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初游南京“夫子庙” |
[游记]初游南京“夫子庙” |
2008-05-22 sina.com.cn |
夫子庙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前面以秦淮河为泮池,南岸有全国最长的照壁。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现经过修葺,已重现当年风采。泮池边的石栏为明正德九年1514年所建,现也修饰完整。东有奎光阁,西有聚星亭,象征文风昌盛;庙前广场东西两侧立石柱,上书“文武大臣至此下马”,以示对“至圣文宣王”的崇敬之意。庙门前有“天下文枢”柏木牌坊一座,牌坊后面为“棂星门”,系丈余高石牌坊,六柱三门,中门刻有“棂星门”三字篆文。三门之间嵌有牡丹砖刻浮雕,柱头皆有云雕,形即华表。这是帝王出巡朝圣祀孔的通道,非一般官员百姓所能出入的。平日用木栅栏封闭。入棂星门,东西两侧各有持敬门,中间为大成门,又称戟门。在封建时代,每逢朔、望(农历初一、十五)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教谕、训导学教官由大成门进,士子走持敬门,不得逾矩。下阶为丹墀,东西并立三碑,东为元至顺二年(1331年)封至圣夫人碑,西为四亚圣碑,再西为清康熙修学宫碑记。丹墀左右为两庑,外有走廊通正殿。两庑供奉孔门的七十二贤人牌位。正中是为“大成殿”,外有露台,是春秋祭奠时舞乐之地,三面环以石栏,四角设有紫铜燎炉,燃桐油火炬,祭祀多在午夜子时,光如白昼。殿内正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之位”,左右配享四亚圣——颜回、岑参、孟轲、孔汲。殿的东边有小门通学宫。孔庙院墙与学宫之间,东西北三面有宽畅的通道,曾种植几百棵柏树,古木参天,郁郁苍苍。那时,在庙外的文德桥上凭栏眺望,大成殿的黄色琉璃瓦屋顶在绿荫丛中显得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殿后为“明德堂”,相传匾额为南宋文天祥楷书,后由曾国藩改为篆书。堂后为“尊经阁”,阁原为教谕讲课讲堂,楼上藏有大量儒教典籍的刻板和诸多圣贤画像。清嘉庆年间又遭战火破坏。清同治八年(1869年)曾国藩、李鸿章二人相继重修扩建,恢复旧貌。然而,孔庙的主要建筑均于1937年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炮火。解放后,原学宫部分作为秦淮区人民游乐场,“名宦乡贤祠”则改为夫子庙小学;大成殿遗址辟为夫子庙广场。“文化大革命”中,剩余建筑又遭破坏。1983年,政府拨款重建夫子庙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大致恢复旧貌。 现状: 现在的夫子庙,已成为富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十里秦淮风光带上的一个重要景点。它以I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轴线,左右建筑对称,占地约26 夫子庙即是孔庙,夫子庙是孔庙的俗称,原来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宋,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夫子庙以庙前的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是全国照壁之最。北岸庙前有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另外庙东还有魁星阁。 由于时代要求,孔庙现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985年修复夫子庙古建筑群,周围茶肆、酒楼、店铺等建筑也都改建成明清风格,夫子庙建筑群由孔庙、学宫、江南贡院荟萃而成,是秦淮风光的精华。临河的贡院街一带则为古色古香的旅游文化商业街。同时按历史上形成的庙会的格局,复建了东市场、西市场。这里供应的传统食品和风味小吃不下200种.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八,这里举行夫子庙灯会,热闹非常.夫子庙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远溯到六朝时期,明清两朝尤盛,各派菜系和小吃争奇壮举胜,风味独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散落民间的风味小吃发掘整理,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以“秦淮八绝”为代表的秦淮风味小吃。小吃供应干稀搭配,荤素相间,穿插民俗表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使餐饮过程同时成普文化欣赏的过程,体现了饮食和文化的精美结合,对中外游客产生着久远的吸引力。目前风味小吃已达200多个品种,经济效益显著,成为夫子庙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和这一地区的特色文化。近年来,相继引进了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洋快餐,保留了一些夜市大排档,形成了中西餐合璧、高中低档共存的餐饮新格局。今日夫子庙已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食中心”。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fc5ca01000c8q.html29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