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说维纳斯。如果没有见过维纳斯的背影,该更很少人注意她的右足。 注意看她的小脚趾,艺术家甚至刻画了她的脚茧。可见雕塑者的细腻。  在维纳斯的旁边,有几尊和维纳斯同时期的雕像,可以比较出区别:  说到这里,想到“大卫综合症”。 一些欧洲艺术爱好者,跋涉到佛罗伦萨一睹大卫的雕像原作,发生多起晕倒事件。 面对米开朗基罗的那尊雕像,陆续有参观者晕倒在他面前,引起了当局的重视。经过长达1年的综合研究调查,得出结论,是艺术之美强烈的撞击了这些艺术爱好者的敏感脆弱心灵,使他们心跳加速、产生眩晕甚至昏倒在地,定名为“大卫综合症”。 同理,也应该有人晕倒在维纳斯面前吧? 比如我们面前的讲解员老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卢浮宫、凡尔赛宫作讲解,却每次来到维纳斯的面前还很激动。 雕塑馆里的其他雕像:  进入了卢浮宫,我的心里也一直被一个超大的惊叹号充满,因为卢浮宫颠覆了我对艺术博物馆的原有概念/印象/经验,太被震惊了。 一是卢浮宫里作品太多,无论雕像、油画、手工艺品等等文物,太多太密。 一般美术馆里每幅作品之间的距离不小,每幅作品上下空间独占。空间上就让人感受到艺术品的弥足珍贵和不可亵玩焉。 而卢浮宫里挨挨挤挤,各个无价油画不仅左右摆放,还上下陈列,同一面墙上上面一行下面一行,看久了真的会晕倒。 二是太多作品价值连城。 随便几个拎出来放在别家美术馆里都能做镇馆之宝,全集中在这一个博物馆了竟然! 太过频密不期而遇曾经在书本里仔细端详过的,让人心惊肉跳。 难怪巴主说看一阵要闭眼歇会儿。真喘不过气来。 就算驻巴黎了,每天带干粮来看,一个月能看完吗?我都怀疑。 另一个维纳斯雕像,背后的小手应该是爱神丘比特的:  讲解员在讲到拿破仑给约瑟芬加冕的巨幅油画时说,在凡尔赛宫也有一幅这样的巨作,画家大卫画了两幅,但是两幅油画小有区别: 前排拿破仑的姐姐们,左二那位姐姐的裙子在凡尔赛宫那幅是粉色的,卢浮宫的这幅是绿色。 画中有拿破仑的母亲,其实他母亲并没有在加冕现场。 下图是网上找的,从第二个姐姐的粉色裙子可以看出,是在凡尔赛宫拍的:  而在凡尔赛宫还有一幅整面墙的巨幅油画[具体画面内容已忘],是有人贿赂法国国王的。 我当时的结论是:贿赂法国人要用油画,不是金银。 那个“骗”来众多埃及文物的法国人和扩张版图同时掠夺大量艺术品的拿破仑,给卢浮宫增加了这许多馆藏,都是知道艺术的珍贵的。 法国民间何尝不是。法国人好像把艺术/美感看得很重,融在日常琐碎生活里。 记得8年前巴主给我看她在法国乡间拍的照片,农家的狗舍都搭的讲究,刷上的颜色丰富和谐。 农家的娱乐之一是在一件公共房间里摆放每家的面食作品,造型各式各样,用面做出房子人物各式用品,精心设计摆放在一起做成不相同的各个主题。 当时我就感慨唏嘘了一番。 又曾听巴主说,一次她在巴黎匆忙出门,在楼道里遇到两个十几岁法国男孩,在她背后议论巴主的着装不协调,因为巴主匆忙拎上的紫色包包和她的黄色系服装颜色冲突。 我听了又是一惊,不过是十几岁的半大小子就这么深知色彩搭配,那么法国女人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法国有太多艺术馆,古建都被精心维护,市容被小心维持一如100年前。 北京呢?我身边很多北京土生土长的成熟女性,每日素面朝天,不讲究服饰搭配差不多就晃出门了,比如我。而且有些还以大大咧咧如北京爷们为荣,比如IBM的英子。 跑题了又。 评论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