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留园

[游记]留园

2007-09-04    gardenly.com

传说中慈禧皇太后的诏谕

现在有些导游在讲解留园时会提到盛宣怀得到钓鱼岛一事,众说纷纭,根据收集整理,比较全面客观的是以下的版本:
清朝光绪年间,常州出了个有名的大买办、大官僚盛宣怀。在洋务运动中,他追随李鸿章等人创办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汉冶萍煤矿等,官做到邮传部尚书,赏太子少保衔,真是喧赫一时。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获得一份意外的产业,即得到慈禧太后赏赐的沿海三个岛屿—钓鱼台岛、黄尾屿、赤屿。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

常州化龙巷北端玉带桥畔庆延堂张氏旧宅里,有个名叫张成昭的穷书生,当他中了秀才后不久,科举就被废除了。这就使他向上爬的阶梯与希望都完了。他既不会做工,又不能务农,家境本来不宽裕,日子一长,坐吃山空,以至连吃饭也发生问题了。他亲友中有个姓刘的官绅,是成昭的父辈世交。原先在京城里做官,后来告老还乡后,经营着好几爿典当。他素知成昭有些才学,就劝他弃儒经商。成昭此时已快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难得这位长辈关心,当时就答应了。

在封建时代,穷秀才们读书做不了官,往往是教些启蒙儿童将就度日,不肯去追逐蝇头之利—经商买卖。何况还要去当人家伙计,更是低人一等。刘某自己也是科举出身,自然懂得这些。因此就对成昭说: “你如不愿在常州经商,我在扬州还有两爿当铺。我年纪大了,也难得去,真有些不放心。你就去代我掌吧!”

扬州这座古老的名城,地处南北要冲,市面很繁华。张成昭刚到这里,两爿当铺的伙计听说是老板派了亲信的管帐来了,大家十分巴结,轮番请吃酒。还有的知道他是秀才经商,因而特地邀了些“名士”,去瘦西湖、平山堂等地游览小酌,吟咏一番。成昭又免不得回礼应酬,日子倒也过得快活。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年底盘点结帐时,他吓了一跳。原来买卖非但没有盈利,反而亏损了许多。同行中消息真灵,与当铺里素有来往的字号,也挨个儿来结帐了。成昭一看苗头不对,年关难以混过。心想,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先回常州避过年关再说。于是向当铺里几个大伙计叮嘱了几句,说要回常州向老板报告经营情况,便悄悄溜回常州。

成昭回到家里,过了几天,心想,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扬州当铺蚀本的事,不向老板报告也不行,于是绞尽脑汁想了一套辩解的话,硬着头皮前往刘府。

见了刘坤,原来想好的话都忘了,嘴里嚅嚅地不知说什么才好。

刘坤见他涨红了脸皮,窘态毕露,便叹了口气道: “商业场中大有学问。我总以为你有才学,作个现成经纪人总还是可以的。谁知你人虽不笨,但脱不了书呆子气,不会圆活变通。尽管人家把你说得一无是处,似乎还怪我用错了人,可是我却不认为是这样。年轻人没有经验,但吃一堑长一智。来年扬州不必去了,你就在城里南大街上我那爿估衣店里去当管事吧,这次要争口气,不要连我的老脸也给丢了。”

旧时的估衣店俗称衣庄店,出售的都是各种半新以上甚至全新的成衣。这些衣服的来源都是各处当铺里每年春秋两季“没当”后送到店里来出售的。刘家这爿衣庄店有自己的几爿当铺做后盾,货源不绝,而店址又在市面最好的南大街上,因此生意是着实兴旺。刘坤这着棋也无非是表示自己气量大,看重读书人。果然,当张成昭整天捧着水烟袋安闲地坐在衣店里同人谈古论今,看到的人都赞叹刘坤是个忠厚长者!

但是张成昭可实在不善经营,去了不上半年,店里的风气就变了。伙计的面孔成了当铺掌柜的面孔。顾客买衣服挑一下,嫌几句,就给脸色看。于是市面上流传着这爿估衣店要改当铺的笑话,店里生意越来越清淡。

到了年关,盘点下来,又是亏损不少。张成昭在盘点后,再次带着羞愧的脸色找东家“谢罪”,见了刘坤的面,吞吞吐吐讲不出口。不料刘坤却格外和气地说:“小店里的事不必说了。一则老夫流年不利,要破些财消消灾。二则也是近来市面不景气。我觉得世兄是有才学的人,倘若老是埋没在敝店里有误前程。考虑再三,只能让世兄另就高明了。这里备有私函一封及龙洋百枚。待来年开春后可拿了我的信去上海拜谒宫保大人。我已将你大大推荐,谅他必然重用,说不定能干一番事业呢!”

