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苏州博物馆游记 |
[游记]苏州博物馆游记 |
2007-09-01 sina.com.cn |
苏州博物馆的大名不知道是谁提的,字体很流畅又很含蓄,不象有些地方不管那名人字是否好,有要让他提,而那所谓的名人也恬不知耻的敢往人家大门上涂,佩服佩服,它们真有才! 这是进大门,博物馆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当时我第一次看到时的感觉是现代,有和式的风格,和贝聿铭的其他建筑作品一样,喜欢有突出的线条分割不同的面,给人以丰富的视觉穿透力和层次感。 一个景点的好坏不仅在于他本身的特色和内涵,关键还包括他的配套设施,所以判断一个地方的档次,首先就要先看他的厕所,当然我没有这个雅兴为了上述的观点而直冲WC,我只是因为三急之一,所以才一进馆内就先去了洗手间,而当我看到这个盥洗室之后就萌发了写博客的欲望,哎,这个文人的写作欲望就是怪,有人洗澡产生灵感,有人骂街产生灵感,有人逛妓院产生灵感,而我,如了厕,就之乎者也的产生了些许的灵感。一句话,苏州博物馆非常干净整洁,没有明显的异味,会是来自天南地北的您一个放松解闷的好去处。 博物馆主馆分四层层,地下第二层为库房车库,其他三层展馆主要由最靠里的,一边临水池和流水墙的三折楼梯连接,主要铺设黑色大理石面,和一边的透明的水面和从上而下,经过及几个小水渠的水流组成一个直线和曲线,厚实和剔透,稳固和流畅的搭配。 在地下第一层,一面是报告厅,在里面循环播放一些介绍苏州历史古迹以及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纪录片与宣传片。今天看上去似乎人挺多的,估计外地人占绝大多数,而我最为本地人是不大看的,不过我本人的特点,即使去其他地方旅游,我也不大乐意听导游的介绍,一方面是喜欢自己去探索,一方面也是很自以为是,一向都是,哈哈。 在地下第一层,另一面展馆的主题是“清代苏州府属状元书扇特展”。其中主要展出的是苏州府在清代科举考试中状元的一些佼佼者书写的扇面字画,其中我认识的大概只有清末光绪的老师翁同翮(百日维新最主要的支持者和策划者,也是现代苏州市常熟县一直引以为荣的人,当然自从常熟撤县立市之后,就更加底气十足的不再承认自己是属于苏州,可惜,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知道苏州,知道苏州园林,却不知道常熟;北方人知道康博集团,知道羽绒服波司登,却不大有人知道江苏康博集团波司登的总部在江苏苏州常熟。而中国的龙芯也是创造于江苏苏州常熟的梦兰集团——它是以生产床上用品起家。“梦兰”二字出自《诗经》,意思是在晚上做梦梦到“兰”,“兰”在这里的内在含义就是美女,所以前些年在大学上课时老师也戏称“梦兰”为“做春梦”。) 地面第一层我们先参观的展馆的标题是“塔放瑞光”。它的展品主要是展出当年维修苏州三座名塔之一的瑞光塔时,出土的一些文物,当然主要是一些佛教的东西,也有舍利塔,也有铁函,也有石函,也有佛经,确实也有舍利,可惜不是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释迦牟尼舍利,而是不知哪代哪位高僧的舍利吧。(舍利——我记得在我高中时曾看到过介绍,舍利其实是一些人体内的结石的结晶,并不希罕,只是古代中国人以土葬为主,所以就不会出现和尚死了之后火葬所产生的结石结晶了,而现在的火葬温度太高,都是用电,当然结晶也会成青烟了。不知道这段话,会不会让一些所谓的高僧,所谓的智慧,所谓的信徒们感到不适,阿弥陀佛,“空就是色,色既是空,万物皆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舍利也是空的吧,阿门。哦,上帝也是空的。) 接下来参观的是“都会流韵”,元代娘娘墓明代王锡爵墓随葬品。有衣饰,有用具,有玉器,没有特别大的独特之处,可能其中最独特的地方应该是这个娘娘墓的名称我至今没有弄清楚具体是指谁,如果说这个“娘娘”是指皇后娘娘的娘娘,那元代是蒙古族的天下,汉人女子应该不会做到娘娘,但也不能排除可能。而“娘娘”这个词在苏州话中又有对已婚的有地位的女性的尊称,所以可不可以这样翻译这个称呼,“娘娘墓”就是指“元代苏州一位有点钱有点地位的昨日黄花、人老珠黄、似水流年、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中老年阿姨的坟头”? “含翠融青”——六朝青瓷五代密色瓷 这是博物馆中走廊边的一个不开放的小庭院,看到它时,又让我想起了中学时学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苏州园林之美不是追求华丽,独特或是为了引人注目而为之,他们追求的是人工和自然的统一,和谐。人和人的生活源自于自然,不同于自然,但还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工开物也好,鬼斧神工也罢,不经意的美难道不应该是真正的美? 另,在博物馆里我遇到了一件事情,这个大家可能都会有所经历:当你准备举起手中的相机拍摄下那精美的文物的时候,就会有工作人员制止你的行为,和你说博物馆内禁止拍照。可能这时候你有一种不好意思的感觉,这个是众所皆知的常识,拍照会对文物有破坏作用,所以一个个都是非常不好意思的把相机塞进了自己的包里。赞美上帝,国人们还是如此淳朴,又还是这样一群容易受迷糊的人。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问题——文物会因为外界什么条件而遭到损坏?温度、湿度、光度。那存放在密封的防护照内的文物最怕的是什么?很简单,强光!所以我们在博物馆里应该禁止的是闪光灯而不是照相机。如果不能拍照的话,我们的书本上杂志上招贴画上的照片又是怎么来的呢,那种拍照就不伤文物了吗?所以请那些管理的人满足我们合理的拍照需要吧。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8fc2dad01000cir53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