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熙春台的一副对联淡淡地引出一段故事。唐时诗人杜牧有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宋代词人姜夔有《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何生”,毕尽此地的幽雅情趣。整个景点桥亭相依,云水相接,花月相衬,以“青山 迢迢,流水隐隐,箫声悠悠,明月皎皎”著称,难怪郁达夫感慨“二十四桥是中国南方四大秋色之一” 关于二十四桥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瘦西湖一座桥,有说是扬州的二十四座名桥的总称,还有的说二十四桥根本不在这里。光是二十四桥是桥名还是桥数就牵惹起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四桥原名吴家砖桥,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当红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色艺双全。听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的风流才子杜牧乘兴夜游,乃聚于二十四桥,吹箫弄笛,轻歌曼舞。溶溶月色,淡淡秋意,袅袅笛声,翩翩舞姿,几疑瑶台广寒。杜牧因此在歌女的团扇上写下了著名的《遣怀》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也有野史说携美夜游是隋炀帝的作为,《隋唐演义》中就描写了隋炀帝带着萧皇后和众嫔妃夜游寻乐的故事,二十四桥的桥名来自从游人数二十四的传说或恐源出于此。郝璧有广陵竹枝词为之佐证:“周遭二十四桥是,十六院中人已非,隋帝不来殿脚冷,曲池我亦醉忘归”。说二十四桥是扬州名桥总数的也大有人在,宋代科学家沈括素以考据严谨著称,他在《补笔谈》中,对二十四桥一一作了考证,确证扬州的“桥乡”之称。几种说法都言之凿凿,连扬州人也被搅得神魂颠倒,至今也拿不出一个定论来。模棱两可的说法,让人感受着朦胧和迷幻。其实人们所追寻的不过是心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又何必考证得天衣无缝?诚如清代学者魏源所言:“二分烟水一分人,廿四桥头四季春。蒲苇有声疑雨至,谁知湖雾是游尘?” 自五亭桥西去,依然绿柳扶竦。信步悠悠,湖边的小道突然一折向北,湖水也猛然收窄。几处楼台,抑扬错落,放收深奥,“之”字形地屏列在波光明灭的瘦西湖畔。曲桥逶迤,递接着柳暗花明,春水荡漾,二十四桥卧波其间。两岸长廊次第伸展,随处可得步移景换的佳趣。称为“乾隆水上游览线”佳处的二十四桥景区,占地约7公顷,一组古典园林建筑构成了洋洋大观。东边有画檐飞角的望春楼,色调清新淡雅。望春楼下层南北二间建起了水院、山庭,自然山水的神韵使小楼满室生辉。楼旁有小李将军画本,名虽奇特,却是郑板桥题的匾,唐代画家李昭道立的山水画意。西面有两个扇形窗,东面有两个六角窗,站在屋内的不同角度向外望,时时变换的窗外景色排闼而来,“花为画本,月为诗源”,便是它的奇妙构思。李渔所谓的“无心画”,写不尽无边春色,画不完无涯春意,只在有心无心间。西面有熙春台,原是当年盐商为康熙皇帝祝寿的地方,庭院宽广,楼阁峥嵘。台前有碑,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益发流光溢彩,韵逸高标。 现今的二十四桥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九曲桥和吹箫亭组合而成。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桥上围着汉白玉栏杆,洁白的桥栏板上刻着彩云追月。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都是二十四这个数,环环都与二十四桥相呼应。桥旁即为吹箫亭,小巧别致,亭前有平台。水边有湖石堆叠的彩云,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云、水、花、月,复制出当年“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月明之夜,清辉笼罩,微风吹拂,画舫拍波,缓动的湖水折射着月影,错觉中竟是凝坐在月亮微暖的胸怀里,手里还握着它柔软的芒。一弯胖月,几道细波;拱桥为蕊,西湖做瓣,瘦西湖在这一刻绽如睡莲。人还醒着,心却低语着要入梦入幻。 千百年来,二十四桥迷濛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扬的情调不知牵动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思念。桥边的小路,不知印下了多少沉吟的脚步;满湖的春水,不知融入了多少感伤的叹息;澄彻的天空,铭刻下多少浪漫的遐想;团团的明月,不知引动了多少深沉的回味。不是没有见过蜿蜒舒展、柔和清丽的桥,只是因为“二分明月一声箫,半属扬州廿四桥。别有风情忘不得,载花载酒木栏桡”;不是没有见过清辉浴人、乡情馥郁的月,只因为瘦西湖上那“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愁”的月无端地惹人绻缱;不是没有见过“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湖光水色,只因为“倚天栏槛极空明,吴楚风烟画不成”。那如梦似幻的感觉更增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神秘和意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