这一番既带恭维又含讽刺的话,成昭听了真不是滋味,但又不好说什么。心想不受他的信和钱吧,自己一家老小年关难过,今后生活无着。于是只得忍口气,说了一些表示感谢的话,揣上信及龙洋告辞回家。

张成昭对宫保盛宣怀倒并不陌生。盛宣怀年轻未发迹时,在城里私塾读书,曾和成昭的堂兄结拜兄弟,同在一起读书。因为成昭比他们小好几岁,大家都当他小兄弟逗着玩。成昭也跟他们一起爬城墙、放风筝、捉蟋蟀。长大以后,彼此分道扬镳。现在盛宣怀已是清廷中灸手可热的大臣,在上海、北京等地都有洋房别墅。成昭想,既有了刘坤介绍信,又有了盘费,还是去找找宫保看。因此,一过年,他就到上海去投奔盛宣怀了。

盛宣怀看了刘坤的介绍信,便和成昭闲聊了几句。他想,这样一个潦倒的穷书生能做什么呢?他碍着刘坤的面子,又想起从前读书时的情景,就把成昭收留了下来。从此,成昭便成为盛府的一位清客。一连几个月,天天过的是清闲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饭,十分乏味。他忍耐不住,鼓起勇气又去找盛宣怀,开口道:“我投奔宫保大人,原是想干些事业的。如今整天闲着没事,实在无聊,能不能派点事情让我做做呢?”

盛宣怀听了不禁冲着他打个哈哈说: “你老弟满腹经纶我是知道的,但我这里既无当铺,也没估衣店可以让你施展大才。至于那些招商、邮电、银行,接触洋人多,一些职员都要开口‘洋泾浜’,提笔‘蟹行文’才能应付。你要想吃那碗饭,还得从头去学abc才行呢!”

这番冷嘲热讽的教训把张成昭弄得满脸通红,半晌开不得口。他极力镇定下来,才说:“成昭自知才疏学浅,并不想去当什么洋行职员。我的意思是想主宫保帮帮忙弄一张‘郎中照会’(即中医执照),我想去挂牌开业,自行谋生,也省得在这里增添府上负担。”

宫保淡淡一笑: “你这个白衣秀士,能下棋作诗我是知道的。现在知道你又会做生意,可是你哪一天学会当郎中?你可能读过一些《内以》、《伤寒论》、《本草纲目》吧,可以开两味‘草头’,背几个单方。但要给你在上海弄个开业执照倒不容易。万一你一时失手,吃坏了人,我倒还要担干系!”

突然盛宣怀哈哈一笑: “哦!你倒也真有点机缘。正好前两天我办的善堂里的管家来说,现在天气渐热,看舍诊的病人多。原来那位老先生又经常生病,实在照应不及。这样吧,你到那里去帮帮忙,跟着老医生也可学点临床经验。再说即使切脉开方出了些差错也不要紧。那儿是舍诊,不收人家的钱,别人也难于说话。当然也用不着去领什么执照了。至于薪俸么,你有老有小,我会关照善堂里按成规发给你的。”

张成昭觉得盛宣怀盛气凌人,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心中实在气愤。但转念一想,到善堂里当医生,总比呆在盛府吃闲饭当清客要好些,就忍着气答允了。于是就回去将行李搬进善堂,终日在那里为人治病。因为这还是吃的盛家的饭,所以每月总还要到盛府去侍候一、二次。碰上宫保大人空闲之际,也偶尔和他聊聊家乡的往事。

有一次,盛宣怀从京里回上海,成昭听说他有些小恙,便借此前去探望。见面后又问宫保是否要开个方子调理调理。盛宣怀说:“我也没什么病,这次去京里,为了洋务上的几件事情,一些穷御史老爷想找岔子、鸡蛋里挑骨头,为这些我奔波了一番,动了肝火。要不是太后明鉴,还真有些麻烦呢!现在回上海后只消多抽几口芙蓉膏(指鸦片)调养几天也就差不多了。但你来得正好,正有事与你商量呢!”

