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27日龙泉源底及飞龙山之行 这只是一次比较FB的行程 源底可能是整个丽水保存最好的,最多,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源底,位于龙泉城西面十多公里处,龟山的对面,龙头山、昴山的脚下。源底的得名是因为它是贵溪的源头,在先前,它的名字就叫贵溪源村。源底的成名,是因为它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地主村,一个村庄,三十多位徐姓地主,是当初龙泉最稳最富的西乡大村。而今天,人们去拜访源底,则是因为那里保存了百余幢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 同期声:(村长)源底村这个地方,当初在上古以前,徐氏在这个源底村定居,元代至正年间,又一批徐姓之人从河南迁过来,至今已经几百年了。 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早期源底村先人的风水吉凶观念。 源底三面山环如障,难得南边留一平地,远处又有左、右青山相拥,恰好应了“狮象把门”之说。贵溪水清彻底,从龙头山云雾缭绕中汇流而下,将圆形的源底村劈为两半,穿过家家门口。使整个村落呈背山面水之势,山水互为映衬,白墙青瓦高低错落,古树果木点缀其间,野鸟家禽交相鸣啼,真正达到了人与自然的极度和谐。 同期声:(村长)在源底古宅大门上面的门额,有半月象,卧月象,正月象,为什么说有半月正月呢?源底村这个圆形月,给一条贵溪劈为两半,变成了半月。 任何一个地方,哪怕再精致,如果没有文化内涵,不能品赏人文景观,恐怕总是缺少回味的。 源底所以耐看,还因为她有着大片的明清古建筑,虽然鲜豪门深院,但村宅之完整,保存之完好,可以说是一部从明代到清代直至民国的建筑编年史。古朴大度的明代廊柱,精雕细刻的清代马腿,受到西洋气影响的民国门窗,比比皆是。 民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在风水学上,风水对天井的规定是:“横阔一丈,则直长四五尺乃宜也,深至五六寸而又洁净乃宜也”。四面归堂建筑的好处在于:一是防盗,二是暗室生财,三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四方风水归中堂,四是寓意人丁兴旺,可谓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源底宅居中的天井,严格按照风水的要求兴建,因此显得狭小。天井狭小,风砂埃尘对厅院的干扰也少,使南屋厅堂临天井一面门扇可以经常大开,或根本就不设门,几乎与天井是统一体。人们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人与天融为一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源底村村民以徐姓为主。 同期声:(村长)源底村总人口,现在是2190多人,488户。姓徐的,当时在民国时候,占多数,现在2190多人口,姓徐的有800多。 村中专门建有徐氏的宗祠,大约有160多年的历史了。平时村里人去世,都要将灵牌放到祠堂里面,说是将他们的灵魂引回家,以便后人作永久的纪念。 但即便如此,很多的人去世,除了被写进徐家的家谱,偶尔被人翻到,终究还是很快被人遗忘。 有两个人是例外。直到今天,源底徐氏后人提起他们依然是津津乐道,充满景仰之情。 一个叫徐仰山,是浙江著名的反清志士,当年他跟随孙中山为谋求民主共和而壮烈牺牲。他殉难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亲笔为他提写了墓碑:“龙泉徐仰山烈士墓”。徐仰山的旧居依然在源底完好地保存着,那是一座极为普通的院子,在源底其他院落的映衬下,甚至显得有点寒碜,其中的原因,据村民说是因为他将自己的所有积蓄都投到革命事业中去了,根本就顾不上了个人的得失。 另一个叫徐敬五。他是当初龙泉最大的三个地主之一,他的山林田地分布于源底、大洋畈、竹洋、宝溪等地。他私人办义仓的事迹已经刻在一块名叫“东海仁风”的石碑上,更刻在源底村村民的心中。 同期声:(村民) (徐敬五)私人拿出500石租(粮食)办这个义仓,把自己的房子也抽一块出来,放这个稻子。好多贫雇农他每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谷子借给他们,收成的时候还进来,救济他们生存方面,扶助贫农。 据说,在整个龙泉,徐敬五的行为也是属于首创,义仓最终的结果是因为徐敬五不在意村民的借粮,同样不在意村民的还粮,于是,在太多的有借无还后,终于倒闭了。但是,“东海仁风”开始在源底流传。 而且,和“东海仁风”有关的,也不再是徐敬五一人,它成了如今整个源底村村民的信仰以及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