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德国游记-埃巴巴赫修道院-西祠胡同 |
[游记]德国游记-埃巴巴赫修道院-西祠胡同 |
2007-08-02 xici.net |
阴暗中的醇美—埃巴巴赫修道院(Kloster Eberbach) 造访埃巴巴赫修道院的那天,是个典型的德国冬季阴雨天。习惯了澳洲灿烂阳光的我在这样的天气里总感到莫名压抑。就是在颇有些郁闷的心情下,我和男友由友人驾车前往埃巴巴赫修道院。 停下车后我们面对的是一栋呈T字形展开的3层高黄色平顶大楼,毫无特色,如果不是窗框的红色饰线传承了德国的传统,我会把它当成普通的公寓楼,至少我当时的心情是怎么觉得的。停车场前一个说明牌上陈列了不少公司的联系方式地址电话,友人解释说因为修道院早已经没有了修士,所以这些原来修士居住的房间都以挪作他用。真正可看的地方在大楼背后,他指着大楼的后面,可以看到的被脚手架盖住的红色尖顶。 必须爬高的一段山路很泥泞,除了我们外看不到任何人,所有有窗户的地方也透着漆黑一片。(唉,Jazz当时真的很郁闷,什么鬼地方嘛。)然而就在黄色楼房的尽头,视野豁然开朗。眼前是一个精致的花园,就篮球场一般大的一片草地,周围错落有致的排列着松柏,柳树,一些果树,和修建成圆锥形的小灌木很神气的排成一排。草地上,散落的堆放着一些石刻书本,有大有小,有单一和叠起的,有些褶皱的表面在阴雨天看来就好像被不小心的主人弄湿的旧书,我仿佛可以看到当年的修士们修行之余在此地休憩或阅读的身影。花园之后,就是修道院的主楼(见图2,3),白墙灰瓦尖顶的设计,左面一排突出墙面的窗户也是旧日修士的房间。 修道院内部采用井形结构,也就是四周房屋围绕中央的一块露天绿地,沿着绿地的走廊上不设灯光,直接靠朝向绿地的窗洞采光。虽然内外都经过修复,沿墙面排列的一排排方形石碑仍让人感觉肃穆。(见图4)。那些石碑上都浅浅得雕刻着基督,圣母和各种主教的人像。让我感到特别不舒服的是,这些人像的眼睛大多没有经过精细雕琢,而只是两个凹陷的空洞,瞪着前方。经过询问之后,我才得知原来这些都是历代埋葬在这里的大主教主教和修士的棺材石盖。(男朋友说我是个会感觉Bad“风水”的人,难怪我感觉阴风阵阵。) 修道院内有两处未经任何改建的大厅,全部为石制,一处是修士们习课的场所,正方形的房间周围有可坐人的石阶。另一处相当大,和一般的大教堂内部差不多,拱顶石柱(见图5)。里面除了3块石碑和一具大主教(the
随后,一道厚重的木门又将我们引入了一间陈列传统酿酒器的石室。埃巴巴和修道院历来以酿造上品葡萄酒出名。一块铭牌说明这间酿酒室建造于1200年,最后一次整修是在1955年。在阴暗的灯光下排列着十来具一人半高,两三米宽的木制酿酒器(见图7,8)。说酿酒器其实不太确切,那是用来压榨葡萄汁的机器,在四方型的木盆上的是一块带螺纹杆的大方木,葡萄原汁就是靠这块方木来压的。这些酿酒器现在已经不被使用了,唯有空气中的朽木之气仍诉说着它们的历史,如果要我做比较,那气味就好似十三陵墓穴中那年代久远的棺木。 我的感官之旅还没有到顶点,最后的地下酒窖给了我此次拜访最大的冲击。阴暗的地下石窟内错落排列着几十个陈旧的葡萄酒桶,在灯光作用下显得相当阴气逼人(图9,10)。如果大家可以想象的话,请回忆一下干葡萄酒浓重的酸味,混合着地下室惯有的湿气,木头腐烂的气味以及墙壁上厚厚的霉菌带来的味道在人踏进房间的同时扑鼻而来,会给人什么感觉(有时候不感冒也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谁可以想象,就是在这样一个阴暗的地窖内曾经出产,而现在仍有生产存放的葡萄酒是莱茵河畔6个州级葡萄产业,3座酿酒厂,近200公顷葡萄园内出产的最高品质的葡萄酒。而就是这个酒窖是葡萄酒特别等级中的一种Pradikat
之后的资料馆又给了我一些更多关于埃巴巴赫修道院的故事。在葡萄酒界,它以一年两次(春,秋)的葡萄酒拍卖会著名。现今修道院的葡萄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精品酒和口味多样的葡萄酒上,现有从所属的6个区域内收集超过一百多种口味不同的葡萄酒。如果对德国电影有兴趣的朋友,则会在1986年出品的The
读到这里了吗?真不容易。最后说说Jazz的感受总结。整个参观过程没有一丝带给我快乐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因为那些气味觉得相当压抑受冲击,但是埃巴巴赫修道院的这一切却是我此次旅行印象最深的景点,更因为那酒窖的阴森之气与它出产最佳葡萄酒这种鲜明对比,让人不得不赞叹。可以说这是个如同美酒会令人回味无穷的地方。 |
转自:http://www.xici.net/b203681/d25159564.htm28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