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江苏印象兼中山陵游记 |
[游记]江苏印象兼中山陵游记 |
2007-09-01 live.com |
江苏印象兼中山陵游记 “六朝金粉地, 金陵帝王州”。 先前没有来过江苏,所以所有的一切概念都很表面。从上海到苏州再往苏北,经南京,全部都是高速公路,沿途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可以化作小小的一点印象。从苏南到苏北,从江南到江北,江苏省的状况基本上是以长江、淮河为切割线,南面聚集的都是整齐划一的高层建筑或者别墅小楼,北面就逐渐演变成了零散的楼房和砖瓦结构的宅院。装饰这些楼宇的,在江南一带流行的是宛若流线一般扬起的飞檐,而愈往北,风格就渐进成为平实古朴的带有点钝角的屋檐,这固然与当地的天气特点有关,却也恰恰对应了当地人的习性---越往北,说话的口音相对就越平直,对于我们外地人来讲就是越容易听懂,因为越靠近普通话;而越往南,吴侬软语简直可以杀人,那不是温柔的杀人,是让你不明就里、一句话也听不懂的绕来绕去的吴腔。也许城中人的性情也和这个印证吧,南面的人们说话办事都比较儒雅,美女们普遍长得细腻,五官甚是精致,而北边的人们风格里总有股粗犷的味道,美女们也就身高、骨架都相形放大起来。 关于经济状况,南北的差异始终都是有的,不用说,看房就知道。苏州城里随处可见的老外更是把这个昔日的天堂推到了国际的舞台上,开发区的金鸡湖已经被打造成了一个小小的不夜天,闪烁的灯光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人们此地经济的蓬勃,沿街停放的豪华小车更是隐隐透露着主人的尊贵。可是,这仿佛不是我喜欢的那一部分苏州,我的眼光还留恋在那水声浆影中的古城水乡,打一壶古井水,斟一杯碧螺春,看门前船来船往,再走在青石板路上,听隔壁传来的苏州评弹,这也许才是钟爱怀旧的人的最好去处。抬起头来,南北的差异好像也可以从天空里看出,越往北,天空渐渐的从灰黄转变成为灰白,再是自然的蓝色。返加后,又听到太湖蓝藻泛滥的消息,就更加验证了这个以经济换环境的模式。 没有来得及观赏的苏州终于在南京实现了很小的一部分,因为南京之于苏州好似更加平民化,所以逛街能逛到脚软,购物能购到荷包瘪,顺带还让他捞了个勤快大方体贴的好名声。在总统府、玄武湖和中山陵中间,因为不知道席慕容写过玄武湖上可以采莲,总统府更像是没落的王府,所以我选了中山陵来游玩。 南京和中山好像有不解之缘,虽然国父没有在南京做过总统,却将自己永远的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辗转好几趟车来到中山陵,看到蔚为大气的警钟型建筑群湮没在山峦和绿树的怀抱之中,不由得暗喜,此行必不虚也。果然,掏了80大元的门票进入陵园,不久就能看到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及国立中山大学师生捐赠的孝经鼎,经过“博爱”门,“天下为公”廊,一边拾级而上就能看到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碑亭,再绕过断臂的守灵狮子和被日军炮轰留下弹坑的奉安纪念铜鼎,跨过392级台阶,就可以进入祭堂祭拜国父。祭堂的门楣上镌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和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民族”“民权”“民生”几个大字。祭堂里摆放着孙中山座像和卧像以及紫铜棺,当然也少不了青天白日旗。祭堂后面还有隐秘的后花园,展览有中山陵建造过程中的大事记,是我没有想到的陈列。原来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也是由公开竞标而来,最后由清华大学的吕彦直先生得标,由于操劳过度,还未等到完工,这位卓越的建筑师就英年早逝。走出祭堂,再来到相隔不远的祭奠着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的无梁殿、松风阁和灵谷塔,观望不远处的群山和东去的长江,才明白什么叫浩然正气荡然胸中。 然而这一切都略略有些过于肃穆了,唯有来到离起点不远处的音乐台,见到空中飞舞的白鸽和嬉戏无忧的孩童,生活的原味才仿佛向我走来。这里曾经是国民党高官们携带夫人倾听音乐的地方,半圆形洒脱开来的观众席不拘泥于寻常的梯形间隔,倒更像是可以随意的散座。隔着水池的表演台,背后有石舫为壁,想必能把声响的效果更好的集中与放大。我很喜欢这个建筑,细细打听才知道这是出自于1932年的某旧金山建筑师之手,想想小时候参观北京故宫看到皇帝和妃子们居住的阴矮之殿时的失望之情,看来我从来都是喜欢这些更加开放而与自然风景契合的建筑风格。 于斯,没有来得及去到西面的明孝陵,中山陵那特征性的蓝紫色的琉璃瓦还在阳光下静穆,愈百年的老槐树也还在迎接新的客人的到来,而我们的行期却即将接近尾声,只有匆匆告别这烟柳繁华的金陵古都,也告别这物美人丰的江苏,向下一个目标城市上海挺进,虽然我们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新奇的遭遇战正在等着我们。 中山陵和灵谷塔 音乐台和琉璃瓦
|
转自:http://vivianwlu.spaces.live.com/Blog/cns!20C2C829616B84C0!522.entry3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