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明孝陵之行 |
[游记]明孝陵之行 |
2007-07-24 live.com |
明孝陵之行 今天是玩得最认真的一天了,不是玩笑,是实情。 就凭着我的上衣可以拧的出水,就凭差点体内水盐失衡,就凭着累得再多走一步都困难。 我算是找到了一个可以说得算上尽兴的地方。 身边走过的其他游客,瞪大了眼睛看我,似乎当我是异类,因为我在高温下,尽管满头汗水,还是执著于手中在画的地图,并不是写实的地图,花的水平也不能说是好,但我是绝对的认真,一点一点,详细纪录,不放过一点一滴。 从陵寝部分的金水桥开始,到第一道门,到碑殿,到享殿,到内红门,到升仙桥。到明楼,到宝顶,包括一路上两旁容易被忽视的祭祀用炉,水井,原基址;之后是神道部分,每一个雕像的存在,特殊的含义,不同于前代的特征,一一记录。于是有了两幅地图,起码我将他们叫做地图。 这是我早就想做的事情,如果不是南京的天气叫人难以忍受,如果有更多的精力、时间,我甚至会背上口粮,在这陵区转上一天,静静地听从前发生过的事,听那位开国帝王亲自来施工地巡视时说的话,听他一生唯一一位皇后在洪武十六年被先抬进来的声音,听最后他也踏入陵园,走过升仙桥时的无奈叹息。站在明楼上,我不禁开始想,他那所谓辉煌伟大的一生都凝聚在这里了吗? 有点可笑。有点可惜,有点可悲,不是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万骨就换来了这些残垣断壁吗?或者历史从来都是以这种平静但残酷的方式叙述着那些我们的先祖曾经走过的岁月? 我很喜欢通向明楼的那些节楼梯,像穿过一个城洞,逐渐向上,四周阴暗潮湿,顶部成拱形,从最下端或最上端看,就像一口巨大的棺材,由阳间通向阴间,由生离走向死别。在我看来,这才是安息之处的真正开始,而前面那些宏大战地数倾的各种建筑,不过是哗众取宠,扰人安息罢了。死者需要的是活人不再打扰,倘若愿意,一炷清香,成心怀念即可,再多就是做作和浪费了。 我问一个朋友,是不是皇帝挺没事找事,何必要劳民伤财造死了的住处呢!如今还不是被人踩在脚底,他的所谓在天之灵呢?大概在另一块天地里乐不思蜀了,哪有兴趣再住在那片山地上。 也许我们应该不要如此贪心,生前享尽世间荣华,死后还要将荣华打包带走。突然想起了那句戏文“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们真的带得走什么吗?我不知道。只知道来世身无一物,走时应当质本洁来还洁去,从无机物到无机物,别让自然多费时间分解你,环保很重要。再者,白骨一副并不好看,早早消失掉,仅留模糊的身影在人间。 如今,诺大的陵园并没有让帝王享受到什么特殊的待遇,除了每日被扰清梦,吃不下睡不好,就是给我们留下了一大堆研究历史的材料,娱乐的空间和借口,有待考证的故事,不断的考古发现... ... 是该自嘲的一笑吧!至少当初他要是早看到的今天,会不会学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万马踏平下葬处,送葬人一律赐死,让自己死后的行踪成迷?如果,只是如果,如果只是幻想,所以我站在孝陵的地界上,看着百年的历史从眼前流逝过,伸出手,什么抓不住。 至少我有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机会吧,为此,我应当说一声:“多谢了”。 |
转自:http://zhangtina0707.spaces.live.com/Blog/cns!CF538BEB8B20C1F2!246.entry29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