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汉语遭遇“喀斯特”

[游记]汉语遭遇“喀斯特”

2008-06-27    sina.com.cn

我对汉语中与洞有关的词汇很感兴趣。

先说“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无人不晓。因为大人们总用这个成语劝导孩子们做事要持之以恒,点点滴滴的努力累积起来,就会出现奇迹。同义的成语有“绳锯木断”和“铁杵磨成针”。

“水滴石穿”出自宋朝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一书,说的是,一个守库的人,偷了一枚钱,县官拷打他,他不服:一枚小钱有什么了不起。县官挥笔写下判词:“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从这个成语的出处和用法可以看出,人们以为水滴石穿是一个机械的过程。水从高处落下的力量,对石头不断地造成侵蚀,日积月累,就把石头给滴穿了。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

其实水滴石穿,有几种情况。如果水滴落在非石灰岩的岩石上,这种理解是对的,但如果水滴到了石灰岩上,这种理解就不全面了。

我们知道石灰岩在地表上分布很广,在我国,裸露石灰岩的分布面积占地表的四分之一(卢耀如主编《中国岩溶》),因此水滴到石灰岩上应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这时“水滴石穿”就不仅仅是物理的机械过程,而是发生了化学变化。水吸收和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了碳酸水,碳酸水与石灰岩即碳酸钙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水滴不断地滴下来,也就不断地溶蚀石灰岩,并把溶蚀的物质冲走。这个过程就是喀斯特作用。这个过程持续不断,石头就被“磨”穿了。因此水滴石穿,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化学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过程。化学反应的速度比机械的磨蚀,要快多了。河流切割山脉,除了机械的物理的冲刷、磨蚀、揭刮等作用外,也有许多情况是发生了喀斯特的化学反应,即碳酸水溶解石灰岩。长江三峡就是一个石灰岩地区,长江切出一个三峡来,仅靠水流的机械冲刷和磨蚀作用,恐怕四川盆地现在还是个泽国。一定是发生了喀斯特作用,才把三峡切穿了,让四川盆地的众多水系有了一个出口,夺路而出。

尽管人们对“水滴石穿”,通俗的理解与科学并不一致,但是对于喀斯特现象尤其是对洞穴的了解,中国人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哲学的境界,这从汉语中有众多与洞相关的词汇可以看出。

洞里面漆黑一片。与洞有关的词的词义似乎应该与晦暗不明、看不清、难以知晓等有关,但是汉语中很多与洞有关的词,意思恰恰相反。如“洞然”,表达的意思是明亮。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洞见、洞察、洞彻、洞穿、洞达、洞明、洞悉、洞晓、洞若观火、洞中肯綮、洞烛其奸等。这些词表达的意思竟然是:清楚地看出,透彻地了解。这是为什么?

我们先想象一下古人住在洞里的情景:早晨一缕阳光从洞口照射进来,光柱触处,明亮异常,周围则漆黑如墨;或想象一下古人进入洞穴的感觉:古人举着火把,从明亮的洞外,走进了洞穴,一开始由于眼睛还没适应,可能什么也看不见,渐渐地一个神奇的世界在他面前出现了。火把照处,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象牙般的钟乳石从上垂下,白玉样的石笋从地下长出洞给人提供了一个黑暗的背景,把一切多余的信息都遮盖了,火把像追光灯一样照射在你眼前的事物上,突然你感到面前的事物是如此地清晰。这是不是“洞察”、“洞明”、“洞晓”、“洞悉”这些词汇的所描绘的景象?

洞还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因此引申出思想和见解的深刻和深邃是很自然的。“洞见”、“洞晓”等词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

洞,还有“中空无阻”和“穿透”之意。也许古人看到过类似湖南张家界天门洞那样的景观,这种景观多见于喀斯特地貌,名为天生桥,意为自然造就的桥,其实是洞穴的残余。一洞贯穿大山,山那边的世界昭然若揭。还有一种喀斯特地貌穿洞,这是一种洞口明显、穿透了山体的较平直的洞穴。这种洞让人产生一种冲破阻碍,直达彼岸的联想,“洞穿”、“洞达”、“洞彻”表达的也许就是这种意思。当然也可能古人这种“穿透”的感觉来自于手指捅破窗户纸,一下子看到了屋内的一切那一瞬。但是我们不要低估古人对洞穴的经验,就像我们不要低估爱斯基摩人对冰雪的经验一样,据说爱斯基摩人有一千多个关于冰雪的词汇。4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和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都是住在洞里的。古代的游记也有大量关于洞穴的。

新婚之夜,成婚的屋子为什么叫“洞房”?这里的“洞”字意为:深邃隐蔽。古人利用一个“洞”字,表达了隐私的观念。

然而“洞开”、“洞庭”这两个词中的“洞”字,意思却完全不同了。“洞开”是大开、大敞之意,如:“门户洞开”;“洞庭”一词中的“洞”字有宽敞、开阔之意,洞庭是宽敞的大庭,洞庭湖是广阔的湖的意思。

为什么一个“洞”字,一会儿是深邃隐蔽,一会儿是大开和宽敞。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能在“洞”字的两种相反的意思中转换自如。其实这一切来源于现实,来源于对洞穴的真实体验。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f69e401000a4r.html103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