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阿尔卑斯山远足 |
[游记]阿尔卑斯山远足 |
2008-05-22 sohu.com |
搜狐博客 > 青青子衿 > 日志 2006-08-09 | 阿尔卑斯山远足 06年7月28日星期五,参加了老公他们系(他说也不能算系,没系那么大,顶多只能相当于电子和自控教研室)举办的阿尔卑斯山远足活动。 因为活动实质是系教授为了慰问平时辛苦帮他做实验做项目的博士和硕士们而举办的,所以不拿工资的硕士们就只需象征性的交上3欧(才相当于超市一斤樱桃的价钱)就行了,还管一顿午饭。基本等于白玩,是相当的划算。老公一开始想着肯定不能带朋友,我也不想和一大堆我不认识、还全说鸟语的德国人出去玩,不过他一个劲地说那个地方是著名的渡假胜地,风景秀美,又说到时我们自己玩,不用管那些德国人,就把我说活动了。然后他就给指导他实验的博士发信问可不可以带夫人去,博士回信说可以。此行才得以成行。 德国人的活动组织,简洁有效。早三天教授就在网上发邮件,告知五条注意事项:带帽子,带防晒的,穿绑得紧的鞋,带伞,带墨镜。附项是可以带些自己喜欢的小食品。很认真地通知了一番。老公也就很认真地转述一把,让我照此准备。我也没什么好准备的,就是那绑得紧的鞋,也不知是个什么意思,反正我也只有一双便鞋,还是软底网面,基本是平时跑步用的,比旅游鞋还薄,不过自忖还够得上绑得紧的标准,就是它了! 一大清早六点起床,很久没起那么早了,又因为昨夜对面楼开PARTY,扰攘了半夜,搞得我几乎没睡,起床时,那叫一个困并痛苦着啊!往学校去的公交车上,我的哈欠,就一刻也没止过,打得个眼泪汪汪的。大巴早早地就到了,在车下站了一会儿,学生们陆续就来了,一个女博士拎了很重一件东西走过来,等她走近,我顿时明白什么叫“绑得紧的鞋”了。那是一双高帮厚底,其重无比的鞋!我觉得很类似国内的大翻毛皮鞋,不过帮还要更高。沉甸甸拎在手里,不像双鞋,倒更像件兵器!再一看,八成的人,全都事事地穿着这等专业登山鞋,老公还好点,起码是双厚实点的旅游鞋,我那双轻薄无比的鞋,看起来简直就像不知要去干嘛的一样!好玩极,这也成了我们一路的一个笑料和话题。 人到得都很准时,大巴7:30准时开出,司机先用麦克风来了通开场白,告诉大家自己叫什么,车上的设施如厕所在哪里,还告诉大家有咖啡供应,好象是有零钱就给点,没有也行,最后祝大家玩得开心。大概勉强撑到听他说完,我就睡过去了。其间中途休息时醒了会儿,吃了点德国同学带的面包,喝了口咖啡,就又睡了,直到老公把我叫醒,眼前,已出现了连绵不绝的阿尔卑斯山山麓!温柔起伏,那一大片曾在明信片上看过的风光出现在眼前时,疲劳顿消。 跳下车,已经有人在开始换鞋,百分之八十的人都穿的是那事儿鞋(老公说他们都事事的,所以我们就姑且称之为事儿鞋),高帮,巨厚的底儿,厚棉袜,据说可以充分保护脚踝和脚掌,看他们如此的装备,不由得为即将要走的路耽了点心,怕是特别艰难有一定攀登难度的路。 买票。好象也没什么刻意的组织,就有人很自然地在点人数,去买票,一人一张票地发下来,一切都井井有条。买团体票优惠都是2.6欧一张,想想我们交的那三欧啊,已然回本了。 一共24个人,老公说他们教研室(姑且就这么叫吧)一共是两个教授,大教授身体不太好,没来。今天来的是副教授,其他所有的都是他手下的博士生包括这些博士生手下的他们这些硕士生。女士四位:两个博士、一个秘书(教授的,管些学生注册之类的琐事)、一个家属:我! 出发!一堆年轻人,装束几乎一致,多半都是T恤加短裤或仔裤,背个双肩包。(当然除了我的鞋)嘻笑着向峡谷走去。虽然语言不通,但那种学生时代团体旅游的兴奋和快乐还有朝气,却并无二致。 下行不多远,就走入峡谷,是阿尔卑斯山山腹中天然形成的一条裂缝,有急流穿过,人们只能依次行走在顺崖壁裂隙凿出的窄窄的栈道上,感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路都能见到许多倒落在水中的木头,老公感慨可惜由着它们自生自灭了,我才在说这是生态平衡,不应人为干涉。就看见一个标牌,写明:“每年都会有约值30万马克的木材,这样任由其腐朽!”虽然价值昂贵,可相对于自然界环环相扣的生态平衡,仍是小利,政府环保的观念,就这样落实在点滴处。不过一看30万,老公却有了兴致,对着倒伏的木头都是一通猛拍,说这都是浮财啊! 还有一处,栈道下面的石头,有块稍突起的平面,居然被扔了很多硬币,这酷似中国旅游区的风景,真好玩极了。