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欧游记:二十六、卢浮宫狂奔西欧游记西欧游记 |
[游记]西欧游记:二十六、卢浮宫狂奔西欧游记西欧游记 |
2007-07-24 |
二十六、卢浮宫(Musee du Louvre) 去梵蒂冈的时候,我充满了期待,是因为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另一个也让我充满期待的地方是卢浮宫,是因为丹·布朗更著名的,全球销量最高的《达·芬奇密码》。从《蒙娜丽莎》、《岩间圣母》等世界名画展开的惊心动魄的、让人匪夷所思的、简直颠覆整个西方宗教界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展开的。如果有可能,我们能够沿着罗伯特·兰登逃亡的足迹寻访一遍,是多美妙的事情啊。只可惜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的时间实在太少了。当我从卢浮宫出来,才感到这个时间的少,实在是可怜,真是遗憾。如果我有钱有时间再来欧洲一次,一定会找一天,自己带上干粮,好好在这里泡上一天,也许这还不够哩。卢浮宫里的艺术真如天上繁星,多不胜数而且璀璨动人。 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当时是用作防御目的,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个金碧辉煌的王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1981年,法国政府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旅游车停在卢浮宫外的地下停车场(这个停车场也是贝聿铭的设计之一),我们从停车场沿自动步梯而上,就来到卢浮宫正门入口处的玻璃金字塔下。玻璃金字塔与埃菲尔铁塔一样,建成之日因它强烈的现代感与周围古建筑形成很大的差异而并不被巴黎人所接受,也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越来越成为巴黎的标志和巴黎人的骄傲。你可以在脑海里拼命思索卢浮宫是什么样子而不可得,但玻璃金字塔却一定印象深刻,这就是贝聿铭的成功。我们在这华人设计的伟大建筑之下,仰望着阳光透过奥蓝的玻璃闪出幻彩,心中不能不有一种骄傲。 阿吕说,他不会带我们进卢浮宫,在宫内导游的是一个法国人。在入口处,我们见到了这个法国男人。挺拔的身板,挺拔的鼻梁,剪一个时髦的板寸头,更显精神。他身上的西装好像有点儿短窄,肩上斜挎的小皮包更好像要把他勒住,不许再挺拔下去一样,看上去有点滑稽。他见到我们,很开心地咧开嘴欢迎着。一开口,竟然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阿吕正要用他蹩脚得不能再蹩脚的粤式国语介绍我们的导游的时候,他已经自我介绍开了。他是卢浮宫的专业导游,还有个中文名字叫魏宇诺。他说中国话不但语音纯正,而且遣词造句还有相当文采,运用成语恰当甚至精彩,绝不像电影中常见的那种洋人说中文的感觉。后来我问他,才得知这一口标准普通话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三年学得,真令人佩服。 小魏(他让我们这样称呼)领着我们进入了卢浮宫——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进入之前,他先强调了几点。一是博物馆内所有展品均是真品,不会像中国的博物馆的净展出复制品,希望大家不要用手摸。虽然是有言在先,但在参观到雕塑《普西莎与爱神》的时候,我们团就有一位应该是文化水准相当高的阿姨还是不自觉地伸手去抚摸,小魏有点不悦地连忙制止了。二是法国人从来没有说卢浮宫有什么镇宫三宝,把维纳斯、蒙娜丽莎、胜利女神称为三宝只是中国人的说法。在卢浮宫内,能与所谓三宝相媲美的珍品比比皆是。语意中,法国人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我们跟着魏宇诺首先进入的是卢浮宫的地下室,当年贝聿铭扩建卢浮宫地下广场的工程中,发掘出卢浮宫最早时期的宫墙和护城河。它们现在留下一部分,依然屹立于此,我们走过,在微黄的灯光下,像时光倒流到中世纪一样,感觉缥缈。 用什么样的文字来形容卢浮宫的豪华高贵都不过分。因为它珍藏着无数精美的油画及雕塑作品,这些艺术杰作都是无价之宝,稀世之珍。走在如此稀世珍品当中,实在是一种奢华的享受啊。虽然魏宇诺并不认同中国人的三宝的说法,但他引领我们走的路还是以贯穿三宝的为主线的。 卢浮宫里的雕塑大厅一间连着一间,这些大厅组成了一条直线,间与间之间都有拱形的天花板相连。站在一系列大厅的这一边,向前面望去,气派庄严而又辉煌。在另一端的拱形天幕下面的正中间,高高地站立着洁白的维纳斯雕像,这位爱与美的女神的雕像,像磁石一样地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我近看远看地仰视着她,觉得这位断臂美女真是天下无双,用美仑美奂形容她也嫌不够,她的线条她的姿态她的表情都令我的心震颤。