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路客游记汉兵马俑博物馆 |
[游记]路客游记汉兵马俑博物馆 |
2008-02-02 luker.cn |
欢迎大家来到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参观!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是一座遗址性博物馆,也就是说大家一踏进这个大门就已经走进了历史现场,请大家注意,就在我们脚下,正是徐州六条兵马俑坑中的第4号俑坑,现在还是让我们先从第1号俑坑看起,请跟我来。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与汉墓、汉画像石并称为徐州“汉代三绝”的汉兵马俑。或许它给您的初步印象并不那么崇高、伟大,但当我们了解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了解了其中与众不同、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后,我们就会明白它的确无愧于“汉代三绝”的称号。 以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为中心,方圆一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一共分布着六条俑坑,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其中的一号坑和二号坑,三号坑在南边白色瓷砖标出的范围内,这三条俑坑是徐州汉兵马俑的主力部队,刚才站立的地方看到的是四号坑,那是一条警卫俑坑,象征着警戒部队。在西北方向125米的地方,还有五号和六号俑坑,里面埋藏着200多件陶马和骑兵俑,象征着后勤部队,如果能从空中俯视一下这个平面,就会看出这六条若即若离的俑坑俨然是一支布局紧凑而又合理的地下军阵,而仔细观察俑坑中的陶俑,也的确是当年的士兵形象,这些跪坐俑就是古代的车兵,他们分为两种,瘦削一点的是御手俑,负责驾驶战车,这些头戴盔甲,身体强壮的是战车上的甲士,他们身后还背着箭囊,从这里向前浩浩荡荡的是步兵部队,在这个制高点上,有四件膘肥体壮的战马,马后边站立着一位形象高大的陶俑,不用说您也能猜得出他是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古代人物雕塑或绘画有这种情况,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指挥官周围有一块空地,考古人员告诉我们当时发掘的时候,这里有一堆腐朽的木头的痕迹,并在驷马身上绘有红色的缰绳,表明这里原来有一辆指挥车,驷马是拉车的,而指挥官当然是站在车上的,表现出古代贵族在重要场合“凭轼而立”的姿势,这样驷马、一车、一俑就构成了一个指挥中心,也更加证实了这支地下军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么在荒郊野外,距原地表深约8米的地下,怎么会有这样一支部队呢? 经过研究证实,这批兵马俑原是距今2150多年前的西汉楚国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陪葬品,就象大家知道的秦兵马俑是为秦始皇陵——骊山陪葬的一样。汉代社会是一个视死如生的社会,人们认为人死以后,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生活,因此生前所能享受的一切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死后都要想方设法带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徐州的各座楚王陵中,粮仓、厨房、钱库、乐舞厅、会客厅应有尽有,就连厕所也制作的一丝不苟,设备齐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和高级将领,死后自然希望能继续指挥千军万马,兵马俑就应运而生了。但是根据汉代的葬制,除非立下特等功勋的人才能享受兵马俑陪葬,而且还要得到皇帝的恩准,目前国内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仅有三处,秦始皇兵马俑和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除此之外,就只有徐州发现的这一处。在徐州发现了这样大规模的兵马俑群,充分说明了汉代徐州在政治、军事上的特殊地位。我们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汉代文化尤为发达,因为这里是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刘邦在政权刚刚稳定后,就委派他弟弟刘交为楚王来管理这一地区,汉代初年刘交在同姓王中地位最高,加上高祖手下的文臣、武将多数是徐州人,这样的特殊背景,造成了徐州在汉代成为仅次于都城长安的政治文化中心,汉兵马俑是徐州发达的汉代文化的一个有力佐证,它以无可替代的历史内涵告诉八方宾朋“两汉文化看徐州”并不是徐州人自己喊出来的,星罗棋布的汉墓、巧夺天工的汉画像石、还有独具艺术魅力的和文化内涵的汉兵马俑,就象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烁在古彭大地上,反映了汉代彭城人创造的物质文明。 说道“徐州汉兵马俑独具艺术魅力”,我们不妨来到这张大幅照片前仔细欣赏一番。 从制作工艺上讲,这些兵马俑是用模子制作出来再经二次加工塑造成的,大小差不多,但是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表情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他们当中有的昂着头、张着嘴、仰着身子仿佛是一位性格粗犷,情不自禁地在号啕大哭,身边的两位一个探过头来,一个侧过脸来像是在安慰劝说正在嚎哭的人,有的则低着头、皱着眉、嘴角向下撇,像是位性格内向、默不做声的犹豫神情,这与整体庄严静肃军队的主题相吻合,当然,他们当中也有轻松自若,活泼顽皮的青年士兵形象,或许他就是某位雕塑大师心灵的真实写照呢。总之这些人的性格特征通过寥寥数笔便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在这些陶俑模制成形后有一个工匠师的手工修削过程,过程中匠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一些普普通通的泥巴,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下,被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我们站在里看到的仿佛不是陶俑,而是一支活生生的队伍向您迎面而来,充分体现了汉代劳动人民高超杰出的制作工艺。 如果大家去过西安,参观过秦兵马俑,一定领略了秦俑那种高大壮观的场景,的确,写实主义的秦俑给人一种奔放雄浑的力量美,但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汉兵马俑在继承了秦俑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由写实转变为写意,它不注重人物线条的比例是否准确,而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您看这支队伍最前面的三位士兵,工匠师用不同的身材和面部塑造,表达出不同的年龄层次和心理活动。最右面的士兵虎背熊腰,稚气未脱,正是初出茅庐、血气方刚、急待建功立业的年轻士兵,中间这位躬着腰、眯着眼睛看似位经验丰富、久经沙场的老兵,左边是一位老成持重的中年士兵形象。史书记载,汉代的兵役制度规定,年满18—55岁的成年男子,必须服两年兵役,这样队伍中必然会有不同年龄的士兵,可谓老中青三者的有机结合。汉代的雕塑师们以生活为蓝本制作出的这些陶俑,不仅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而且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以拙朴中富有含蓄,更加耐人寻味的艺术手法,为人们留下了永恒而美丽的篇章。有位雕塑艺术家在参观了兵马俑之后,非常激动:“太好了!它不仅体现了汉时期的文化,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徐州汉兵马俑不仅得到无数国内人士的赏识,在几次赴澳洲、欧洲的展览过程中,所到之处都同样得到了各国人民的高度赞誉。它们作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远涉重洋,来到澳大利亚,庆贺他们建国两百周年。在那隆重的节日里,徐州汉兵马俑以它古朴、端庄、别具神韵的风姿展现在深目高鼻的澳洲人面前,使得只有两百年建国史的澳洲人对这批拥有两千多岁的文化使者赞叹不已,立即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澳洲心脏之国奥地利参加“雷欧本市文化艺术节”的展览时,又一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的交口称赞,使他们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更加心驰神往。这些体态小巧的汉兵马俑,却极大地促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如今,汉兵马俑的主人墓——楚王陵,已经对游人开放,他们相映成辉,共同展示着昔日的灿烂与辉煌! |
转自:http://www.luker.cn/bbs/bbs_view.asp?sortname=youji&id=1082269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