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紫霞湖游记-西祠胡同 |
[游记]紫霞湖游记-西祠胡同 |
2007-08-05 |
春天,是梅花盛开的日子。按照南京人多年来的习惯,去梅花山赏梅,是春日里必不可少的一桩美事。三五知己,青梅煮酒,实在是很应景的。 今年同样去梅花山游玩了一番。看完梅花之后,一个同学提议去紫霞湖看看,立即得到了大家的拥护。说起来,梅花山来过许多次了,而在她附近的紫霞湖,却是一次也没有看过,有时候是为了踏青后的疲乏而半路放弃,有时候是畏惧每年都有人不幸溺毙于斯的传闻。而今日天气如此之好,游兴又是这样的高,再不见紫霞湖一面就实在有些无理了,于是也跟随大家一路走去。 紫霞湖的位置,是在群山中间,宛如一柄白玉的勺子,三面是不高的小山,一面是小路。沿着小路,就可以看到她的身影,极平静的躺在那里,水似乎也不深,可以清楚地看到湖底的卵石与沙砾。同行的几个女孩子,后悔的抱怨不曾携带着游泳的装备,否则很可以纵身跃入这清澈的世界了。的确,这样干净透明,又这样柔柔的拍打着岸边的湖水,想必一定是极凉爽的吧,倘若伸手捧起一掬来,一定是如山泉般清冽,如碎银般熠熠了。有些想脱掉鞋子,赤足在湖水里走上一圈,终归还是没有真做,恐怕污浊了这明净的湖水,倒成了一件有违天条的大罪恶了。 一块片石,从同伴的手中飞出,轻盈的在湖面掠过,碰了一下水面,又迅速的弹起,继续向前滑行了一段,又是一次轻快的反弹,终于没入湖面。这就是所谓的“打水飘”了。大家纷纷的弯下腰来,就地寻觅着薄而小的石片,接二连三的飞翔在湖面上,有连续打了三四个飘儿的,也有仅仅蹭了一下水皮的,自然还有扑通一声直接沉入湖底的。飘得好的,兴高采烈;扑通沉底的,也同样开心不已,似乎是一场没有败者的竞赛,又似儿时曾经的天真。一时间,平静的湖水连连地被惊破,水花的声音、我们的喧嚣声,倒成了这湖滨的中心了。 沿着湖边继续行走,就来到了湖的北岸的一处长廊。大概是近年来修筑的亭子,仿古的风格,与这宽阔的湖面倒也相称。亭子就筑在湖边,坐在长凳上,能够很容易的将这湖光山色收入眼底;更可以反过身来,直接悬坐在湖水之上,感受着贴着湖面吹来的习习微风,颇为惬意。 这样的感受有些似曾相识,仔细想来,大约是水上报告厅的记忆吧。自古来,湖水就给人以特别的感受,贺知章封赏的八百里洞庭湖,又曾在范仲淹的笔下流名千古,“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烟雨西湖,则留下了如“断桥送伞”的佳话,与“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谈;即便一个名气稍小的玄武湖,也有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感慨。可见对于文人而言,那滔滔的江水,太过雄壮,可以一抒豪情壮志,却不适合闲情逸致;那潺潺的山泉呢,又似乎缺少了一点大气,胸襟太过狭窄;绕城的内河,如桨声灯影里的十里秦淮,不消说,太过嘈杂,太“人间”了些,更不适合此刻清雅的心情:惟有这平静而不平淡的湖水,才与这春日里轻松的心思最相宜吧。“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山里的紫霞湖,则是把两般妙处都占为一身了。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但也让原本平如明镜的湖面,变得波光粼粼,在阳光下如星空一样闪烁着。远处水面上,有几个小小的黑点,仔细一看则是几只黑头的水鸭,不时的将头扎入水面下,又迅速的抬起头来,怡然的顺着水性漂流着。忽然有了一种幻觉,似乎身下的亭子并不是一个湖边的建筑,倒是一艘大船,迎着湖水,轻快的游弋着。 不觉中,太阳已经悄然西下,黄昏的湖面也变成了淡金的颜色。是归去的时候了。 倘若上天允许,我定会在这紫霞湖边盖一处茅屋,再买来一条小船,清晨时分泛舟湖面,让湖面淡薄的雾气沾湿衣裳;月夜时乘舟游荡,体会“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处;夏日里可以在湖上乘凉饮醉,谈经说文,冬日里就一边抚琴温酒,一边看雪花浸入湖中。只可惜,这样的美事,今生恐怕也不会有吧,有的只能是红尘里的喧嚣与匆忙,汗水与躁动。 我又怎舍得归去啊。 或许,只能等得百年之后,在这紫霞湖边乞一掊土,安下一处阴宅,来了却这个今生的心愿吧。 |
原始链接:http://www.xici.net/b161419/d17843463.htm |
转自:40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