远古时代的希腊艺术家能够用巨石创造出如此完美的形象,真让二千年后的我敬佩莫名。维纳斯雕像是卢浮宫的“第一珍宝”,传说是在公元一世纪由希腊雕刻家亚历山德罗创作的。1820年一个农民在希腊米洛岛的山洞里发现,所以称她“米洛的维纳斯”。后来几经周折,被法国王室买回巴黎。出土时即失去双臂。亚历山德罗雕刻的是希腊神话中司爱与司美的女神阿芙罗特,后来欧洲人改称她为“维纳斯”。 拐过一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塑像就出现在眼前了。女神高约2.75米,帕里安大理石质地。这是所有古希腊时期雕塑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世界上最豪华的汽车品牌之一的劳斯莱斯的车标,就原自于此雕像。1863年在萨莫特拉斯这个地方找到这尊像时,它的头部和双臂已散失(1950年仅有一只手臂被找到),这尊雕像约创作于公元前190年,当时,罗得人刚刚取得对安提戈三世国家的一系列战争的胜利。从这尊雕像中,我们看到胜利女神昂然挺立在船头之上,引导战士们夺取胜利。海面上,狂风怒吼,吹打着她单薄的衣衫,将它紧紧地贴在女神的肉体上。衣带在狂风吹拂下抖动,与女神的肌体相贴紧,而抖动的衣服又反过来把女神的两条手臂推向后背。 我觉得,法国人虽不认同我们的三宝之说,但他们对这三个女人的确有着非同寻常的热爱。《蒙娜丽莎》是宫内唯一镶嵌在防弹玻璃画框中的作品,其珍视之甚自不必说。就是这一位迎风破浪的女神,独占这楼梯台阶,睥睨无物之状,也是整卢浮宫的独此一家,可见法国人对胜利女神的珍爱。我环顾四周,也觉得,非这样摆设不能显得女神的傲岸和飒爽。 除了这两女人之外,魏宇诺还着重介绍了《普西莎和爱神》以及米开朗基罗的《奴隶》。这都是稀世珍品,在此也难一一详述了。 油画也是大厅一间连着一间,几十年前就在报刊和书籍里看到过的欧仁·德拉克卢瓦的《自由之神引导着人民》、太奥道尔·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等等名画,现在它们的原作就在我的眼前,令我激动不已。还有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在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里说,圣母的手正箕张于耶稣的头顶,如作势欲抓。可是此刻我站在原作面前,圣母那一脸的慈爱,让我无论如何也联想不到丹·布朗所说的那种种暗示。除了这幅之外,包括拉斐尔等名家的有关宗教的画作,你都可以从圣母脸上看到这种有着无言的悲伤的慈爱,感染力极强。 有的油画面积很大,几乎占据了一个大厅的整整一面墙壁。像大卫的《拿破仑加冕典礼》,维那尼斯的《加纳的婚礼》,等等。欣赏这样的油画必须站得很远,如果站在画前就只能看清小小的局部。 令我惊奇的是闻名遐迩的《蒙娜丽莎》竟是如此小的一幅画。众所周知这幅油画曾被窃贼偷走过。1911年一个意大利工人为了让名画回归祖国,把她偷了回去,两年后在佛罗伦萨发现。魏宇诺很认真地说,《蒙娜丽莎》并不是拿破仑从意大利抢来的(其他许多作品却是如此),而是达·芬奇赠送给法国国王的,所以意大利人想让她回归是没有道理的(这法国人还挺较真的)。现在卢浮宫的管理者们为它装上了厚厚的玻璃罩,前面还用不锈钢柱树起了围栏,为的是防止参观者们用手触摸玻璃。围栏外面站着许多人,什么肤色的都有,我只能从人缝中把头探出去,透过玻璃镜框,欣赏达·芬奇的这幅杰作,要拍一幅清楚的照片更是艰难。 仔细端详作品,的确使人领会到这位端庄妇人的一点精神。作为文艺复兴的启蒙作品,它率先冲破了把人都画成木乃伊一般的传统表现手法,画家赋予了人物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光彩。看这妇人那丝神秘的微笑,既有欣喜,又有悲伤,既有惆怅,又有希望。那丰富复杂的感情、那变幻莫测的心境跃然纸上,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联想。 魏宇诺问我看过《达·芬奇密码》没有,我说看过了。他喃喃地说,你们中国也能看到这书啊。我感到法国人并不喜欢这本书,毕竟他们可能会认为书中内容对他们心目中的艺术圣殿有点亵渎吧,所以在街头也难得见此书有卖。 看过《蒙娜丽莎》,再一转,我发现就回到出口了。居然那么突然,仿佛刚进来还没有看什么就要走了,时间过得实在太快。有人说:以每个工作日八小时计算,参观卢浮宫需要365个工作日。而我们只有一个多小时时间,难怪人们对于跟旅行团欧洲游,最不爽是在卢浮宫了。我想,我有机会再来巴黎,除了卢浮宫,哪儿也不去,就坐在卢浮宫里呆看,一定。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gzyoyo.bokee.com/tb.b?diaryId=11764515 2006.6.1719:43作者:gzyoyo |
原始链接:http://gzyoyo.bokee.com/viewdiary.11764515.html |
转自:46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