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冬上海苏州游记之苏州现代篇苏州博物馆新馆() |
[游记]冬上海苏州游记之苏州现代篇苏州博物馆新馆() |
2008-01-17 sina.com.cn |
大中小 光影叩响 苏州博物馆新馆 ——感受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精妙设计(1) 2006冬,我八年后再一次来到苏州,这次就是为感受贝聿铭最后一件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而从上海赶到苏州,这次旅行绝对物有超所值 被贝聿铭视为“最钟爱的小女儿”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历史文化街区的拙政园和忠王府西侧,建筑面积1.9万余平方米,总投资3.39亿元。新馆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使新馆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 “中而新,苏而新” “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最早就确定、也是得到国内众多建筑大师赞同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在新馆建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熟知贝老设计的贝氏建筑事务所的林兵等先生解释说,“苏”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用材上。大师用他的智慧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使“新”充满了“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 贝聿铭酷爱三角几何造型。三角形作为新馆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新馆建筑群现代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与周边建筑的融合,使贝老十分高兴。新馆保持了传统的粉墙黛瓦色调,而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新馆建筑构造则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 “让光线来做设计”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贝聿铭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來,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使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创新与审美两方面尤其突出。 转贴请注明出处,http://blog.sina.com.cn/u/1248044160版权所有涂志初2006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3a480010006um.html38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