原来这次盛宣怀进京,慈禧太后特地单独召见了他。除了对盛宣怀所办的洋表示关切外,又谈及近来身体不大健朗。因为孟河名医马培芝曾进京为慈禧治好过病,这时马培芝已去世,所以慈禧就问盛宣怀是否还能在常州地区请个医生来京诊治,或者配制一些丸药服用。盛宣怀到上海后,便立即派专人到常州乡下孟河镇上去找马培芝的子孙及其他名医,能不能进京为太后看病。可是这些医生都听说过当年马培芝为慈禧看病的苦衷,那一次马培芝进京虽然侥幸将太后的病治好,获得了很大的名声,回家后还特地写了一本《承恩记》印发。可是了解内情的同行,都知道马老先生进京看病前后,从逐道打通宫庭关节,弄清慈禧真实病情,在呈送各位太医前评定药方时如何写脉案开方,而在配药时又是如何另换上几味药,才能使太后的“奇怪”病症得以对症下药,霍然而愈。当太后表示青睐而要他留京当御医时,马老又绞尽脑汁运动各种关系代为说项,才得以“告病”还乡。临行时虽然获得一纸荣褒,然而就这样的顺利差使,却使马老先生倒贴了几千两银子,虽未倾家也已荡产了。要不是以后几年大家听说他将太后的病也治好了,生意大为兴隆的话,几乎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呢!这种伴君如伴虎的情形,谁还敢再去尝试呢!因此一个个都推说种种理由婉谢了。这倒真使宫保大人感到有点为难了。心想如何回复太后呢?正好这时张成昭来了,无聊之际,盛宣怀就和他谈起这件事,并问张成昭是否能配制些成药进贡。书生气十足的张成昭过去虽也听说过马培芝进京为太后治病的故事,可是他根本未去考虑其中的利害,很爽快地应允了下来。他想,连几个丸药的方子都开不出,那还象个郎中!我倒要显点本事给宫保看看。盛宣怀见他应允办这件事,还不放心。再三叮嘱他:用药要以调理为主。宁可服用后效用不著,也不能使太后感到有丝毫不舒服,以免万一责怪下来,担当不起。

张成昭回善堂后,他想慈禧现在毕竟已上了年纪,谅不至再象以前那么荒唐了,无非是养气健脾,滋补调理而已。于是就参照一些成方配制了一料“回春万寿丸”,配上腊丸、锦盒,由盛宣怀送京进贡。慈禧太后一见药名,先就有了三分欢喜,再看到呈上的服用说明上注明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调理、起居珍摄等事项,就按方服用了。也许是药还不差,更可能是加上一点心理作用吧,慈禧觉得服药后精神比过去好了不少。她高兴得很,便宣召盛宣怀,询问这丸药是常州哪一位名医的配方,又是用什么名贵的药材配制的。准备亲自召见这位名医。这一下把盛宣怀吓慌了。他想,要是真让张成昭见太后,万一三句话一问漏了底:原来开方的并非世代名医,而是一个不第秀才出身的“三脚猫”郎中。惹得太后震怒起来,岂不是犯了欺君之罪!于是他只得胡诌开方的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医生,派人去请他开方时,已因年老多病卧床不起了。幸赖太后洪福,才能开出这张药方。如要他进京,谅已没有这种福分了。至于要他呈出这配料的药方,看来是能办到的。

于是盛宣怀便匆匆回上海找张成昭商量。张成昭听到这个出乎意外的消息,真是又喜又惊。他想,如老老实实将原方送去,上面不过是几味滋补调理的常药,即使有些名贵的药材,但从宫廷看来也极平常,这样反为不美。看来还得弄些玄虚才好。于是他就遍翻典籍,找出几味陆上罕见,产于偏荒海岛的药材,作为该丸配制中的主药。同时再加上一个奇怪的药引,特殊的配制过程。如必须每天在子时生炉,午时熄火,使用文武火夹攻,阴阳木焚烧,无根水煎熬等,以表示和一般的配制不同。慈禧太后看到药方后很高兴,极口称赞这位医生博学广闻。于是颁发“圣谕”:“皇太后慈谕,太常寺正卿盛宣怀所进药丸,甚有效验。据奏原料药材采自台湾海外钓鱼台小岛。灵药产于海上,功效殊乎中土。知悉该世设药局,施诊给药救济贫病,殊堪嘉许。即将该钓鱼台、黄尾屿、赤屿三小岛,赏给盛宣怀为产业,供采药之用。其深体皇太后又皇上仁德普被之至意。钦此,光绪十九年十月。”

诏谕用棕红色布料,长五十九公分,宽三十一公分;上方正中盖有“慈禧皇太后之宝”御玺一方。朱文正方形每边为十一公分。在诏谕首行“慈谕太常”四字上,盖有一方周围盘有龙凤图案的腰园形朱文“御赏”二字的印章。该章高七三公分,中部宽四八公分。

盛宣怀靠了这位“三脚猫”郎中,获得了这份意外的产业,当然喜出望外。可是这位白衣秀士张成昭呢?则依旧在善堂里切脉开方,除按月到盛府去领取津贴银元一百枚外,只是在进出时增添了一辆人力包车接送,直至终老。

转自:http://www.gardenly.com/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8&ID=1134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