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里昂LYON |
[游记]里昂LYON |
2008-05-22 live.com |
LYON 弗尔维尔山顶的城市鸟瞰 作为一个内陆城市,里昂算是依山傍水得天独厚。索纳河(La Sane) 罗纳河( Le Rhne)一西一东并肩从北往南流去,索纳河西岸靠山,老城依弗尔维尔山而建,四周曾有城墙维护,借着索纳河作天然屏障和运输渠道,里昂这块宝地一直是皇权和教会的争夺目标。 索纳河西岸的圣乔治教堂(Eglise Saint Georges) 处在当年老城的最南端,中世纪末期,教堂四周建起了大量的住宅,成为铁匠,泥瓦匠,造船匠等手工艺匠人聚集的街区。现在的教堂是于1844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哥特复兴式建筑(又称浪漫主义),原来城门处建起了一座步行桥。城市面积的蔓延使圣乔治不再具有门户街区的功能,但现在这里仍然聚居着年轻艺术家和手工艺人。我很喜欢圣乔治,这里像城市里的一个小镇,没有大超市,甚至没有公车和地铁,街道都是狭窄的步行街和楼梯,咖啡店里永远坐着悠闲的三两个人. 圣乔治街区 老里昂坡道阶梯 老城的街道建在临河的平地上,依山的一面建有住宅,其中的许多唯一的抵达方式便是这样长长的阶梯。这应该是导致老城居民普遍年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圣乔治往北,是圣让大教堂(Cathédrale St Jean)。中世纪时期,以圣让大教堂,圣十字教堂(Eglise Ste Croix)和圣埃蒂昂教堂(Eglise St Etienne)为中心的教会区四周被另一层高墙围护,成为老里昂城内的城中之城,内部包括三个教堂,隐修院,修士和主教们的宿舍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这里曾一度成为区域教会权力的中心,1245年,在圣让大教堂召开的第十三届主教大会甚至宣布将费得力克二世(Frédéric II)逐出教会并罢免国王之位。19世纪初,在大规模的城市规划整理中,教会区的城墙和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有圣让大教堂还在原地屹立不动,纪念一个年代的辉煌。. 圣让大教堂及弗尔维尔圣母院 圣让大教堂建于1180 至1440年间。教堂后面的半圆形殿堂是罗马式风格,其他部分为哥特式风格。典型的巴西利卡式平面,由高32米的中殿,两个侧廊,一个祭坛,十字交叉处的耳堂和半圆形的后殿组成。教堂内部,穹顶的尖形拱肋与嵌入形细柱相连,结构纤细而浑然一体,无需任何外加平面装饰,干净而淳朴的哥特式建筑结构美。北侧耳堂有天文座钟一幢,建于1538年,是里昂著名的钟表匠余葛勒维(Hugues Levet)和他的师傅李彼尤斯(Lippius)的作品。座钟于1660被重新修复,装饰运用了当时流行的巴洛克式风格。 圣让大教堂内景 教堂正立面三个入口门楣上有三百个小雕像,据说来源于三个著名的宗教故事。可惜雕塑的头像毁于一次宗教纷争,现在只剩下残余的身体底座。每次路过,我都忍不住停留下来想象一下当年工匠们怎样一刀一斧的精雕细琢而战争中战士们又怎样“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小脑袋一个一个敲下来。这三个门楣仿佛是创造史和毁灭史的微缩版,几百年过去了,人类似乎仍然乐此不疲。 圣让大教堂入口门楣雕塑细节 圣让大教堂前的圣让广场(Place Saint Jean)依旧是现在许多宗教和民俗活动的中心,许多盛大的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从广场抬头可以望见弗尔维尔山顶的圣母院,每年的12月8日灯节,市民们就会举着蜡烛和灯笼慢慢从广场登上弗尔维尔山顶,在圣母院前感谢玛丽亚从1648年那场大瘟疫中拯救了这个城市。 圣让广场 从圣让广场沿着圣让(Rue SaintJean)老街继续往南。两旁建筑高且密度大,间隙之间开一条并不宽阔的街,走在里面有种深巷老井的感觉。初夏时节的下午五六点,街上已经几乎照不到阳光,仿佛在建筑丛林里漫步,而这丛林里藏着许多秘密。比如街上其貌不扬的一张门,轻轻一推,便可以进入一条埋伏了四五百年的狭长过廊,走过一个天井,有另一扇门将你导向另一条平行的街道。这种里昂地区特有的内廊称为塔布勒(Traboule),来自于拉丁文: 行走(trans)和穿越(amboulare) ,是里昂人引以为傲的小秘密。当年为了节省用地又同时解决垂直于河道方向的交通,他们在建筑内部开启了连通街道与街道之间的内廊。在后来文艺复兴里昂纺织工业繁荣的时期塔布勒成为避免露天运送纺织品的通道,而在二十世纪那场浩大的战争中,这些秘密的血脉又在一张张貌似住户房门的掩盖下,流淌着人员,食品,甚至武器,继续保护着城中的居民。
|
转自:http://bbeicai.spaces.live.com/Blog/cns%21DB42CB6C6D02C4F4%211938.entry44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