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山 月牙山是由七星山的玉衡、开阳、瑶光三座山峰组成,因山腰有一岩石,远望酷似一弯新月,故得名。又因山中有龙隐洞,龙隐岩,也叫龙隐山。在山北的山腰上,有一剑柄石,它屹然独立,笔直峭拔,高达数丈,形似剑柄。沿山麓小道西南而行,过玉兔岩,即可到伴月亭。在这里看花桥倒映于清澈的小东江中,极富诗意。再往前行数十米是月牙岩,它前临小东江,三面是悬崖峭壁,琼花盛开,石乳倒垂。过去此处曾有一月牙寺,1963年改建为古雅清幽的二层阁楼,取名小广寒。在其右侧,依山傍崖处还有一襟江阁。登阁远眺,景色迷人。出阁顺山南下,就到丹桂岩,它因传说以前附近有一丹桂树而得名。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至今已有约六千至一万年了,现在岩壁上仍嵌有贝壳等遗物。 出丹桂岩不远便是龙隐洞。该洞南北通透,洞的一壁插入小东江,洞顶有蜿蜒的石槽,槽壁上被剥蚀的均匀斑痕,极像龙鳞。整个石槽就像一条神龙飞去后所留下的全身痕迹,所以人们称之为龙隐洞。相传这里是神龙隐睡的地方,头南尾西,神龙飞走后,人们就在石壁上题刻了“神龙遗迹”、“破壁而飞”的大字。明代诗人周进隆写道:“飞腾不知几千载,至今点点龙鳞存。”龙隐洞不远就是龙隐岩,据说这也是老龙居住的地方,因岩洞像个布袋子,又叫布袋岩。它高明宽敞,冬夏宜人,是个很好的游览之地,龙隐岩最大的特点是题刻颇多,明代人就说它“壁无完石”,在100多件的石刻中,宋刻就占了一大半,其中最著名的是《元祐党籍碑》。宋代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宰相蔡京将司马光,苏轼等309人列为元奸党,由宋徽宗下令全国刻石立碑,次年又下诏尽毁,龙隐岩的这一块是被列为元党之一的梁焘之曾孙梁律在时隔93年后重刻,是全国仅存最完整的一块,碑的右侧是清末康有为《观元党人碑记》。此外,这里还有宋代黄庭坚书写南北朝诗人颜延之的《五君咏》和宋代米芾,程节和诗石刻等。1964年在龙隐岩口建成了“桂海碑林”陈列馆,展列了分散在市内各处碑刻的拓片,供人欣赏,被称赞为“古代书法艺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