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欧游记阿尔卑斯山、威尼斯 |
[游记]西欧游记阿尔卑斯山、威尼斯 |
2008-06-27 sina.com.cn |
西欧游记——阿尔卑斯山、威尼斯 2005-12-09 20:09:39 大中小 9月30日(星期五) 今天的行程是穿过阿尔卑斯山赴意大利,难怪奥地利的皇后在意大利有别墅,原来坐大巴不过半天的路程。提起阿尔卑斯山我们可以想到电影《音乐之声》的一家人翻过山去瑞士,我联想到生活在阿尔卑斯山区的海蒂,瑞士著名作家斯比丽夫人的小说《海蒂》出版至今已过百年,对青少年读者仍有巨大的吸引力,它先后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制作成动画片和卡通书,井灌成唱片,译成世界上几十种文字,发行量不计其数,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书中的主人公海蒂极受青少年朋友的喜爱,《海蒂》已作为一本经典性的青少年读物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通过许多真实感人的阿尔卑斯山区活场景和恰到好处的艺术细节,逐步描绘出海蒂真挚感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其他人物,如外表冷漠、内心善良的爷爷,喜欢放羊玩耍而不爱学习的彼得,以及懂得孩子心理。善于启发和引导孩子的克拉拉的奶奶等,也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也是这部作品深受欢迎的原因所在。作者约翰娜·斯比丽(1927-1901)出生在瑞士苏黎世附近的一个村庄里,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则是一个诗人,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5岁那年同约翰·伯恩哈德·斯比丽结婚。从1879年起,她写了大量的故事,我小时候这本书曾经的书名叫做《小夏蒂》,对于生活在王府井东安市场附近的冰盏胡同的我,一年之中难得有和大自然亲近的机会,这本书引发了我多少遐想啊。 正在沉思的我被周围起身照相的人唤醒,刚才像挂历中常看到的那种奥地利山村遍山青翠,万绿丛中红色农舍和尖顶教堂的风景图象不见了,山间起了云雾,白色的云朵像轻纱一样随意飘落。山渐渐高了起来,云杉树的森林不见了,高耸的山峰披着积雪,大家争相趴在窗户上用数码相机取景。 导游说国境线马上就要到了,我看了看窗外,我们来到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国境线,如果再向西走就是奥地利和瑞士的国境线,欧洲的国境线除了两国的国旗外还有蓝色底子金色花环的欧盟的标志。一过国境线阴沉的天空渐渐变得晴朗起来,刚才一直看到的裸露的岩石、人迹罕至的景象消退了,我们开始下山,山坡渐渐缓和了下来。一抹金色温暖的阳光射进车窗。啊啊!意大利的阳光就是不一样,对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德、奥地区人来讲,这种阳光真正可以比拟为金子,很难用语言形容我对意大利阳光的感受、大概从寒冷的北国到海南岛的三亚也不过如此吧。难怪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写了《哈罗尔德在意大利》,那里有没有描写意大利的阳光?那是根据英国诗人拜伦的史诗写成的,拜伦的意大利时期是1816年开始的,在这里拜伦参加了烧炭党人反对奥地利统治的秘密活动。1823年拜伦完成了他的哈罗尔德游记的最后两章。赞扬了意大利人民的解放斗争、描写了他们生活愉快、会享受生活的特点。 中午在威尼斯城郊区的一个中国餐馆吃饭,我们被带到一个商店去购物,大家很有些微词,我们只盼望早些看到威尼斯,车子开在一马平川的田野上,这里有些像北京到天津的平原,星星点点有一些企业的生产基地。又过了一会儿觉得远处波光粼粼,原来我们看到的是亚德里亚海。我们要坐交通船才能够到达威尼斯,在交通船带我们过海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海上的豪华游轮,再过了一会儿在海面上浮起了一座城市,简直像童话里一样,“忽见海上有仙城,城在虚无缥缈间”。威尼斯由100多个岛组成,其中最大的是威尼斯本岛,很早以前岛上根本没有人居住,最早威尼斯是一片烂泥巴地寸草不生,种什么也不能有收成。于是人们在岛上打木桩然后铺隔湿层,反复打木桩建成了今天的威尼斯城,过去威尼斯是以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桥梁闻名的。9世纪以后威尼斯是水上贸易的重镇。如今,人人都说威尼斯正在下沉。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7fe37010000q5.html42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