也不知德国人是出于什么目的扔欧元的,反正同去的学生们也都很惊奇的指着议论着,看来不太常见。 一路陆续地有游人,有老头老太太,很上年纪了,却很有兴致地拄根轻便拐棍,相携着来看风景;还有显然是一家出游的,小不点点的孩子也抱着来走这中国家长肯定认为不适宜孩子玩的地方。还特别留意了一下他们的鞋,还有穿休闲凉鞋的,顿时找到了依据般:看,还有比我穿的更不牢实的!也是,此时,路面是平板的栈道,走起来轻快无比,又是在山腹中行走,也很阴凉,如果这样的路一直走下去,还真看不出他们那大笨鞋的用处。 到得一处岔路,出现分歧。已上坡的我们被后面叫住,大家又看了通图,重新定了下方向,开始向上。我则趁便拍了张老头老太爬坡图,准备回去教育老爸老妈,生活要时刻有激情、有变化、要多出去走走。 这就出了峡谷了,开始要上山了!下车前就大概通知过我们今天要上到海拔1400米处,大约走4个小时,五点返回坐车。而现在,大概就朝1400米开始进发了…… 没走多远,路就出现了分岔,右边路上坡,左边路沿河,大胡子的法国人直接就指了右手的路说走这边,大伙就跟着走。结果爬了一半的坡,带队的那个女博士就跑上来说是不是不该这么走?大部队停下,开始看路形图,教授则拿出了一大盒子GUMI(就是德国著名的特产:橡皮糖)挨个请大家吃,还笑说多吃点,这里有好多好多维生素。大家也都老实不客气,没吃着的就照直跑教授跟前要。我还趁便拍了张教授的事儿鞋,不过照片上看来要小许多了。 计议半天,说该折回去沿河走,后面俩男孩对话,一个说:你不是来过吗?那个说:我是来过,ABER(但是),我是这么大时来的。然后他比了一个高度,我和老公笑坏了,那大概是他三岁都不到时了! 返回去重走,没任何人有抱怨有异议,还是兴高采烈的。谁知绕过去的河边路,走不多远就到头了。原来这条路还是不对,还是原先的路正确。女博士一脸抱歉向大家示意又要折回去重走了。大部分人开始调头,冲在前面的我们实在不想再绕弯回去了,带老公的那个博士看看眼前的山坡,估计也差不多能爬上去,就说从这上吧,法国人还笑说:别声张,别声张,我们发现了条捷径。搞笑极!果然,从山坡上一爬上来,就几乎已到了我们最初折回去的地点了,而大部队,还在绕呢。我们几个好整以暇的开始喝水,吃GUMI,宛如早早攻占了山头的先头部队般得意。 小插曲结束,大部队会合后继续向上,不知走了多远,眼前出现了块牌子:热烈欢迎来到奥地利!原来已是边境了,这一脚出去,就出国啦!老公对着界牌拍照,教授就在后面开玩笑说:你们有签证没?我们都偷笑用中文说签证是有的,不过有一个没学生证!(因为是教授请客,所以我实在是变相趁了他的福利) 再一次迷路,眼前除了山腹中的公路外,已再无道路。大部队再次停下,主要领头人商议,其他人就抓紧喝水、休息。不知不觉我们已上到半山腰了,那初始需仰视的山麓,已在视线齐平处。看着阿尔卑斯山如此地近在眼前,感觉很奇妙。 看图的结果是只能沿公路走,领队就不停地对大家强调一定要沿着路边白线走,而且很自觉地就有人在前头带队有人在后头压阵。我们的队伍,踩着公路边的白线走成了长长的一溜,和风吹着,大片如茵的绿色,蓝天白云低得就像在头顶,目力所极,都是温柔起伏的绿色山麓,一路的行走简直是享受。沿途到处都有美极了的小木屋,窗口、门口、甚至仓库口都有盛放的鲜花,有洒满了阳光的大露台,有白色的躺椅,在在看来都是舒适、惬意,偏一切又都那么自然,没一点矫柔,享受生活、感受自然,已是种理念,一种生活态度。忍不住心中狂想:要能在这般美丽的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在露台躺椅上晒太阳,闻木头香,看鲜花在风中摇曳,看绿色山坡上牛儿悠闲地吃草,听牛铃声清脆回响……该多幸福!怪不得此地号称渡假胜地,确是劳苦人生最理想的栖息地。 过了公路,开始大幅度地上坡,一路全是石子路的坡道,坡度很陡。所有人都弯腰哈背地走得费劲。开始体会出德国人“事儿鞋”的便利了,这种路上,显然他们的鞋又不咯脚又防滑,所幸的是我鞋虽显单薄,速度却并不因此减慢。爬山,那可是我的强项!前面几个人的速度比我慢,影响我了前进的节奏,就从旁边绕着超过了他们。刚一超过,就听见一直在后面沉重地调节呼吸,一呼一哧,犹如练吐纳功夫般的法国人,对同伴说:他们俩还挺有劲的。又说他们东方人,吃蔬菜多,有劲。我们是吃黄油的……有趣,已经上升到文化差别了。
|
转自:http://zijin110812.blog.sohu.com/9242264.html31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