象、普度众生。 

由此观之,我初步判读,此寺乃净土宗修行的地方。净土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手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称三经一论。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该宗主要代表作。《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有净土宗修行人三辈九品往生之说,“金台”就是“金刚台”,是净土宗修行人修行成就时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手持金刚台现前接引的意思。难怪小李飞刀兄有“非是弥陀不爱我,跟前九品有莲花”这样的诗句。

不过稍有可惜,从佛理上来讲,金台寺不能称为寺,因为佛法讲,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音堂或药师殿之三宝齐全,才可称为寺,其余只能成为庵、堂,金台仅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而且没有藏经阁,因此没有资格成为寺。而在佛教教理中,不是庵中尽是女子,为何定名为庵,不是女子修行的场所,乃是庵唯独只有观音堂、没有足够的财力建造其余三宝而已,俗人皆有此误解,若不辨驳之,有违佛理。

走完之后,若不修身,岂不暴殄天物。我遂跟随先生入佛教图书馆,翻阅《棱枷经》,以此修身养性,颇有收获。《心经》有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想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游玩佛教圣地,心灵沉净,空灵明澈,乃为大幸。

附修建金台寺铭文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背自心,轮回六道。久经长劫,无救无归。受诸苦荼,莫之能出。由是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示生世间,成等正觉。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其间教随机异,法以缘殊。大小偏圆权实顿渐,各就机缘令得利益。于中求其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不断惑业,得预海会。即此一生,定出轮回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殊胜超绝也。以故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悉皆极力赞叹,普劝修持。迨至大教东流,远公大师隐居庐山,创开运社,宏通此法。最初结社之时,高僧钜儒之预会者,凡百二十三人。若终公之世,三十除年之内,其入莲社而念佛名,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则多难胜数也。自玆厥后,代有高人,宏扬连宗,导利含识。至宋太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师住持浙之西湖昭庆寺,慕庐山之遗风,结净行之连社。而王文正公旦,首先皈依,为之倡导。凡宰辅伯牧,学士大夫,称弟子而入社者,亦百二十余人。其沙门则有数千,而士庶则难计焉。后有潞公文彦博者,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将相五十余年,官至太师,封潞国公。平生笃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专心念佛,未尝少懈。与净严法师于京师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士大夫多从其化。寿至九十二,念佛而逝。有颂之者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金台寺者,丹阳之胜地,净土之道场也。初为道观,乃晋谌母修炼飞升之地。宋改仙台观,自宋至清,兴替不一。至咸丰间,一经兵燹,悉成焦土。逮同治中,宝林大师与同志四人云游至此,遂结茅以居。渐建莲社,接待往来。至光绪二十三年起建大殿。由是殿堂寮舍,稍稍完备,堪以安众行道矣。其宗旨系专修净业,冀登上品,故以金台为寺名焉。民国五年特立规约,永作十方常住。令法徒慧门,心安,学栽,培根等,相继住持。其徒普道,于出家后,遍谒名山,远至印度。凡释迦显著圣迹,皆往巡礼。所见高人甚多。归时请来玉佛一尊。如来真身舍利数粒。可谓慕道重法,不惮艰辛者。现住持培根,欲起念佛堂数楹,以为长年精进净业之所。又虑寺无恒产,后难永继。兼欲普令有缘,同沾法利。愧无庐山昭庆之道,兼乏潞公严师之力。因斟酌其间,立一万人缘会。凡预会者,人各出洋一元,以此万人功德,尽数买田。以岁所收租,供念佛诸师衣单食用之费。庶得修持有资,行道无阻。毕生归命,尽报投诚。其出娑婆而生极乐,超凡流而入圣会者,皆由万人之所成就也。出资之人,制一莲榜,书名其上,挂于念佛堂之两壁。俾得永蒙佛光,常闻佛号。由佛力法力,众僧修持恳祷之力,现时则灾障潜消,诸缘顺适,膺箕畴之五福,备华封之三多。临终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谢人间之八苦,离天上之五衰。从玆常侍弥陀,恒参海众。闻圆音而顿明自性,睹妙境而彻证唯心。其为乐也,莫能喻焉其成就人者,旋自食其成就之报。尽未来际,了无已时。其有欲超荐先亡及自求往生者,请各书芳名,同登莲榜。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8aefc2f0100051n65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