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南京明孝陵

[游记]游南京明孝陵

2008-02-06    17sc.cn

游南京明孝陵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据史料记载: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
“下马坊”是明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我们不是什么官员,也未骑马坐轿,就从中山陵那边步行过来,到了“下马坊”,直接踏上了“神道”。这神道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陵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但仍不失为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走完“神道”,过石砌“御河桥”(据说原是五孔,但我们仅见到三孔),向北,顺缓坡而上,便是陵寝的主体建筑。
首先看到的是“文武方门”,这是孝陵的正门,一个门洞上嵌清石门额,阴刻楷书“明孝陵”3字。正门东侧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所立,警示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
过了“文武方门”进入“碑殿”,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是一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南北正中各开一门,亭内立有5块碑刻。正中一块上刻“治隆唐宋”4个鎏金大字,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在“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清朝乾隆皇帝诗碑各一块,东西有卧碑两块,分别记叙康熙、乾隆谒陵纪事等。
碑殿之后是孝陵的主要建筑孝陵殿,即享殿。清朝同治年间两次重建的这三小间享殿,是“明孝陵史料陈列室”。由於时间较晚,来不及观看,就往后走了。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过了大石桥就到了孝陵地面建筑的最后部分方城和宝顶。方城在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以大条石砌成的城堡式建筑,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我们及顺54级台阶步入。出隧道东西又各有石级,我们从东边石级登上城顶。据说,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我们只看到仅存的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 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方城北面是“宝顶”,这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上用明砖垒筑,下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厚约1米,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在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四周树木葱茏,给人以丝幽深之感。
时近黄昏,初来乍到,路径生疏,未敢细观,就匆促游了一圈,连忙乘公交车赶回住地了。 回到教育学院,又出去在街上吃了晚饭,我们又去观赏南京长江大桥的夜景,浏览了南京夜间的市容。
(说明:凡2007年前的游记均为《旅游回忆录》中的游记)

转自:http://www.17sc.cn/bbs/detial.asp?id=57334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