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京游记:明孝陵 |
[游记]南京游记:明孝陵 |
2007-09-03 163.com |
南京游记:明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是金陵古都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四大古都中,北京的故宫、天坛,西安的兵马俑、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早已出名,唯独南京直至2003年才有了明孝陵的申遗成功。古都南京总让人感觉它是一个短命王朝之都,从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至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有十个朝代或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经历的全是短暂的辉煌。 明代是南京历史上的一个亮点,朱元璋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政权,修建了堪称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仍要虽死犹生,据说朱元璋下葬时有四十位嫔妃为其殉葬。但无论如何,朱元璋身前为自己修建的巨大陵墓,却是留给南京的一笔最大财产,明孝陵现已成为后人追思历史的一个好场所。 我们是乘坐景区的小火车从中山陵来到明孝陵的。陵园区前有座石牌坊,上面刻着“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原来这是个下马坊。封建社会时,文武官员来到此地,必须落轿或者下马以示尊敬。过了下马坊就是明孝陵的大金门,黄层重檐显得气势非凡,红色的墙堰向东西两边蜿蜒了开去,门内有一幅明孝陵陵宫复原示意图。 三孔的金水桥一看就是新近建造的,与六百年前的明代古建筑摆在一起,给游人留下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其实从修旧复旧的角度出发,这座金水桥完全应该修建得更逼真、更接近些历史原貌的。站在金水桥中央朝前看,隐约可以望见到方城及宝顶,这足以说明明孝陵的主要建筑全部都在一条中轴线上。 从金水桥向北顺坡而上,见一座红墙黄瓦的高大建筑,门楣悬挂匾额上书“文武坊门”四字,一旁还有“孝陵博物馆”的牌子。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阴刻馏金“明孝陵”三个大字,据说系曾国藩所题。门前东侧墙下立一块特别告示碑,用玻璃罩保护起来,内容为保护明孝陵,并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看来皇帝陵还是得到各代保护的。 检票进人文武坊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的碑殿。碑殿正中竖立着好几块巨大的石碑,中间的那块最为醒目,由一只大乌龟驮着,上面镌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镏金大字。据说此题字为清康熙亲手所书,当年立碑典礼时无数汉人在此痛哭流涕,康熙制订的缓和民族矛盾的策略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 石碑前游客如织,拍照的人头涌动,人们争相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留念。我等了半天也没拍成,就去看东西两侧的两块立碑,碑上刻着的是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过了碑殿是一条宽阔的御道,一直通往享殿。御道两边种植了许多腊梅花,香气扑鼻而来。喜欢腊梅花的馥香,深深地吸一口气,再慢慢地吐出来,哈,真惬意! 明孝陵内的享殿原名孝陵殿,毁后重建于清代,规模比以前小了许多。大殿内挂着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画像,因为陵墓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享殿御路正中的台阶上有浮雕图案,古名丹陛,是二龙戏珠与天马行空。以前这是皇帝才能行走的路,所以雕刻得十分精美。石雕用铁栏杆保护了起来,以防止游人踩踏损坏。 享殿遗址留下了很多散落石栏上的望柱石雕,这种龙凤加云纹的雕饰风格,曾被作为明清皇家建筑的标准延续下去,北京故宫里的望柱石雕就与这一模一样。望着废墟中尚存的根根石栏,一股巨大的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 乘坐小火车去明孝陵 远眺大金门 碑殿 孝陵博物馆陈列室 碑刻 享殿仅存些石柱 凤纹望柱石雕 御道 御路石雕 盛开的梅花 穿过内红门,经过大石桥,偌大的广场前矗立着一座巨大无比的古代建筑,它就是方城。正中有高大的拱门,我想拍摄一张方城的全景,对了半天镜头也未成功。进入拱门是一条阴暗潮湿又深又长的甬道,由54级石阶组成。由于长年渗水,古建筑的黏和剂---石灰与糯米汁被水渗透并带了下来,形成很多钟乳石。穿过这黑暗神秘的甬道,前方就是明楼。 顺着一个斜坡的石甬道登上了明楼,高高的明楼仅存四壁,上面的木结构早已损毁,只剩下城楼而已。一道道淡白色的印记仿佛花白的胡须,城砖缝隙中长出很多杂草,城楼上留下的是清晰的岁月痕迹。站在明楼城墙旁往下看,掩映在松柏之中的皇帝陵园透出庄严肃穆的气氛,红墙黄瓦更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i 宝顶正面的石壁上,横刻七个简单的大字:此山明太祖之墓。宝顶象座圆形小丘,四周用砖墙围起,下用条石打基础,依山就势而筑就。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据专家考证,这座地下宫殿大于定陵。一旦发掘,必将又是世界一大奇观。但朱元璋和马皇后是不是真的埋在这座小山之下,恐怕还是一个巨大的谜局。 据说朱元璋当年驾崩后,送葬的队伍同时从十二个城门以同样的规格出殡,为的就是躲避盗墓贼的光顾。朱元璋真正安葬在何处,其实谁也不知道。开掘皇帝陵可是件天大的事,没有高科技的手段,古人留下的宝藏一旦被毁,将会遗恨万世。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是否会解开这个谜,就不得而知了。 再从原路返回,过御河桥去观赏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一段名石象路,全是高大的石象,路上两侧分列二十四只石兽,或蹲或立,自东向西排列有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逶迤绵延达一里多地。再次亲眼目睹这些六百多年前雕刻的动物石像,依然感到震撼。石象重达八十吨,真不知当时是如何将这些石兽运抵来明孝陵的。 神道用这六种动物有其深刻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威严;獬豸是“神羊”,秉性忠直明辨是非,标榜皇帝圣明;骆驼象征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顺民”意,象腿坚如磐石,示江山稳固;麒麟象征仁义之君与吉祥光明;马为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为历代封建统治者钟爱。 神道的另一段称翁仲路,过棂星门有一对华表,圆形的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由南往北排列八个石人,四文臣四武将,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神态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显得威武雄壮。石刻线条粗率,简约生动,石人像与石兽一样,均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步出明孝陵时,先生在发感慨:“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是呀,一代明帝朱元璋尚且如此,我们凡人又能如何呢?身后之事真是世事难料,有句老话说得太明了不过了:一时真的永远不是一世啊!好好珍惜今天,好好珍惜拥有,人生不苛求,开心每一天。 高大的方城 通向明楼的坡道 明楼现仅存四壁 站在明楼朝下看 棂星门 石象路 翁仲路 威风凛凛的武将
|
转自:http://blog.163.com/xupeng_rg/blog/static/107743172007617449826235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