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园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为奇观。咸宁年间,苏州诸园颇多毁损,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为盛康5000金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园。(注:盛康为盛宣怀的父亲,时任湖北布政使。)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号愚斋,江苏武进人,1870年入李鸿章幕府。他在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大型民用航运业轮船招商局后,主持创办多家企业、学校。他通过办洋务大事而成为全国首富,有人估称他的财产达白银3000万两,并逐步达到做高官目的,曾先后任天津海关道、会办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等职。由于他担任高官,他的社会活动在内部不得不受制于清廷,在外部不得不受制于列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使他蒙上了多重历史色彩。他首倡“东南互保”,企图稳定长江流域不受义和团运动影响,又曾因推行铁路国有政策,激起四川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线,并因此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曾出走日本,后病逝于上海。 “一官印,一手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盛宣怀在李鸿章的爱护下,作为洋务运动的实践者,创了许多开时代先河洋务运动。涉及轮船、电报、铁络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垂及后世。 盛康《留园义庄记》云:同治“十有二年癸酉复于苏州阊门外花步街购得刘氏寒碧山庄,易名为留园”,改称留园是因刘园之名久传,即仍其音面易其字,并寓吴下名园俱遭兵灾,是园独留之意。盛大加修治。 光绪二年俞樾怍记,称“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十四至十七年,添辟东西两部,建鹿笼鹤亭。西部筑小蓬莱土山、十景花坞、蔬圃、草地(名射圃),花房。东部即冠云峰一带,该峰原峙立于民宅间,刘恕不能得。经太平军与清军之战,民宅荒芜,盛于十七年购得峰前地,俱纳入园墙之内。据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其花步里祖宅在太平军后夷为瓦砾场,田契尽失,亦为盛氏所得。盛又建“东山丝竹”戏台,临街西侧建祠堂及部分宅屋。园宅广袤约40余亩,比昔日刘园更增宏丽。后又购程祠址,建四进大宅(今五福弄及程福里民居址)。 盛宣怀在苏州阊门外还专门修筑了一段马路,因用碎石铺成而得名石路。 据1914年苏州图书总汇处印行的《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图》所标,石路位于上塘街经禄荣坊口至杨树里之间。另据1928年中华地学社出版的彩色《苏州游览明细图》中,亦标绘石路位于上塘街至大马路之间,方位属于目前的阊胥路北段。当年盛宣怀家眷居住在老阊门内天库前,而留园当时是盛氏私家花园,盛宣怀筑“石路”,将老阊门外上塘街与大马路连通,又筑“五福路”(留园马路)将留园与广济桥大马路连通,便利盛氏家人车马往来于天库前与留园之间,及经大马路出入车站码头。 辛亥革命起,因园已归其子盛宣怀,一度被革命军没收,不久袁世凯政府下令发还。民国16年北伐军二十一师司令部曾驻此园。 18年3月园再被查封。由吴县县政府派员管理,贴邻房屋全部为第十六旅旅部借用。同年6月18日,园经修葺后开放游览。此时建筑尚完整,古树参天,远望气势蓊郁,人称“苏垣鸟类之大事营”。又有孔雀、鹤、猴之属。每年二三月中举行兰花会,名种荟萃,春秋佳日游客如云。为当时苏州第一游览胜处。21年淞沪抗战,园曾充宁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的高级教官室。6月1日园经整理后又开放。22年10月13日园再发还盛氏。 民国十四年,沪宁铁路恢复通车,盛家的老四、老五两兄弟在上海请了一批朋友到苏州白相。他们包下北局的新苏台旅馆招待客人。那天,大家出城到留园去吃蟹赏菊,连同本地的亲戚朋友,一共上百辆马车排成长龙,领头的马车到留园门口时,末尾的马车还没有出阊门。(见《豪门旧梦》) 26年童隽《江南园林志》称“园内装折铺地女墙各尽其妙,而以铺地为优”。日军侵占初,盛氏雇人看管,假山花树尚完好。据30年5月间《苏州新报》报道,尚可游赏。后自留园路中段以西全为日军占用。园中饲养军马,假山欲坠,精美家具被掠一空,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沦为国民党部队马廐,五峰仙馆柱为马啮成葫芦形,马粪积二三尺,门窗挂落破坏殆尽,上无片瓦,园内破壁颓垣。一片瓦砾。园东盛宅厅堂框架尚存,大部破坏不堪。至苏州解放前夕。还我读书斋、揖峰轩一带已成为乞丐难民栖宿处。解放后,盛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 留园1954年整修后开放,盛家祠堂中100多扇门窗挂落亦拆下移入园中。 开放后的留园门房里,游客总能看见一位前朝老者,“相貌清瘦,穿件半旧的蓝绸长衫,坐在张旧藤椅里,身旁是那只游客进门时扔竹签用的木箱,看模样像是这座园林的司阍。”(见《豪门旧梦》),他就是盛家的第三代,人称“盛老四”,58年前后因脑溢血死在了留园的门房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